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家风,一个家族的脊梁。来自家书的启迪

家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如今的我们,如果想跟亲朋好友联系,随时都可以打电话、微信、视频.....真正的做到了

“天涯若比邻”吧。

而在古代,或者说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主要的联络方式,就是写信了。而家书,就是指一个远在他乡的人与家里人相互来往的信。家书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家风,一个家族的脊梁。来自家书的启迪

说起家书,首先不由得想起了《曾国藩家书》,诸多名人都将这本书作为自己“修身、齐家”的必读之书。

《曾国藩家书》中,经典名言不胜枚举: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从少年时代直至去世前的435通家书。

上到对长辈祖父母、父母,中对兄弟,下对晚辈子孙,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诸多方面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行为处事原则及思想。

从书中可以窥见清朝末年政治上上演的一幕幕风云变幻,由辉煌走向没落的历史变程,曾国藩个人仕途之路的春风得意以及背后的如履薄冰的谨慎、无奈与彷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书中,将曾国藩的智慧一点一点的渗透其间,深入在了这几百通的感情脉络之中。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家风,一个家族的脊梁。来自家书的启迪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十二年间,往通书信数百封,贯穿着长子傅聪出国留学波兰、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记录和反映了傅雷的翻译工作,与朋友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傅雷家庭状况的命运起伏。

傅雷夫妇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他们非常细心,将孩子的信都妥善的收藏保管,重要的内容都记录分抄成册。

在这些信件中,傅雷夫妇教育孩子们先做人、后成“家”,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对孩子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尽然体现于中,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在这本《傅雷家书》中,经典语录亦是使人开智增悟,受益良多。

*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满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多宝贵的时间。 
*“以后要多注意: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随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还有是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 ——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态度谦恭,虚怀若谷!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

在家书之中,所记载的是来自父母之爱,但同时,更是中华民族浓浓的家风思想。“邻德里仁,克绍箕裘世泽;笔耕砚拓,长传诗礼家风。"这是陈少华的《题载敬堂》中所言。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家风,一个家族的脊梁。来自家书的启迪

阳光穿过斑驳的树影,三三两两地洒落在大厅的横扁上。

“天子温良恭俭让”是横匾上简简单单的七个大字,亦是许多家庭言传身教的家风。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少时读《菜根谭》,始知“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可谓“温良”;“一箪食,一瓢饮”乃为“俭”;“不卑不亢,仪容固宜有度;谦虚有礼,语言尤宜有章”可谓“恭让"。

家风,孕育了家庭的一个美好的环境,永不磨灭,它承载了希望和未来。其实,我们都自处于浓厚的家风之中,这种环境每个人都在其中,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深受家风的影响,但我们的成长,以及在每一个成长经历中所学到的、领悟到的、以及感受到的那些诚信、善良、文明......那么多的美好品质,就是家风。

家风是一种传承,是先人的智慧根植于家庭之中的脊梁,它使一个家厚重起来而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虽然家风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字字珠玑,如珍珠般散落于时光的沧海之中,经久不衰。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家风,一个家族的脊梁。来自家书的启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