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起眼的商鞅方升,為何是大秦帝國強勢崛起的法寶?

法寶今生

毫不起眼的商鞅方升,為何是大秦帝國強勢崛起的法寶?

商鞅方升

圖片中這件看起來毫無存在感的文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方升。它的前世到底有什麼能耐,能被後世譽為強國神器?這個我們後面再介紹,現在先來說說它的今生。

商鞅方升到底於何年何月何時何地重見天日?這個我們已經無從得知。只知道它最早的主人是安徽合肥一位著名的收藏家、鑑賞家龔心銘先生。

龔心銘一生中的收藏頗為可觀,有字畫、玉石、青銅、瓷器、金餅等。其中,他最珍愛的是楚國金餅和商鞅方升,尤其是後者。

龔心銘臨終前把畢生珍藏都轉交給兒子龔旭人,並且千叮嚀萬囑咐:“秦量(即商鞅方升)和印子金(即楚國金餅)是傳家之寶,誰要外賣,誰就是罪人。”

龔旭人謹遵父命,小心保管藏品。曾有人出高價要購買商鞅方升,但被他拒絕了。日偽時期,日本人對他威逼利誘,想要得到商鞅方升。龔旭人不為所動,謊稱方升早已經轉賣給別人了。

毫不起眼的商鞅方升,為何是大秦帝國強勢崛起的法寶?

商鞅方升

由於龔旭人的周旋,方升才避免淪入異國他鄉。文革期間,龔旭仁女兒所在工廠的造反派闖入他們家中抄家,前後28天抄走了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50多塊楚國金餅和商鞅方升。

造反派把這黑不溜秋的“煤鏟”拿到上海博物館鑑定。專家經過一番鑑定後,確認這是“商鞅方升”。

龔旭人眼睜睜看著傳家之寶被人抄走,而自己卻無能為力,萬分悲痛之下竟然病故。文革結束後,有關部門根據相關政策規定,將全部文物返還給龔旭人的子女。

龔旭人的子女經過一番商量後,決定違背祖訓,捐獻一批文物,為祖國的文化事業貢獻一分力量,其中就包括商鞅方升。

從那時起,商鞅方升正式進入上海博物館,靜靜地躺在神聖的展覽櫃中,向每一個參觀者訴說著2300多年前大秦帝國的強國野望!

毫不起眼的商鞅方升,為何是大秦帝國強勢崛起的法寶?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公孫氏,名鞅,衛國人。

疊加歷史的銘文

商鞅方升高僅2.32釐米,通長18.7釐米,內口長12.4釐米,寬6.9釐米,深2.3釐米,重480克,容積202.15毫升,約等於戰國時的1升。

它是目前僅存的有關“商鞅變法”這一段歷史的物證,其文物價值彌足珍貴。

方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銘文。銘文分為兩部分,所刻時間頗為有趣,前後間隔123年。

左壁刻:“十八年,齊遣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五分尊壹為升。”器壁與柄相對一面刻“重泉”二字。

毫不起眼的商鞅方升,為何是大秦帝國強勢崛起的法寶?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

這段銘文說的是: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齊國派遣卿大夫使團到秦國訪問。這年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商鞅監製標準銅量器,規定該器容積十六寸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為1升。“重泉”是製造地,即今陝西蒲城。

123年後,秦始皇兼併天下,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命人在底部銘刻詔書:

“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右壁刻“臨”字。

這段銘文說的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統一天下,百姓終於安居樂業,改“王”的尊號為“皇帝”,詔令丞相隗狀、王綰依照秦律統一全國的度量衡。“臨”是銘刻地,在今河北邢臺臨城縣東。

毫不起眼的商鞅方升,為何是大秦帝國強勢崛起的法寶?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

這兩段滄海桑田的銘文,記錄了從秦孝公“播種”到秦始皇“豐收”的百年狂飆奮鬥史,至今讀來,仍然令人心馳神往。

從銘文中我們還可以得知,這件方升很受秦人“器重”,直到秦始皇時期還未“退休”。除此之外,它還從“出生地”重泉,不知經歷了什麼“移民”到了臨城。

這兩者從側面反應出,秦國官吏和百姓始終在堅定不移地貫徹度量標準,維護國家的法度。遵紀守法的國家一定會強大的。

大國崛起的法寶

常言道“一葉知秋”。現在我們就透過其貌不揚的商鞅方升,去窺探它背後那段波瀾壯闊的商鞅變法,去探尋它為什麼是秦國強勢崛起的法寶。

秦孝公即位時,國力並不強大,山東諸國也不帶他玩,還對他大搞地獄歧視,稱之為秦夷

“秦伯卒。何以不名?秦者,夷也”。——《春秋公羊傳》

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史記•秦本紀》

毫不起眼的商鞅方升,為何是大秦帝國強勢崛起的法寶?

秦孝公

秦孝公遭人鄙視,自尊心受傷,於是知恥而後勇,頒佈詔書,廣招天下賢才。到處碰壁的冷麵郎君商鞅得知消息後,不遠萬里來到秦國。

他與秦孝公非常投緣,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排除萬難,變法圖強,史稱“商鞅變法”。有了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商鞅開始大刀闊斧地變法。

他頒佈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墾草令”(開墾荒地),其原因之一是秦國地廣人稀,有廣闊的土地沒有得到開墾,簡直暴殄天物,所以他決定引誘土地貧瘠的三晉貧民來開墾。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於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三代無知兵事,而務本於內,而使秦人應敵於外。——《通典•食貨一》

毫不起眼的商鞅方升,為何是大秦帝國強勢崛起的法寶?

商鞅

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引誘他們並且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這時商鞅又規定凡是開墾的荒地,只要向相關部門自報田畝數,再由官府派人到田裡核定,就承認為私田。

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 ——《通典•食貨一》

這個條件開得非常誘人,簡直是盤古開天闢地以來未有之事。本土或外來農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農奴翻身把歌唱。

為了進一步擴大耕地面積,商鞅繼續發放福利,將原先的100方步為畝改為240方步為畝,這等於把原先的1畝擴大了1.4倍。

但仍然施行“百畝給一夫”的授田制度,這樣一來減輕了農民的賦稅重擔,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商鞅佐秦,以一伕力餘,地利不盡,於是改制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給一夫矣。又以秦地曠而人寡,晉地狹而人稠,誘三晉人發秦地利,優其田宅,復及子孫。——《通典•州郡四》

大量荒地變為綠油油的稻田,政府稅收跟著增加,國力大幅度提升。

但是在徵收賦稅的過程中,因為沒有度量標準,所以徵收過程效率緩慢,容易因“不公”滋生事端。

毫不起眼的商鞅方升,為何是大秦帝國強勢崛起的法寶?

商鞅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保證賦稅徵收的公平合理和高效,秦孝公十四年(前348年),商鞅提出統一度量衡。

在此之前,其他諸侯國也有頒佈“公量”,但是沒有得到強有力的執行,很多卿大夫私設“家量”,公然破壞國家法度,視“公量”形同虛設。

但在秦國卻不然,商鞅通過鐵腕手段統一度量衡,為田畝的丈量和賦稅的徵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維護了徵收過程的公平與合理,提高了徵收部門的辦事效率。

法寶背後深遠的意義

毫不起眼的商鞅方升,為何是大秦帝國強勢崛起的法寶?

秦孝公與商鞅交談

商鞅方升也就是在這個時候

應運而生。我們現在瞧這玩意,好像普普通通,沒什麼大不了的。那是因為我們開了上帝視角,如果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你就會發現,它出現的歷史意義和引起的轟動,絕對是現象級的。

商鞅死後幾十年,秦國相邦蔡澤對他統一度量衡的貢獻做出了高度評價:

“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戰國策•蔡澤見逐於趙》

蔡澤的評價中,把秦國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歸功於度量衡的統一和推廣,其地位和全民皆兵、土地私有制的國策平起平坐,真可謂一針見血!

商鞅因為推行變法得罪了太子,即後來的秦惠文嬴駟。嬴駟即位後,把他五馬分屍。但他身死而法不消

秦國後世之君繼續推行變法,為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結語

商鞅方升不是一個普通的度量用具,因為它是國家從混亂邁向標準,大一統的法度標誌的縮影;它的背後展現的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圖強變革的決心,是一個民眾高度守法,萬眾一心,令行禁止的國家,這樣的國家豈有不強大的道理?

參考文獻:

《史記》

《通典》

《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