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醫: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

摘要 中醫學臟腑、經絡,其數目、性質與功能,不是與解剖出來的器官、神經相吻合,而是與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數目分毫不差,這種對應原理是“天地之陰陽五行”與“人體之陰陽五行”相參相應。

透視中醫: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

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

運用古代中國天文學觀測系統基本知識,分析古代中華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極為上,以南天極為下,以與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為圓形天道。陰陽五行八卦、干支這些氣數,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斗徊轉、五大行星遷移與氣候變化相互感應的規律之數。

中華傳統科學思想認定,陰陽五行是既包容著天,又包容著地的天地之氣五種特點與性質。這五種特點與性質體現為春、夏、長夏、秋、冬。

中醫學臟腑、經絡,其數目、性質與功能,不是與解剖出來的器官、神經相吻合,而是與陰陽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數目分毫不差,這種對應原理是“天地之陰陽五行”與“人體之陰陽五行”相參相應。古人將四時與五行合併稱謂,就是因為四時是指春夏秋冬這四個時節;五行,則是指與四時意義相通的陰陽五行,即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這五個時節。

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義,一點兒也不神秘,一點也不玄奧。這些名稱所代表的事物,如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還有一年所劃分的十二個月份一樣,是對與人體以及萬物的生存化滅須臾不可離分的,運行在天地之中的“氣”所作的時段劃分。只是與通常我們熟悉的季節、月份所代表的時間段落之功用相比,陰陽五行八卦、干支還多出了指示天空星象變化規律的功能!

比如,陰陽五行與五個時節直接對應,指示了在一回歸年之中,木、火、土、金、水這五大行星,按照每一行星在北極天空行走73天左右的時段這一更替過程。把這五個時段劃分為十個月,命名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即為干支中的十天干。這種相當古老的將一回歸年劃分為十個月的歷法,承傳在彝族十月曆之中。


透視中醫: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


再比如,在一回歸年之中,北斗星繞北天極徊轉一周天,北斗星斗柄就象時鐘錶盤上的指標走完十二個小時一樣走完十二個月。命名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即為干支中的十二地支。八卦則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八個主要節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直接對應!

中醫學對臟腑、經絡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認定,與陰陽五行八卦、十干所紀的十日、十二支所紀的十二月無法分割。而陰陽五行八卦、十干所紀的十日、十二支所紀的十二月都是依據二十四節氣劃分出來。追其本溯其源,會發現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義,就存在於古代中國天文學之中。條分縷析中醫臟腑、經絡理論與陰陽五行八卦、干支原本含義之間的關係,會發現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


透視中醫: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


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義是怎樣被掩蓋的

應該說,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代甚至周秦這兩個朝代,就已經逐漸被掩蓋了。比如,在我們接觸到的中醫經典中,就只有“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這五個時節”與“風、寒、暑、溼、燥、火這六個季節”的內容,卻很難找到十天干紀一年的十個月與十二地支紀一年的十二個月之內容。

顧炎武先生說得好:“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但是,即使是“人人皆知天文”的時代,也不是人人都瞭解陰陽五行八卦、干支是怎樣創建起來的。《黃帝內經·素問》就記載了“十干所標示的天體位置,各自在不同的方向,求證這些天體之間的分離與聚合的位置,其範圍是相當高遠與空曠的,老百姓每天使用干支紀日,卻不知道這種紀日方法是怎麼制訂出來的。”

原因是,夏商周這三代以後,天文學知識為國家天文機構所秘而不宣。特別是明代末年以來,官方天文機構管理混亂,工作人員馬虎懈怠。到了明末清初,遠古時代的中國天文曆法知識幾乎全部被西方天文學知識所替代!比如,欽天監所發佈的天文現象與制訂的歷法經常出現誤差。“康熙七年四至六月,有所謂‘金星晝見’和京師、山東地震,十二月,在欽天監治歷的法國傳教士南懷仁劾奏欽天監監副吳明煊(吳明炫之弟)所造康熙八年《七政民歷》內,閏十二月應是九年正月,又一年兩春分、兩秋分種種差誤。吳明煊被罷職,南懷仁被任命為欽天監監副。康熙八年,楊光先的歷算被驗證錯誤嚴重,終被革職。”

根據中國人的理論,整個物質世界(人、動植物以及混合體)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

透視中醫: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

儘管在中醫學界,從隋代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到明代張介賓的《類經》,以至清代作為官方所規定的醫學教材《醫宗金鑑》,都是將陰陽五行解釋為是既包容著天,又包容著地,“大之無外,細入無間” 的天地之氣,用老百姓都知道的語言來講,就是人人都能直接感受到,並生活於其中的晝夜與春夏秋冬四時之氣。但是,由於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星象學知識逐漸被西方天文曆法星象學知識所替換,導致有關陰陽五行八卦、干支與北極、北斗、二十八宿等星象、曆法之間內在聯繫方面的知識幾乎全部淡出,這就使陰陽五行八卦、干支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到清末民初,學術界對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義究竟是指什麼,就更說不清楚了。導致今天我們將陰陽解釋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的取類比象概念也丟失很多!

至於“八卦”,也稱卦經。則是《周易》中的八種基本符號圖形,即人們熟悉的太極八卦圖。在現代,有的辭書認為,“八卦起源於原始宗教的占卜。”有的辭書認為,“八卦中的乾坤(天地)為父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其餘為六子。乾坤生六子說明世界生成過程。其對立卦象陰陽兩爻互易表示事物變化,其卦序表明宇宙萬物的多種模式。八卦是中華民族幼年時期思想模式化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體現,……”

說到“干支”,學術界則比較推崇65年前,郭沫若先生所著《釋支幹》的解釋。《釋支幹》認為:“關於支幹解釋,自漢以來如《淮南子》、如《史記》、如《漢書》、如《說文》,雖均有所嘗試,然皆據後來之字形字義以作望文生義之臆測,故了無一當”。 郭沫若先生就文字而論文字,從甲骨文之初形,考證得“甲、乙、丙、丁”乃是產生於漁獵社會的一組最早的文字系統。他證釋“甲”是魚鱗、“乙”是魚腸、,“丙”是魚尾,“丁”是魚之眼睛,四字通統從魚而來,而魚只有在漁獵社會時期才是人類主要的生活資源,故得出“甲、乙、丙、丁”在文字發生學上當是最古老的一組文字。郭沫若還對“戊、己、庚、辛、壬、癸”六個字作出了詳盡的考釋,指出它們是一組器物之象形,且多系古人所用之武器。“戊為戚,己為繳,庚為鉦,辛為剞 為削,壬為鑱,癸為戣”。

透視中醫: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是中醫學術理論的根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中認為,以往人們對干支的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十天干”純屬十進制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創制。

至於“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在比較中國古代的十二時辰和古巴比倫的十二宮後,指出中國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

天文學史專家鄭文光先生的《中國天文學源流》,則反對“十二地支是從古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演變而來”的說法。認為,十二個朔望月的十二組星象是十二支文字及其內容的起源。

何者為是,何者為非,可以說是莫衷一是。儘管從專家學者到普通的老百姓,對陰陽五行八卦,即木火土金水;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些名詞並不感到陌生,但是真正能夠運用無可辯駁的論據來解釋這些名詞原本含義的人,卻實在不是很多。

筆者從本真古代中國天文學、中醫學、羲學(伏羲之學)、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等學科知識,以及有文字記載的被承傳了五千多年的干支曆法及其功能與作用來進行綜合分析,認為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義,存在於古代中國天文學所測定的規律性天體運動,以及與此直接對應的地面上氣象、氣候、物候等知識之中!

看後記得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對文章有什麼看法可留言或者私信堂主,覺得對您有所幫助,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