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乞丐到京都名酒楼老板


从乞丐到京都名酒楼老板

112年前,开封杞县人陈莲堂独闯京都,靠一把炒勺,单打独斗,1902年,在北京同仁堂做厨师的陈莲堂,接收大栅栏附近一家倒闭的饭馆,有了自已的餐馆“厚德福",因为菜做得好,鲁迅、梁实秋等人都是饭馆的忠实粉丝。在梁实秋笔下,软溜黄河鲤鱼焙面、瓦块鱼、核桃腰、铁锅蛋……让人读着都香。在河南人袁世凯主政时,厚德福达到鼎盛,成了北京城人气最旺,资金雄厚、各厨师云集的饭庄。

从乞丐到京都名酒楼老板

据说,陈莲堂小 时家里很穷 ,父亲去世很早 , 他跟着哑巴妈妈,挎着要饭篮子 ,拿着打狗 棍 ,到处乞讨。后来他到京城打工,有了一定积蓄后,与人合伙开饭庄 ,就把那个要饭 的篮子 ,挂在厚德福的 墙上 ,每天都在要饭篮子下磕头礼拜 。每到 节假 日,他都要把这只要饭篮子拿下来 ,掸 掸上面的灰尘 ,以示纪念 ,也鼓励 自己与 同 仁努力 ,然后又恭恭敬敬地把要饭篮子挂在 墙上。正 因这只要饭 的篮子 ,厚德福才有 了 今 日。陈莲 堂与其 同仁把这只要饭 的篮 子 , 当成厚德福 的圣物 。

从乞丐到京都名酒楼老板


清光绪年间,在前门大栅栏路北曾有一个烟馆,实行禁烟以后,此地为衍庆堂饭庄,后因经营不好而易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这里挂出了一块披红绸的黑地金字的招牌——厚德福。掌柜的是河南杞县人,名叫陈莲堂,对豫菜很有研究,能做一手地道正宗的豫菜。账房先生是他的同乡,此人姓苑,世人惯称其苑二爷。这家饭庄的股东之一是梁芝山先生,梁芝山是一代文学宗师梁实秋先生的祖父,他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路,为官多年,官至四品,为厚德福投资时,正值其从广东卸任回京。自此,北京有了第一家专做豫菜的饭馆。

从乞丐到京都名酒楼老板


“厚德福饭庄开业不多久,正逢帝制瓦崩,民国初建,在袁世凯当国之时,他喜欢用河南菜肴待客,久而久之,一些官宦也投其所好,竞相效仿,使得厚德福名声鹊起,生意日盛。原有的、那不大的小二楼接待不了那接踵而来的食客,但是风水关系老址决不迁移,而且不换装修,一副古老简陋的样子数十年不变。为了扩充营业,先后在北平的城南游艺园、沈阳、长春、黑龙江、西安、青岛、上海、香港、重庆、北碚等处开设分号。陈掌柜手下高徒,一个个的派赴各地分号掌勺。这是厚德福的简史。”(梁实秋语)

从乞丐到京都名酒楼老板


厚德福最拿手的菜肴是烹制熊掌,系京城闻名的美味佳肴。此外,还有铁锅蛋、两做鱼、核桃腰子、罗汉豆腐……

1926年,北京《晨报》曾这样撰文:“京中豫菜馆之著名者为大栅栏之厚德福,菜以 ‘瓦块鱼’、‘红烧淡菜’、 ‘拆骨肉’、‘核桃腰子’、‘酥海带’、‘风干鸡’为佳。其面食因面系自制,特细致。所制月饼有枣泥、豆沙、玫瑰、火腿,味极佳,且能致远,与南方茶店所制者,迥不相同。”

1912年至1926年,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5年,据统计,京城里有名有号的餐馆,他吃过65家,厚德福的河南菜也在他心中扎了根。1913年3月24日《鲁迅日记》云:“晚何燮侯招饮于‘厚德福’……”

从乞丐到京都名酒楼老板


搬到上海之后,鲁迅也常去梁园致美楼,一家主营河南菜和北京宫廷菜的馆子,据鲁迅日记记载,光是在1934年至1935年一年间,他就有六次在梁园致美楼吃饭的经历。

因为常去吃饭,鲁迅跟老板也混得很熟,老板甚至会亲自登门掌灶,1934年鲁迅日记就有记载:“晚熟梁园豫菜馆来寓自馔。”

从乞丐到京都名酒楼老板


从乞丐到京都名酒楼老板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就记述了他在厚德福吃过的铁锅蛋:

“厚德福的铁锅蛋是烧烤的,所以别致。当然先要置备黑铁锅一个,口大底小而相当高,铁要相当厚实。在打好的蛋里加上油盐佐料,羼一些肉末绿豌豆也可以,不可太多,然后倒在锅里放在火上连烧带烤,烤到蛋涨到锅口,作焦黄色,就可以上桌了。这道菜的妙处在于铁锅保温,上了桌还有滋滋响的滚沸声,这道理同于所谓的‘铁板烧’,而保温之久犹过之。”

将铁锅置于小火上,调好的蛋液注入油,倒入锅中,并用勺子缓缓搅拌,防止粘锅。待蛋浆八成熟,将烧红的铁锅盖盖在铁锅上。在高温的作用下,蛋浆迅速凝结、涨起,掀开锅盖,伴着“滋啦滋啦”的响声,蛋的外层已经焦香,但内部还像蒸蛋一样软嫩。

从乞丐到京都名酒楼老板

核桃腰,厚德福的核桃腰在刀工、配料、火候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精致境界。

建国初期,厚德福曾一度停业,1962年在西城区三里河重新开张。“文革”时更名为河南饭庄。1988年迁至南礼士路开业时,恢复了百年老号的原名——厚德福,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亲书匾额。现有营业面积4000多平方米,并同郑州饮食服务公司有业务往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