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戎馬一生,以七旬之齡為國建功,成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歲,對大部分人來說已經到了生命的末期,基本處於退休狀態,有的可能在頤養天年,有的可能在照看孫輩,但有的人卻仍在以七十歲的高齡為國拼殺,抵禦外辱。

他就是馮子材。

他戎馬一生,以七旬之齡為國建功,成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馮子材的平生

馮子材,字南幹,號萃亭。1818年8月17日生於今廣西欽州縣。少年時父母早喪,生活貧苦。長大後曾當過保鏢,闖蕩過江湖。二十多歲時學得一身好武藝,據說一百多人也打不過他。從此以保鏢為生,護送牛商趕耕牛到廉州(今合浦縣)去賣。

但對馮子材來說,保鏢並不是他人生的追求,只是一時的謀生手段而已。

隨著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加劇了對貧苦人民的剝削,低層百姓生活困苦。

面對貧苦的生活,為了生存,在32歲那年,馮子材在博白聚眾反清,次年加入廣東天地會起義軍。

但馮子材很快發現,反清並不能改變老百姓生活艱辛的處境,而且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不久,他接受清政府的“招安”,跟隨清將向榮鎮壓太平軍。

震壓太平軍屢獲提拔

馮子材本身就有一身好功夫,因此作戰非常勇敢,能征善戰,屢立戰功,先後被擢升為千總、副將,還獲得“色爾固榜巴圖魯”的封號。

他戎馬一生,以七旬之齡為國建功,成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然而,太平軍聲勢浩大,而且戰將如雲,馮子材隨後參加的兩次江南大營保衛戰,都被打敗了。

在其領導向榮、張國樑戰死後,馮子材率部駐守鎮江。後與其他部隊聯合多次打退了太平軍的進攻,保衛了鎮江,因此被擢升為總兵,加提督銜,辦理鎮江軍務。

之後,馮子材還在湯岡、丹陽打敗太平軍,被清政府賜予騎都尉世職,賞穿黃馬褂。

作為出身江湖的馮子材,在與太平軍的長期作戰中,歷練出了較強的軍事指揮能力。

在太平天國被剿滅後,馮子材出任廣西提督,率兵鎮壓廣西天地會吳亞忠叛亂。

因吳亞忠率部轉入越南發展,馮子材也奉旨入越追剿。至光緒五年(1875年),馮子材先後三次入越追剿天地會,還因剿辦有功,賞一等雲騎尉世職。

人常說:無巧不成書。馮子材可能也不會想到,因奉命入越追剿天地會這段經歷,竟然為他將來建立不世功勳奠定了極好的前提。

如果沒有這段經歷,在法軍入侵時,清政府也不用想到他起用他;沒有這段經歷,他也不可能對廣西西南邊境的地理環境有深入地瞭解,也不會在對法軍作戰上佔據地形上的優勢。

七旬高齡臨危受命

自光緒六年(1880年)起,法國加緊侵略越南,圖謀進犯中國。

光緒九年(1883年)十一月,法軍在北越山西城向清軍駐地發動進攻。由於駐守的清軍將領昏庸怯懦,各軍不協調,遂使法軍步步北進,進逼中國。第二年,法軍又向越南扶良、北寧兩地發動進攻,清軍連續遭到失利。

此時邊關吃緊,清廷想到了曾三次入越作戰的馮子材,想起用他率軍出征抗越。

但此時,被迫告病回家的馮子材,因為對兩廣總督張樹聲不是很信任,託病推辭了。

後在張之洞任兩廣總督後,又再次請馮子材出山。本身就充滿家國情懷,早就對法國侵略軍憤慨不已的馮子材,這次沒有絲毫的猶豫,向張之洞表示,願意集結重兵出疆抗法。

此時的馮之材已年近古稀,而且有病在身,但作為一名戰將的使命,以及對守衛國家的責任,使他毅然地帶病出山。

鎮南關—諒山大捷

1884年12月,馮子材率軍從欽州誓師出發。此行,他還帶上了兩個兒子,以父子兵昂揚上戰場。他也為自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以防萬一戰死沙場,有人料理後事。

在出徵的隊伍中,一身戎裝,髮鬚皆白的馮子材顯得既威武,又充滿了馬革裹屍的悲壯豪情。

1885年初,法國糾集了兩個旅團的兵力,發動了諒山戰役,攻陷了諒山和文淵。2月23日,法國侵略軍攻佔鎮南關,清軍敗退到了關內。

正在這時,馮子材率軍到了前線。

他戎馬一生,以七旬之齡為國建功,成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由於原來的主帥放棄了指揮責任,馮子材被眾將推為前敵主帥。

面對邊關險惡的形勢,馮子材沒有推讓,毅然以大局為重,站出來支撐危局。在當地群眾的支持下,他採取了一系列的積極措施,重建祖國的門戶。

他嚴明紀律,嚴格約束隊伍,禁止軍隊擾民,融洽了軍民關係,使軍隊得到了群眾的支援。他還收集潰散兵勇,恢復軍隊的戰鬥能力。不到一個月,各支軍隊都補充齊全,重振旗鼓,恢復了戰鬥能力。

接著,馮子材向各軍將領慷慨陳詞,要求大家以國事為重,同心協力,保衛國家。一席話使眾將深受感動,紛紛表示大敵當前,要消除派系成見,聽從馮子材指揮。

經過嚴密的戰場勘察,馮子材建立起了以鎮南關隘口東嶺為重點,西嶺為依託的山地防禦陣地體系。

他還針對清軍武器裝備落後,只有少數新式大炮和步槍,大部分是粉槍、抬槍,還有大刀、長矛的實際,確定了近戰取勝的作戰方針。

3月23日清晨,法國侵略軍頭子尼格里率領三千多人,兵分三路,猛撲鎮南關前隘陣地。

敵人以開花炮隊順著東西嶺向下轟擊,以槍隊猛撲中路。頓時“炮聲震天,遠聞七八十里外,山谷皆鳴,槍彈積陣前厚者至寸許”。

在東嶺上修築的五座堡壘,連續被攻陷了三座,眼看法軍即將衝破關前隘長牆的防線。

馮子材鎮定自若,沉痛激昂地向士兵們大聲說:“法軍再入關,何顏見粵民?必死拒之!”全體將士在主帥愛國熱情的激勵下,個個奮不顧身地衝出陣地,與法軍拼命廝殺。

戰鬥進行的十分激烈,一直持續到晚上,終於殺退了侵略軍的瘋狂進攻。

3月24日黎明,法軍又向清軍陣地發起了更猛烈的進攻。在開花大炮的掩護下,法軍主力向中路進犯,有的爬越了長牆前面的塹壕,有的衝上了長牆。在長牆上督戰的馮子材,眼看形勢十分危急,便命令兵士打開長牆的柵門衝殺出去。

這個年近七旬的老將,“帕首短衣革履,操俊刀一柄,親率大刀隊,大呼一躍出牆外,其子相榮、相華,隨之躍出”。


他戎馬一生,以七旬之齡為國建功,成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全軍將士看到主帥身先士卒,也一齊躍出長牆,排山倒海地衝向敵人,與法軍展開肉搏戰。經過激烈的殊死戰鬥,終於把法國侵略軍打退。

這時,清軍的另一支隊伍抄了法軍的後路。在前後的夾擊下,清軍奪回了被攻佔的三座堡壘,重新控制了制高點。

隨後,馮子材命令軍隊發起總擊。清軍和中越人民抗法隊伍,潮水般地向敵人衝去,把侵略軍殺得潰不成軍。尼格里不得不率殘軍往文淵方向倉惶退卻。

這一仗,清軍“斃匪千餘,擒斬數百,內有軍官數十,奪獲槍炮、彈藥、餅乾不計其數”。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

3月26日,馮子材決定乘勝追擊敵軍,統率各路大軍當即啟程。一路上斬將奪關,取得了節節勝利,當天攻克了文淵城。

兩天後,馮子材又聯合其他隊伍向諒山發動攻勢。在戰鬥中,馮子材組織軍隊運用了“正兵明攻,奇兵暗襲”的戰術,把法軍殺的大敗。

3月29日,清軍攻克諒山。法提督尼格里重傷,法之精銳盡殲。

在鎮南關—諒山大捷後,馮子材又會合諸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衝破了法軍建立的屯梅、谷松防線,攻下觀音橋,進兵貴門關。

中法戰爭的巨大勝利直接導致了法國內閣的垮臺。法國無奈向清政府提出了議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於是下令停戰,還與法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使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烈士暮年壯志難酬

馮子材不得已含恨從越南撤兵,退回廣西。之後,馮之材晉太子少保銜,改三等輕車都尉世職,受命督辦欽、廉一帶的防務,還曾任雲南提督。

在八國聯軍侵華時,馮子材還上書,要求清政府堅決抵抗“求乾綱獨振,專於主戰,以雪數十年中華臣民受欺之恥”。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馮子材在調任貴州後,因病免職。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馮子材在南寧逝世,終年86歲,臨終前還念念不忘鞏固邊防,抵禦外侮。清廷從優議恤,諡“勇毅”,並準建立專祠。

他戎馬一生,以七旬之齡為國建功,成為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馮子材作為一名在血與火的戰鬥中成長起來的清軍將領,他為官清廉,治軍有方,軍紀嚴明,很受部下推崇。他身上具有濃烈的軍人情懷,把保家衛國視為已任,堅決抵抗外來侵略,以七旬高齡,衝鋒在前,奮勇殺敵,有力的抵抗了外國侵略,成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

1.《馮子材的軍事生涯》

2.《清史稿》

3.《抗法援越英雄馮子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