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不合群”這不是問題

不想陪孩子,又怕不稱職

網友問:工作回家非常累,沒力氣迎接伴侶和孩子。我想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又不想做一個不稱職的媽媽,我該怎麼辦?

李雪答:你工作回家特別累,沒有力氣陪伴小孩,這就是一個事實啊。

我們人類所有的痛苦幾乎都來自想要跟事實較勁,不允許自己是自己本來的樣子,不允許事實是事實本身的樣子。

而且這個問題裡面暗含了一個自戀:伴侶和孩子沒有我的陪伴就好不了。就是我要掌控好一切,否則所有的事情都不好了。

這種自戀是怎麼形成的呢,它通常是小時候父母灌輸給我們的“你看看你,就是因為你這樣,才把媽媽氣成這樣”“就因為你考試考不好,我們這一家沒希望了”…

孩子“內向”“不合群”這不是問題

在這樣的童年,我們會被給予一種幻覺,好像這個家幸不幸福,父母開不開心,甚至家庭收入好不好,都是由孩子優不優秀、懂不懂事來決定的。當我們在原生家庭被植入這種幻覺,未來就會活在一種沒有邊界的無限的責任感中,總覺得有一個完美的標準在那裡,如果做不到,整個世界就不好了。

實際上,你是可以不陪伴孩子的,你是可以安心休養你自己的,你不必完美,不必優秀,這個世界也會如它所是地運轉。

所以,呼吸在當下,安下心來。現在的你,此時此刻的你,這個樣子就可以了。

什麼是真正的陪伴

孩子“內向”“不合群”這不是問題

網友問:陪孩子的時間非常少,怎麼和孩子建立親密感情?

李雪答:我們先說一說什麼才是真正的陪伴。

有些人會把盯著孩子寫作業、看著孩子吃飯當成是陪伴,實際上,這不是陪伴,是監視、監控。

真正的陪伴,是一種極其美好的情感,一天能有十分鐘,人生一天中能體驗到十分鐘真正的陪伴已經足夠了。

真正的陪伴,是我在你身邊,而沒有一絲一毫想要改變你的念頭。你玩手機也好,吃飯少也好,你怎樣都好,我就是在你旁邊待一會。我待在你身邊,同時也是照顧著我自己,感受著我的身體,安住在我的當下。

我並沒有要撲出去盯著你,這就是陪伴。

就像兩隻小貓小狗,它們倆就會安安靜靜臥在一起,很美好,很和諧。它們有時也會同頻打來打去,這也是自然發生的。

所以,真正的陪伴,是既滋養對方,也滋養自己。就是:現在你的樣子就好,現在我的樣子就好。

孩子“內向”“不合群”這不是問題

如何預防校園霸凌?

首先,父母不要霸凌自家孩子。

網友問:家長應該如何防範孩子遭遇校園暴力?如果發現孩子遭受了暴力侵犯,如何能減輕孩子受到的傷害?

李雪答:什麼樣的孩子最容易遭受校園暴力?那些去霸凌別人、侵犯別人的人,下手不是沒有選擇性的,他們選擇下手的都是心理能量弱的孩子,也就是說這個孩子在家裡也經常被父母侵犯界限。

如果父母在家裡尊重孩子的界限,孩子的主體性就會非常強,這樣的人在學校裡、社會里都不會被那些變態選擇為下手對象。

所以,想要保護你的孩子不受校園霸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裡不去霸凌你的孩子。尊重孩子的邊界,他的事情讓他自己做主。父母的情緒父母自己處理,不去說成“因為你今天做的不好,才讓我有情緒”,因為這就是一種情感霸凌呀。

“被父母愛的孩子不會遭遇霸凌”,真相就這麼簡單。

如果你的孩子不幸遭遇了霸凌,其實根本的解藥還是在家庭裡。在家庭裡,你能否透過這個事情去反思,為什麼孩子的心理能量這麼弱,我們平時是如何侵犯界限削弱他的能量的。

然後,從此去學習做一個有界限的父母,

這是對孩子真正的創傷修復。

孩子“內向”“不合群”

這不是問題。

網友問:我的孩子內向封閉,特別不合群,是不是他心理出現了某種問題,需要疏導呢?

李雪答:我們會看到很多問題都是同一個類型,就是“我的孩子是這樣的,我怎麼把他修理成另外一個樣子”。當一個父母能夠這樣去提問的時候,其實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他的孩子內向不合群。

孩子和父母建立的關係就是孩子最早體驗到的關係模式。如果孩子在這最重要的關係裡,總是體驗到“我是不好的”“我要被改造”,那關係對他來說有意思嗎?

在這個孩子的感覺裡肯定是“關係都是別人要改造我、侵犯我”,那他當然就要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要合群了。

為什麼有的人外向、喜歡交朋友?很簡單,因為交朋友的過程中,他感受到了滋養。跟朋友約著喝了頓酒、侃了侃天之後神清氣爽,能量更高了,那他就會外向啊。

如果交往的人,吸自己的能量,或者總覺得自己要被改變、侵犯、控制,總是控制不住要去討好對方,這就是非常消耗自己的。如果我們總去建立消耗的關係,當然就傾向於內向、不合群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不合群的話,就要想一想,在家庭裡,你跟孩子建立的關係是讓他感到多麼的不滋養,才讓他不願意交朋友呢?

有限責任家庭

網友問:能不能講解一下《有限責任家庭》這本書。

李雪答:這是我出的第三本書。為什麼用“有限責任”來作標題,因為我發現人類幾乎所有的痛苦都來自一件事情:就是分不清自己責任的邊界,總想要去承擔其實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比如說,在家裡,父母的情緒要小孩子承擔,父母的健康小孩也想要搞定,甚至包括與鄰里不和,小孩也想要幫父母搞定。

這擴展到人際關係中就變成了:不能忍受冷場,一冷場就覺得,我必須要做點什麼,讓氣氛活躍起來,就好像我對所有人的感受情緒都負有責任。

這種無窮無盡的責任感,也就是沒有邊界的自戀感,是我們受苦的根源。

從小被原生家庭催眠的我們,已經理所當然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超出我們現實邊界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而這本書會清晰地講明家庭關係動力的奧秘:我們在原生家庭到底經歷了什麼,父母如何巧妙地把無限責任植入到我們的潛意識。看清楚這類套路。

在關係中守住邊界,只做自己邊界範圍內切實能做的事情和願意做的事情,去滋養自己。當你自身的愛是滿溢的,才有可能真正去愛別人。一個邊界清晰的人,才會是真正有愛的人。

劇情裡沒有愛,只有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