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活潑才有病!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活潑才有病!

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帶閨女去玩沙子。

一對母女看我們來了,媽媽馬上說:“看,來了個小姐姐,跟小姐姐一起玩吧。”

小姑娘靦腆地笑了笑,又自顧自地玩了。

這位媽媽不斷地鼓勵孩子,一會兒說:“你看小姐姐的模型多好看,咱們用小桶跟她換著玩吧!”

一會兒說:“跟小姐姐說一下你的名字,幾歲了!”

每次,小姑娘只是友好地對我閨女笑笑。

我閨女是個“自來熟”,主動跟小姑娘一起玩去了。

兩個人玩得很開心,但總體上是我閨女說得多,小姑娘說得少。但她的沙堡堆得特別棒,哪裡是宮殿,哪裡是小橋,似模似樣。我閨女一會兒想做海豚,一會兒想做個章魚,最後只做出了好多“饅頭”。

小姑娘的媽媽說:“這孩子其它的都挺好,就是害羞,不愛說話,特別內向,怎麼教也不行,愁死人。”

語氣裡帶著歉意,以及對孩子的責怪,甚至還有一絲絲的嫌棄。

之所以對這位媽媽的心思看得如此清晰,因為我也是個內向的人,小時候沒少聽這種話:

“你要活潑一點,這樣扭扭捏捏像什麼樣子”

“你就不能像XXX一樣喊個阿姨好嗎,怎麼這麼沒禮貌”

“我現在都不愛帶你出來,就不能大大方方的去和小朋友玩一會,總粘我身邊幹嘛”。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活潑才有病!

這樣簡單地劃分“外向”和“內向”,就是對孩子的誤解與偏見!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認為:性格根本就沒有優劣之分!只是他們獲得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01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內向”的標籤。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被別人貼標籤,理所當然的我們也會給別人貼標籤,似乎這成了我們的一個習慣,一個認知的習慣。

比如:孩子不愛打招呼,出去和小朋友問也不積極,你就會說孩子有點內向,給孩子打上內向的標籤。

因為這樣更符合頭腦的認知習慣,把一個抽象的事物,具體、形象的歸類、儲存。

似乎,貼標籤是我們認知事物,認識一個人經常使用的方法,但是這個方法真的好嗎?

我們有沒有想過,貼標籤會對被貼標籤的當事人有什麼影響,特別是這個當事人是一個正在成長和發展的孩子時,這個影響又是怎麼樣的呢?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活潑才有病!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期待效應,又叫羅森塔爾效應。

說的是當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老師等大人對我們的判斷和期望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並且這份期待往往會奏效,成為現實。

比如:小時候,一個孩子說話晚,不愛說話,大人就給他貼了一個內向、害羞的標籤,於是這個內向、害羞就成了一種權威期待,最終這個孩子變得真正的害羞、內向。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更是認為,權威期待有命運一樣的力量,最初養育我們的人,他們對我們的判斷、期待會成為我們的一種命運。

因為我們精神活動的百分之九十來自於潛意識,也正是因為這樣,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才說“潛意識正在操控著你的人生,而你將其稱為命運”

所以,可怕的不是“內向”型性格,而是家長給孩子貼上“內向”的標籤,從而不自覺地認為孩子就是膽小、保守、悲觀、孤僻……

更可怕的是,一旦他們這樣看待孩子了,進而就會想盡辦法“幫”孩子“改正”這些缺點!

02

強迫孩子“外向”,反而傷害孩子。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活潑才有病!

朋友小王性格很內向。小時候,他的內向性格,給他帶來了很多困擾。

他喜歡一個人靜靜待在屋裡看書,而不是跑出去和一大群小朋友嬉鬧;

喜歡一個人待在一旁思考許多無聊的問題,而不是和一群人嘰嘰喳喳地聊天;

親戚來串門,對他表現得過分關心,他會感覺到很不舒服,會找藉口故意避開;

老師問問題,他幾乎從來不舉手,即便被叫起來回答問題,也能勉強回答上,可他也並不是很喜歡被一群同學注視的感覺……

後來,有一次家長會,老師告訴他媽媽:“這個孩子很聽話,學習成績也不錯。唯一的缺點,就是性格太內向了。”

小王的爹媽聽了老師的話,覺得好有道理,決定要想辦法培養他,讓他變得性格活潑點:

親戚聚會,要強迫他在聚會上多說話,哪怕他覺得沒啥可說的;

在路上遇見老外,要強迫他去和老外用英語對話;

小王窩在屋裡看書,爹媽也會在耳邊叨嘮不停,非要逼迫他走出門去活動……

小王感到很煩惱,後來終於忍受不了,和爹媽大吵了一架。

老媽卻指著他大罵起來:“看你性格這麼內向,以後會有啥出息!”

這個世界,對於性格內向的人,大多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小王的父母,只是延續著這種偏見而已。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活潑才有病!

在不少父母的眼中,外向的孩子,擅長交際、口才過人、待人熱情,更容易討得他人的歡心,長大後能更好地融入社會,人生也更為順利與幸福。而內向的孩子,會一切相反。

印度心理大師奧修評價說:“對大多數人來說,內在是沒有的,只有外在,而事實正好相反。但是,他們稱內向的人是病態的。”

甚至還有人宣稱,內向介於變態和失敗之間。但這些偏見,都來源於自身的無知。

如果家長為了“鍛鍊”、“改造”孩子,強迫孩子“改正”,強迫孩子融入、開朗、活潑……不僅會讓孩子難堪、尷尬;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的心態,不斷消耗他們內在的能量。

其實,面對內向的孩子,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減少一點焦慮,去尊重他們的性格,給他們獨處的空間。

03

其實,內向不是缺點,而是禮物。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活潑才有病!

《愛因斯坦傳》裡有這樣一段描述:

“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他內心沉靜,絕不墨守成規,思考不受外界影響,想象力的驅策使他能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是個怪人,一個可敬的叛逆者。”

如果你的孩子,他喜歡獨處,別擔心,專注力和觀察力往往在獨處中形成。

如果你的孩子,他還不擅長社交,彆強迫,讓他慢慢來,他有自己的節奏。

面對內向的孩子,焦慮和擔心是最不需要的兩種情緒。


父母一定要知道:

內向的孩子,喜歡獨處,他們更為專注,更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

內向的孩子更容易專注於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善始善終地做好每一件事……

內向的孩子善於內省,更容易提出問題和思考……

內向的孩子樂於傾聽,擁有更豐富的內心生活……

內向的孩子內心堅定而強大,十分了解自己,並遵從內心的想法……

內向可不是劣勢,更不是缺點,它是一個禮物。

孩子“內向”不是病,逼他活潑才有病!


所以面對孩子內向,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

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性格,強迫孩子與他人交流。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害羞”、“你真沒用”甚至“不懂禮貌”的標籤。

如果他喜歡獨處、喜歡愛書、喜歡自己一個人玩,那就順應他、尊重他、接納他這種行為。

給予他足夠的時間去觀察這個社會,去積累更多的能量,他會長成屬於自己最好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