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加藤周一所称的日本文化为"混合文化"?这要结合日本历史

加藤周一是日本已故著名作家、评论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曾提出轰动一时的"混合文化论"(又叫"杂种文化"),在他看来,日本文化归根结底是混合文化。他曾对某些文学运动提出批评,指出它们对日本混合文化的事实持回避态度,甚而要以观念来纯粹日本文化。

对此,加藤周一认为,近代主义也好,国家主义也罢,这类运动不论打着怎样的旗号,都纯属修枝剪叶,其出发点无不是劣等思想作祟,是面对纯种理念的结果,而这无助于问题实质的把握。他还引用歌德的话说,单纯的文化并不是文化。

不过,加藤周一表示,日本人不必对本国的混合文化感到哀叹,相反应将这种文化视为赋予日本的一种特权,是在进行非我莫属的实验。

那么,作为知名学者,加藤周一为什么要承认日本文化为"混合文化"呢?其实从古至今,日本文化一直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实也是日本乐于学习的表现。

如何理解加藤周一所称的日本文化为

近代以前,汉文化对日本润物无声

说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那应该是不胜枚举。由于此前日本处于中华文化圈内,而自身又缺乏特色文化,这样汉文化便润物无声,影响到日本的方方面面。

徐福东渡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在中日两国传为美谈。正是这一不朽的壮举,促成了日本早期弥生文化的横空出世。抵达日本后,徐福传授当地人以汉字、农耕及医药等,从而改变了日本没有文字和农耕的历史。

汉字在日本使用时间长、范围广,至今日文中汉字屡见不鲜。不仅如此,日文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也与汉字有不解之缘,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日本古典诗集《万叶集》就是以汉字作为日本语言的书写音符编撰而成,有人将其称为"万叶假名"是有一定道理的。

《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这枚印绶在日本江户时代由两名农夫在"志贺"小岛上挖出,经考证印上所刻汉字为"汉委奴国王

","委"实际上是"倭",这说明,从公元57年起,中日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如何理解加藤周一所称的日本文化为

隋唐时期,日本遣唐使数次来我国取经,并学有所成,他们将所学知识多以手抄本形式带回,对日本的影响很大。公元600年,日本遣唐使首次来到中国,其后不久,日本圣德太子便颁布了以《论语》为基础的《宪法十七条》,其中不乏源自中国经典对社会有益的信息,如"以和为贵,信是义本"等就与《论语》有关。

在遣唐使中,日本留学生不在少数,其中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为佼佼者。在唐朝留学17年,吉备真备对大唐律令、典章制度上下求索,回到日本后在太学传道授业,备受推崇,后胜任右大臣。

《论语》不仅影响着古代日本的法律,在整个江户时代,儒学还被幕府定为正统学问,1630年,在日本儒者藤原惺窝及其弟子林罗山的说服下,一批以尊奉孔子为主题的"圣殿"建筑群开建,并于3年后落成。1690年,由林罗山创办的儒校被幕府认定为最高学府。进入18世纪以后,幕府曾进行多次改革,其中1716-1736年由

德川吉宗倡导的"享保改革"和1787-1793年由幕府老中松平定信发起的"宽政改革"都以儒学为指导,足见儒家文化在德川时代的影响力。

当然,儒学对商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日本被德国人誉为"儒教资本主义"并非毫无根据的乱言。涩泽荣一是日本近代商业之父,由他创立的企业不下500家,而他的经营理念完全离不开儒学,在其整个商业生涯中,无不在用儒家语言来宣扬"无私"牟利的哲学。

如何理解加藤周一所称的日本文化为

除了儒家文化,日本不少有学问的人都能"口占一绝",说明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和运用已经达到出口成章的地步,其中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在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日本现代学者海村惟一就曾直言,"没有白居易的《白氏文集》,就没有日本今天的文化",可谓是肺腑之言。

以上所述仅是就学问而言,实际上中国饮食、服饰、礼仪等其他文化也都对日本人影响深远,一言以蔽之,日本受汉文化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时间长,范围广,很多已深入到日本人的骨髓,成为日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在远古、中古及近古,西方还没有对日本构成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因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深受日本仰慕,于是日本遣唐使及留学生陆续前来也就不足为奇。

日本人自古好学,对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孜孜不倦,不耻下问,并结合自身文化,发展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混合文化",这种混合文化随着近代西方的崛起,多元性更强。

如何理解加藤周一所称的日本文化为

明治维新前后,西欧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

与日本主动学习汉文化不同,近代日本对西方文化的重视多是迫不得已。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西方列强不断地挑衅,日本开始意识到学习西欧文化的必要性,以便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

幕府晚期,日本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包含西方自然科学、医学及植物学在内的"兰学"进行专攻,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幕府及萨摩、长州藩政府还相继派遣留学生到欧洲留学,其中包括维新领袖

伊藤博文、井上馨、大久保利通及商界大咖涩泽荣一等,面对西欧先进的科技文化,他们大开眼界,贪婪地汲取,为日后开展明治维新做了有力铺垫。

明治政府成立后,为有效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为总基调的维新变革,1871-1873年,新政府又派出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数十名领导人及一部分留学生前往欧美学习,在欧期间,他们对西方各种制度及措施的运作情况进行实地观摩,对国会、学校、工厂、银行、大学、邮政及警政等设施做了全方位的了解。

如何理解加藤周一所称的日本文化为

不久,日本从小学到高中体系建立起来,日后还创办了7所帝国大学;各种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其中《明六杂志》影响力最大,福泽谕吉是该杂志的主办人之一,由他写成的《西洋事情》对西方各种制度、社会风俗及物质文明进行了全面介绍,他甚至在1885年提出"脱亚论",指出,"我日本之国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摆脱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此后,明治宪法诞生,国会两院成立。

其间,日本的商港、电报、邮政、银行、铁路等基础设施以及造船、军火、玻璃、机械、钢铁等模范企业相继建成,这样一来,日本成了地地道道具有浓郁西方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文化因此而具有西方的味道。

近代日本对落后挨打有着切肤之痛,故而维新变革实乃不得已而为之。一些先进的日本人到西方寻求救国良方,他们对西欧先进科技文化的学习逐渐由被动到主动,并倾力学以致用。

在此背景下,日本到处弥漫着西方文化的气息,无论文化软实力还是硬实力,都与西方密不可分,可以说是全盘西化。如此一来,日本文化又多了新成分,其"混合文化"除了汉文化元素,还有西方文化的因子。

如何理解加藤周一所称的日本文化为

战后,美国文化对日本影响至今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美国旋即对日本进行了长达7年的改造运动。此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最高司令部"提出了强制性改革的一揽子计划。

从1945年秋到1946年,最高司令部首先瓦解其军事力量,以建设和平、去武装化的日本,进而对威权式统治予以粉碎,实行政治及财富平等,努力改造其价值观。

1945年10月,最高司令部要求日本政府确保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自由,允许工人、农民组织社会团体,命令对女性开放各种公民及政治权利。年底,又强行改革土地制度,以便失去土地的佃农能赎回自己的田地。

美国一系列的做法无非是要日本建立民主制度,为落实该制度,最高司令部在不到一周的时间为日本起草了一部新宪法,该宪法于次年11月公布,1947年5月生效。

如何理解加藤周一所称的日本文化为

宪法第9条明文规定,"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及秩序的国际和平,永久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以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这意味着日本按照美国所拟定的宪法框架必须走和平发展之路。

此后,学校也被纳入改造环节,最高司令部命令文部省以和平民主取代学校以宣扬战争和尽忠国家为主题的教育,并将所有大学前的"帝国"两字取消,准许日本女性到大学读书,并按照美国制度对学校进行管理。

经过一番美国式改造,美国文化源源不断涌入日本,包括适用主义、个人主义、经济模式、科学技术、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等无所不包,形成了强大的美国文化冲击波。在此情形下,日语经受着莫大的考验,有人甚至断言,日语"再过一二百年,就会有一半或者七成是欧美语"乃至成为"无国籍语"。

现代日本接受美国文化如同明治时期被迫学习西欧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美国的强势改造下,日本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按照美国的要求进行文化重造。

历经汉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的三重洗礼,日本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加藤周一先生所称的日本"混合文化"实至名归。不过,尽管外来文化影响至深,日本并没有丧失自身文化,而是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这说明日本对外来文化有着很强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并博采众长,让本土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

如何理解加藤周一所称的日本文化为

结语

现代日本以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而举世瞩目,而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与其"混合文化"不无关系。纵观日本历史,就是不断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历史,让外来文化为我所用,造福日本,从而有了今天的成就。

近代以前,由于地缘关系以及日本好学的个性,中华文化对日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日本遣唐使不惜远渡重洋前来取经问道,并将汉文化带回国内,使得日本文化受到滋养而呈现出多彩的局面;

近代以来,迫于西方的炮舰外交,日本不得不以西学为中心,在对西欧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学习后,日本开始全盘西化,着力进行资本主义工业化改造,此时日本文化又染上了浓厚的西方文化的色彩;

战后,美国迅速展开对日本全方位的改造,这种改造带有强制性和命令性,当改造运动结束后,美国文化已经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这时候日本文化的美国气息非常强烈。

难怪日本已故著名作家加藤周一称日本文化为"混合文化",名副其实,所言不虚。这种文化实际上也反映出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无论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日本都能将其消化摄取,并保持本民族的主体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