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认为先秦时期的道家“消极”,真是一种误读

上学的时候,老师说庄子、列子都太“消极”,不适合读。于是,很多年都不读这些书,生怕耽误了自己那积极进取的人生。

工作之后进入职场,竟发现身边很多有成就的前辈、长者很多人都在学《道德经》、《庄子》,于是也开始学着慢慢吞吞地读一些古籍。读多之后才发现,先秦时期的道家其实是非常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

《列子》:认为先秦时期的道家“消极”,真是一种误读

《列子》一书不回避谈生死,从中我读出了我们民族那种不畏生死的大无畏精神的来源

《列子》一书的背景,是郑国发生饥荒。列子是郑国人,只能离开家去卫国。我们都知道,在古代,饥荒意味着会死人。这个时候,列子在路边看到百年的死人头骨,竟然开始淡定的给学生上课,讲述了这个世界生生死死的千变万化过程。

按照我们一般感觉,我国传统文化中是避讳谈论死的。但列子显然是个异类,用草指着骷髅开始从容的讲“若蛙为鹑,燕为蛤”的生死之理。“若蛙为鹑,燕为蛤”的意思是:小青蛙被鹌鹑吃掉变成鹌鹑,燕子掉入水中,被蛤蜊吃掉。

《列子》:认为先秦时期的道家“消极”,真是一种误读

《列子》这本书几乎是一上来就谈生死的问题,想必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列子“消极”的原因。但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物质世界,人是不可能逃避“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生或死都是必然存在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违背这个规律。

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伟人也曾引用过。可见,中国人其实从来没有避讳过谈论生死的问题,因为避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直面人生才能更好的活着。

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自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我们的先民就拥有豁达、勇敢的精神。我想这也是千百年来无论面对何等艰难困苦,我们一直有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根本原因。

《列子》:认为先秦时期的道家“消极”,真是一种误读

避世而居,是因为列子胸怀更大的梦想

列子这个人,一点儿都不出名,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超级低调。在《列子》开篇,就有这样的描述,说列子这个人在郑国住了四十年,竟然没有人知道他是个非常厉害的人。

避世而居,不追求名利的人,在我国传统中,这样的人应该称得上“神仙”。比如我们熟知的大诗人陶渊明,也是避世而居。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列子这个人,所期望的不过是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平静安稳的生活。这样的理想,看上去很小,但在现实中实现起来却是个非常伟大的梦想。

《列子》:认为先秦时期的道家“消极”,真是一种误读

相信在列子活着的时候一直都是那么低调的,这反而更能让人理解列子的胸怀坦荡。避世而居,不追求名利,列子反而成为了万人敬仰的精神导师,这样的人生无疑是非常有成就的。列子的低调意味着成就更大,首先,从列子一书的编纂来看,魏晋时期,列子的追随者众多;其次,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在他的书中,毫不吝啬的夸赞列子能够御风而行,由此也可见列子的影响力;到了唐朝,《列子》一书甚至被皇帝御封为《冲虚真经》。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避世而居从来都和“消极”不沾边,比如陶渊明、比如诸葛亮;再比如,金庸大侠小说中创造的世外高人。

《列子》:认为先秦时期的道家“消极”,真是一种误读

列子讨论天命,意味着不认命

有很多人说,我们中国人信“命”。去年最热的电影《哪咤》里说,哪咤的命就是不认命,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人们的心。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先民从先秦时代,就没有认命的传统。这在《列子》这本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比如愚公移山,比如杞人忧天。

在愚公移山中,山挡住路了,就要把山移开,这是何等的气魄。杞人忧天,本来天上真的下了很多陨石,但除了这个“杞人”以外,所有人都是非常的淡定,各位先秦导师(长庐子、列子)甚至在此事基础上讨论起了种种天文学、哲学问题,这个成语甚至后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为对胸无大志的人的一种讽刺。

命曰: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列子·力命》

在《列子》一书中,甚至有专门的一章来讲述力量与命运的问题,上面这段文字,就是摘自其中。在文中,力量和命运以拟人的形式进行了对话。命运说:

世间发生的事,都是自己发生,自己贫穷自己富贵,我怎么能知道?我怎么能知道?

这段命运与力量之争的寓言故事,给了我们很有意思的答案,非常明白的告诉了我们:命运是不能控制人的,一切都是人自己做出来的。命运所说的两个“我怎么能知道?”,给人的感觉风趣幽默,一切尽在不言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先秦时代列子对生死的看法、避世而居、对命运的解读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先秦道家一直都是积极的面对人生,所持的观点也都是自然客观的,而列子这个人更是低调的可爱、风趣幽默。对于胸怀梦想的人来说,避世而居,并不能影响一个人有所成就。而列子一书中,所探讨的命运,追根揭底是不认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