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故乡》:从鲁迅的乡愁,看到生活的信仰

Ninety-eight

作者|今夜

重读经典《故乡》:从鲁迅的乡愁,看到生活的信仰。

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重读经典《故乡》:从鲁迅的乡愁,看到生活的信仰

这是鲁迅先生的《故乡》之中最后一句话,1921年1月,鲁迅先生写下了《故乡》这一篇文章,5月的时候发表在了《新青年》之中。

这篇文章写的是鲁迅回到自己的故乡,变卖了自己的老宅,到其他的地方去谋生的事情,其中讲述的就是存在于记忆之中,那一些熟悉而又陌生的邻居朋友,比如闰土,杨二嫂。

这篇文章之中透露的是鲁迅对于故乡的留恋和不舍,而在留恋的背后,其实潜藏的是鲁迅对于生活悲观绝望的痛苦和对于人生新生活的追寻,以及精神里面存在的希望。

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三点贯穿了始终,这三点也是文章的灵魂,分别是:故乡、人物、希望。

故乡

这一篇文章出彩的地方,就是鲁迅对于故乡的爱恨矛盾。

在鲁迅的情感世界里,故乡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一丝荒凉和冷漠,因为这源自于鲁迅的人生经历:他父亲生前家里光景不错,朋友亲戚都非常和气,家庭遭遇变故之后父亲病重,他的少年生活便在白眼和嘲讽之中度过。

对于每一个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会明白,一个人突然落寞之后,自然会看到人情冷暖和世间凉薄。

重读经典《故乡》:从鲁迅的乡愁,看到生活的信仰

就好像鲁迅在《呐喊》之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故乡对于鲁迅来说,也是一个温暖的曾经,但是也是令人伤感的过去。鲁迅在最初描写故乡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字里行间之中,透露的都是故乡与自己的距离感,而下面对于故乡的描写更是有一次荒凉: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所以鲁迅对于自己故乡的感情不仅仅是眷恋,更有着一丝凄凉,故乡承载的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但是在鲁迅的文字中,却没有那一次温暖,所以鲁迅接着说: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人物

小时候读《故乡》,我们总以为自己是鲁迅这样一个少爷,但是长大之后才发现,我们只是闰土,或许是杨二嫂,是那一个在平凡世界之中被岁月蹉跎和被生活压迫的平凡人。

在这一篇文章中,留给人印象最深的,自然也是闰土和杨二嫂。

闰土从一个灵动的少年,最后变成了一个呆板的中年人,除了封建社会对于人的压迫,还有困苦生活,让人生充斥着无奈。

小时候的闰土,在深蓝的天空下,在海边的沙地中,手拿一柄钢叉,项带银圈,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重读经典《故乡》:从鲁迅的乡愁,看到生活的信仰

在鲁迅眼里,闰土的小时候是自己羡慕的生活,可以和大海,和动物,和西瓜,还有那些鸟雀亲密接触,自己多么羡慕这样的生活,但是长大之后,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对于鲁迅来说,闰土不仅仅是闰土本身,也包含着他对故乡的希望和眷恋,闰土也是他精神世界里的唯一希望,当鲁迅看到闰土从一个灵动少年变成呆板中年的时候,也看到了内心深藏的绝望。

而杨二嫂则是另一个被生活蹂躏的人,杨二嫂从最初的“豆腐西施”,又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圆规”。

而最可怕的并不仅仅是样貌的变化,而是杨二嫂本性的演变。

杨二嫂年轻时被称为“豆腐西施”,别人大老远都会跑来买杨二嫂的豆腐,用现在的话来说,也是一个能吸引别人从大老远过来拍照的网红。

这样一个人自然也是被生活优待,而且也对未来充满无数幻想,更希望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但是当经过时光之后,却变成了一个看到别人搬家,都要想方设法去占点小便宜的俗人。

从一个备受欢迎的“网红”变成了一个占小便宜的小人,这样的演变即便对于杨二嫂本人来说,也是未曾想到的人生现实。

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去看杨二嫂这个人物的时候,不应该鄙视,而应该同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有杨二嫂的影子。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从不吝啬财物变成了学会占小便宜,当自己从年少大方变成了学会在菜市场砍价,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已经有了杨二嫂的影子。

重读经典《故乡》:从鲁迅的乡愁,看到生活的信仰

希望

希望是什么?

不管是对于任何人来说,希望都是自己精神和灵魂的支柱,当希望消失的那一刻,世间的一切都会变得黯然无味。

希望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寄托。

闰土身上的希望,在他的名字中,在他头带的小项圈之中,也从闰土向鲁迅要了香炉和烛台之中。

“他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当鲁迅的母亲答应送给闰土物品,让他自己去挑选的时候:他便挑选了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对于鲁迅来说,希望不仅仅是自己从故乡搬到了新的地方,而是自己从被压迫的旧社会看到每一个人能获得真正自由的新生活。

他的希望是即将奔赴的新“故乡”,是宏儿和水生,也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生活。

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透露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们没有资格去嘲笑任何人的信仰,哪怕很卑微,那也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

重读经典《故乡》:从鲁迅的乡愁,看到生活的信仰

正如鲁迅说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而信仰,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精神支柱,少了信仰,人生便真正少了灵魂。

-end-


今夜情感,给自己的灵魂找一个文学的归宿,用文字与您温暖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