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不负村——省人大机关派驻百德镇小川村第一书记杨永刚驻村工作侧记

不负韶华不负村——省人大机关派驻百德镇小川村第一书记杨永刚驻村工作侧记

“刚来这里时,村里不少人认为我就是省城机关下来逛一逛、镀镀金就完了。”2018年3月,杨永刚被省人大机关派驻百德镇小川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至今已两年多时间。

不负韶华不负村——省人大机关派驻百德镇小川村第一书记杨永刚驻村工作侧记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代表的是一个单位的集体荣誉,肩负着组织的嘱托和信任,扶贫路上只有切切实实让村民富起来过上好日子,才能赢得群众信任。”杨永刚说。

地处北盘江畔百德镇小川村,辖22个村民小组,1258户5379人,两年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0户793人,是一个交通运输不便,市场信息不灵,无主导产业支持的贫困村。

底子薄、困难多、产业弱。杨永刚说,全村低保户94户168人是他刚到任时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群众所想的、所盼的,就是我们驻村“第一书记”要干的、要办的。杨永刚说,从驻村以来,自己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村里人”“自家人”,用心用力用情去进行帮扶。

不负韶华不负村——省人大机关派驻百德镇小川村第一书记杨永刚驻村工作侧记

小川村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发展规模多大?杨永刚与村支“两委”班子一道对村情村貌“把脉问诊”。

针对小川村产业发展“群众意愿不高、技术支撑不好、农户协调不够”等问题,杨永刚认为发展产业应遵循“由小到大、示范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集中精力抓出一两个能见实效的产业,让老百姓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实惠,从而跟着学、自愿干。

不负韶华不负村——省人大机关派驻百德镇小川村第一书记杨永刚驻村工作侧记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杨永刚与村支“两委”班子对照产业发展“八要素”进行全产业链研究,在种植核桃、烤烟、薏仁米的基础上,决定在高粱产业上进行探索与尝试。

“去年种高粱遇到干旱,我们都害怕没戏了,多亏了杨书记拿出4000多元驻村工作经费购水抗旱,非常感谢这样的驻村干部呀。”小川村村民金祖平说。

从机关走进农村,杨永刚成了村民的“主心骨”;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他成了农事的“多面手”。

“省人大机关派到我们这儿来的驻村干部,给村里带来最大的财富,不是投入多少钱,争取多少项目,而是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情、真诚、真心带领村民发展致富”。兴仁市百德镇党委书记杨贞明如是说。

省人大同步小康工作队副队长,兴仁市委常委、副市长曾蔚说,驻村以来,杨永刚真蹲实驻,能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用心尽心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很有成效,大家都很认可。

短短两年多时间,一个个特色扶贫产业,如同一粒粒种子,不仅在小川村这片土地上成长、结果,还在村民心里产生致富动力。截止到2019年底,小川村种植核桃3000亩、高粱1200亩、薏仁米350亩、烤烟219亩、苹果300亩;存栏生猪1800头、牛900头;全村通组路47公里,串户路3.7公里,庭院硬化130户2600平方米。

“只有把群众家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把党的好政策好事情为群众落实好办好,群众才会认可你。”杨永刚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业”产业培育,帮助贫困户“多裁一亩果、多养一头牛、多种一棚菜、多输转一名劳务人员、多办一件实事、多掌握一门技术”六个一措施,制定和完善发展村级农民专业合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通过产业项目支撑,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编校:吕跃


不负韶华不负村——省人大机关派驻百德镇小川村第一书记杨永刚驻村工作侧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