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別再說“你真棒”,正面激勵孩子,不妨這麼誇

孩子需要讚賞,正如植物需要陽光

一次美術課,我讓孩子們畫一幅畫送給媽媽。6歲的童童畫了一個藍色的太陽,一片片紅色的雲朵,媽媽牽著童童走在綠色的草地上。

第二天回到學校,童童一見我就掉眼淚。原來他捧著畫小心翼翼地送給媽媽,媽媽卻忙著拖地打掃屋子,只匆匆瞥了一眼,說了句“很好”,就讓童童自己回房間玩。顯然童童因為努力和心意沒被媽媽肯定,心裡特別傷心。

擔心童童內心受到挫傷後,從此失去畫畫的興趣。我連忙指著畫對他說:“你畫得多特別呀,綠色的太陽,紅色的雲朵,媽媽牽著童童就像走進了一個童話世界”。說到這裡,童童抬頭看著我,眼睛閃閃發亮。於是我又說:“老師想把你這幅畫張貼在‘才藝展示欄’裡,你願意嗎?”童童終於破涕為笑。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別再說“你真棒”,正面激勵孩子,不妨這麼誇

經常和家長打交道,我發現有的父母幾乎不誇獎孩子。他們認為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學會自己吃飯,能做簡單的家務活等等,是很自然而然都會習得的本領,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階段,並不需要特別對待,進行強化。

而實際上,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生而為人,誰都有被尊重的需求。而表達尊重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給予對方正面積極的評價。

在網上看過一個實驗,至今印象深刻。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別再說“你真棒”,正面激勵孩子,不妨這麼誇

實驗者把兩株植物套上透明罩子,每天施一樣的肥,澆一樣的水,曬相同時間的太陽。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別再說“你真棒”,正面激勵孩子,不妨這麼誇

不同的是,給兩株植物分別寫下“這株植物被霸凌”,“這株植物被褒獎”,並提前錄好對應的語言,在植物“耳邊”循環播放。30天后,讓人震驚的結果出現了:被施加語言暴力的植物,活生生被罵枯萎了,而那株每天接受褒獎的植物,卻綠意盎然,一片生機。可見肯定和讚賞的精神力量有多強大。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別再說“你真棒”,正面激勵孩子,不妨這麼誇

馬克·吐溫就曾說過:“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充實地活上兩個月。”

毫不誇張地說,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由衷的信任和欣賞,真誠的肯定和鼓勵。因此,父母應當細心觀察孩子,善於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毫不吝惜自己的讚美,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你真棒”並不是誇獎孩子的萬能鑰匙,實質上是父母偷懶的行為

說到誇孩子,相信很多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真棒”!當孩子捧回一張滿分卷,家長欣喜若狂地說一句“你真棒;”當孩子吃了滿滿一碗飯,家長滿意地說一句“你真棒!”,不論孩子做了什麼事,對孩子的誇獎似乎永遠都是“你真棒”這3個字。

用“你真棒”來誇孩子對父母而言,張嘴即可,輕鬆簡單。但這其實是大人偷懶、對孩子不夠負責任的行為。因為這種寬泛、模糊、籠統的誇獎,並沒有實質意義,只會讓孩子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會弄巧成拙,讓孩子感到惱怒。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別再說“你真棒”,正面激勵孩子,不妨這麼誇

正如前面說的童童媽,她沒有誇孩子嗎?她誇了。但是簡單兩個字“很好”,卻招致孩子傷心落淚,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媽媽沒有誇具體,童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畫到底好在哪裡,甚至童童還在心裡懷疑:“媽媽真的認真看了我的畫嗎?”繼而感到氣餒:“算啦,媽媽不喜歡這幅畫。媽媽不喜歡我。”

孩他爸誇沛沛也很刻板,永遠都是三個字:好棒耶!我建議他以後誇孩子儘量具體一點,落到實處。籠統一句“好棒”總結孩子所有的行為,孩子都不知道他究竟棒在哪裡,根本起不到鼓勵和肯定的作用。孩他爸本無多話,聽完乾脆就不誇了。

倒是奶奶在旁邊聽了進去。當沛沛把橘子皮扔到垃圾桶,奶奶會說:沛沛是個講衛生的乖寶寶!當沛沛學媽媽掃地,奶奶會說:沛沛還會掃地啦,好能幹呀!而我則在旁邊配合地鼓掌。沛沛看看我,又看看奶奶,開心地扭起了屁股。

因為我和奶奶經常誇她,佩佩很喜歡搶著幹家務活,我想這就是誇獎的正面激勵作用吧。今天我切了一片蘋果給沛沛吃,一歲八個月的沛沛清晰地對我說了聲謝謝。誰還說一歲多的孩子不懂事呢?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別再說“你真棒”,正面激勵孩子,不妨這麼誇

回到文章開頭的案例,當童童小心翼翼地捧著畫要送給媽媽,媽媽怎麼做怎麼誇才有誠意,才是尊重孩子,讓孩子歡喜呢?

媽媽可以停下手裡的活兒,蹲下身子,先撫摸孩子的頭真誠地說聲“謝謝”,然後認真地看孩子畫了些什麼,可以把看見的描述出來:哦,你畫了一個太陽,還是藍色的,真特別;你還畫了紅色的雲朵,看上去像火燒雲;你畫了媽媽和你手拉手,走在草地上,看上去咱們好快樂呀!謝謝你送給媽媽這份禮物,媽媽今天特別開心。媽媽決定明天帶你去公園過一個愉快的週末!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想讓誇獎發揮正面激勵作用,請注意這幾點

如今絕大多數父母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也逐漸意識到激勵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誇孩子,卻難倒了不少父母。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即使好心的稱讚也必須恰如其分。

父母想讓誇獎發揮正面激勵的作用,應注意哪些方面呢?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別再說“你真棒”,正面激勵孩子,不妨這麼誇

一是誇努力不誇天賦。

琳琳接連幾次考試都很理想,爸爸獎勵她一套芭比娃娃,逢人便誇琳琳腦瓜子靈敏。然而當琳琳在一次考試中失誤後,儘管爸爸忍住了並沒批評她,她卻再也沒有振作起來。以至於一到考試就緊張出汗,擔心自己考砸,成績也因此一落千丈,甚至還產生了厭學情緒。琳琳這是怎麼了呢?

美國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家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用10年時間對20所學校的400多名學生,反覆做了一個相同的實驗。實驗結果發現:面對挑戰,被誇獎聰明、有天分的孩子會選擇難度係數小的測試,而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則會正面迎接挑戰,主動選擇難度係數大的測試。

同時,當所有孩子都失敗了,被誇獎努力的孩子會歸因為自己不夠努力,因而積極尋找各種辦法去解決問題,而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則會陷入自我否定中情緒沮喪,對測試會產生牴觸情緒。因為被誇聰明的孩子根本不會認識到努力的重要性。

所以,德韋克教授總結說:應該讚美孩子的努力、策略和選擇,而不是讚美孩子的天賦。

回到案例中,當琳琳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家長固然高興,但誇獎應該注重關注孩子的行為,可以在認真瀏覽試卷後,真誠地說:“你能考出這麼優異的成績,從你答題的正確率,還有你的書寫工整程度,可以看出你很認真也很努力。媽媽相信,只要你繼續努力,你還會繼續取得優異的成績。”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別再說“你真棒”,正面激勵孩子,不妨這麼誇

這樣肯定孩子,那孩子以後做事如果結果不夠理想,他就會告訴自己再努力一點。而不是遇到挫折自怨自艾,認為自己智商不行,不夠聰明。

二是多運用描述性的讚賞去激勵孩子。

所謂描述性的讚賞就是避免對孩子進行評價,如你真……,而是把我們看見的,我們認為孩子值得被讚賞的這個行為給他描述出來。

比如孩子難得整理了自己的房間,父母就不要錯過這個機會誇獎孩子。我們不要去說孩子你真棒,而可以這樣描述:我看到你的房間變化很大,課外書都整齊的擺放到了書櫃上。課本和筆盒都放到書包裡去了,桌上的筆寫也都清理了,垃圾桶的垃圾也不欠啦。地板上的紙團也沒有了。走進這樣的房間我覺得很舒服。

通過父母這麼具體和細緻的描述,孩子會感覺到自己被關注被重視。內心自然會激發一種動力,想繼續保持這種行為。同時,因為父母的描述,孩子可以瞭解和認可他們自己的能力。不僅會學會自我欣賞,還會變得更加自信。

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只要家長用心陪伴、細心觀察,會發現孩子每天都有許多讓人誇獎的地方和行為,那這裡我要說一點個人的看法就是同樣一件事情。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別再說“你真棒”,正面激勵孩子,不妨這麼誇

如果想讓孩子養成一種好習慣,不要誇得過多過於頻繁,避免孩子對誇獎產生依賴心理。我一個朋友,他女兒小時候不愛吃飯,三歲了還是以喝奶為主。當提升廚藝,百變菜譜也不管用之後,他想到了誇獎激勵法。

孩子吃一口,他就豎起大拇指說“你真棒”,剛開始效果特別好。孩子因為新鮮感,每次都能吃一大碗飯。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孩子吃飯時間拖長,而且愛發脾氣。原因就是孩子已經離不開誇獎了,大人如果不陪著不誇她,她就拒絕,誇一口才吃一口。誇得不滿意還打人。

所以對孩子學吃飯穿衣這種自理能力的誇獎,開始為了激發孩子去做,可以多誇幾次。到後面則要有意識地減少誇獎的次數,讓孩子意識到這其實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學會的技能,不能因為有表揚才去學。

三是誇獎孩子時善用非語言信息。

中國當代女作家畢淑敏就說過,誇獎人的時候不可以如秋水要七情上臉。不要以為系新餘設事不老練的舉動,別人的進步值得我們為之歡欣鼓舞,並且讓對方毫無疑義地感知我們的讚美和歡愉。

我們給孩子講故事時,為了便於孩子更好地理解,我們會使用不同的語調,去模仿故事人物說話,還會誇張地表演故事人物的喜怒哀樂。那誇獎孩子時,父母也要善於運用非語言信息來配合語言,讓孩子明確感知到父母的欣慰和讚賞。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別再說“你真棒”,正面激勵孩子,不妨這麼誇

這裡所說的能夠傳遞讚賞的非語言信息,可以是豐富的面部表情,一個結實的擁抱,或是一個肯定的頷首等等。

有時,甚至不用開口,只運用這些非語言信息,同樣能很好地傳遞讚賞和肯定,起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作用。比如說當孩子自己繫好鞋帶,自己整理好書包,我們可以拍拍孩子的頭,或者給孩子一個擁抱,雖然我們什麼也不說,但仍然能傳遞給孩子一個信息:你能這麼做,讓我感到欣慰。這種無聲的誇獎也是很有力量的。

總之,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長的肯定和讚賞,但盲目粗略的誇獎只是父母省事圖方便,卻會傷害孩子。想要收穫一個自信樂觀、勇敢努力的孩子,需要父母在誇獎孩子前,真正看到孩子好的行為,看到孩子的努力,用心感受並且詳細描述出來。因為說到底,父母的尊重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讚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