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臣亦或禽兽-理想的殉道夫吴起

上一文我们说到强大魏国的缔造者魏文侯,今天我们要说起另一个对魏国发展史有很大影响的人,一个在历史上充满争议的人-吴起。有的人说他未达目的不择手段,也有人说他功勋卓著,才华横溢,是一良臣,甚至有人说他母死不归,是同禽兽(白居易: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而我对吴起的评价是理想的殉道夫,一个在追梦路上奋不顾身,不择手段的人,就像曹操对他的评价: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话虽不长却是对吴起一生最好的概括,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吴起和他的多面人生。

良臣亦或禽兽-理想的殉道夫吴起


说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历史背景,吴起生于公元前440年,卒于公元前381年,正是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过渡期,时代发生着巨变,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也逃不过历史的洪流,而吴起无疑在这洪流的旋涡之中。春秋时期官员大多由门阀贵族担任,但到了春秋晚期,随着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增多,不少平民阶层的人得以步入仕途,这也刺激着当时的人们,毕竟谁不想封侯拜将,吴起就是其中一人。

据记载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可以说从小衣食无忧,但当吴起慢慢懂事之后却发现,自己家中虽然有钱但仍被一些门阀子弟所看不起,人家虽不及自己富裕,但却身份高贵,而自己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个暴发户,地位很低,这深深刺激着吴起,他暗自发誓自己终将有一天封侯拜相,衣锦还乡,从此这一执念深深扎根于吴起的心,平民吴起的崛起之路悄然开始。

良臣亦或禽兽-理想的殉道夫吴起

青年时期的吴起为了有所建树,拜孔子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如果不是一件意外,可能吴起会成为一名大儒,但人生就是这样,总有不期而遇的意外(吴起的母亲去世了),吴起当时正沉迷入求学为官之路上,便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结果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

这件事也成为了吴起人生的一大污点,尽孝道本该是人人都该做的,但吴起却因为自己执念没有做,真的是吴起不孝么?我觉得不是,从后面吴起的行为(重视教化、提倡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看,他并不是一个灭人欲的人,或许他只是太执着于功名。我在想是不是儿时的什么事深深刺激到了他,让他对功名如此执着,当然这不得而知,但内心的野兽一旦释放,也就没有什么能阻挡吴起前进了。离开儒家的吴起,并没有放弃,既然文官之路不通,那就换一条路,他改投兵家门下,学习御兵战阵之法。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一次机会的到来再次将吴起推向风口浪尖,公元前412年,也就是吴起28岁时候,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 。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但吴起妻子是齐国人,穆公怕吴起偏袒齐国,就在用与不用之间徘徊,对此吴起也是看在眼里,他明白这对于他而言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他可以一展自己的才华,封侯拜将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另一边是自己朝夕相对的妻子,他陷入了沉思,最终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之心战胜了内心的纯良,吴起举起了手中的屠刀挥向了自己的妻子,就这样他用妻子血淋淋的头颅换来了将军之位,也让他背上了一世骂名。

但我想他那一刻已然心死,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封侯拜将的路,他的执念已近疯狂。就这样吴起终于当上了将军,他也不负众望,带着鲁国的军队大败齐军,要知道当时鲁国实力是不如齐国的,这一次让世人看到了他的才能。可惜好景不长吴起虽然救了鲁国,却没得到鲁国国君的信任,毕竟鲁国作为儒家的代表之地,对吴起之前的所作所为还是很难接受的,面对猜疑吴起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就此了结,于是他选择了离开,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良臣亦或禽兽-理想的殉道夫吴起


离开鲁国之后的吴起,遇上了人生中的贵人,魏国的魏文侯,一个让他名动天下的人,当时的魏国因为在对秦用兵急需用人,魏文侯得知吴起用兵如神就想招揽吴起,两人可以说一拍即合,双方正式握手合作。到了魏国的吴起如鱼得水,在西河之地大放光彩,带领着魏军打的秦军节节败退,最后使得秦国西河之地尽失,那段时光可以说秦国人不愿提起的伤痛。吴起也因功勋卓著被任命为西河首任郡守,这个时候吴起另一项才能治理地方也显现出来,在吴起担任郡守的时间了,西河百姓安居乐业,西河之地也愈加安稳。除此之外,吴起还改革了兵制,组建起了特种部队“魏武卒”,并以5万魏武卒大败50万秦军,名动天下,压的秦人几十年都缓不过气来,魏文侯这个伯乐让吴起这匹千里马尽情奔驰,此刻的吴起意气风发。

良臣亦或禽兽-理想的殉道夫吴起


可惜好景不长,还没等吴起为魏国继续建功立业,一代雄主魏文侯去世了,吴起也十分悲痛,如果不是文侯赏识,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出头,对于逝去的旧主吴起落泪了,能让一个久经沙场的男人流泪是多么大的悲伤啊。文侯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即位史称魏武侯,也不只是功高震主引人妒忌,还是吴起为人太过强硬得罪过人,有关吴起的谣言开始在武侯耳边环绕,武侯开始怀疑吴起了,最后万不得已的吴起逃离了魏国,离开了那个他朝夕相处的西河之地。离开之后的吴起显得很沧桑也很疲惫,看着鬓角已经斑白,自己该何去何从,想了半天一个国家浮现在他的眼前-楚国,楚国是南方大国实力强大,利于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听闻楚悼王求贤若渴,更是有机会施展才华,于是吴起便驱车驶向了楚国的国都。

良臣亦或禽兽-理想的殉道夫吴起

楚悼王得知吴起到来也是大喜过望,两人相谈甚欢,吴起在楚悼王的身上看到了魏文侯的影子,他知道自己又有知音了。楚悼王在公元前386年,也就是吴起54岁的时候任命吴起为令尹(也就是楚国的丞相),吴起在楚国开始轰轰烈烈的变法,变法像熊熊的烈火迅速燃尽了整个荆楚大地,楚国也迅速强大起来,但因为力度太大,吴起得罪了太多权贵,也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在改革后的第6年,即公元前381年,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与世长辞,那些被压制的权贵蜂拥而起,他们的大刀利剑挥向了吴起,已然花甲之年的吴起累了,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他仍要为自己未尽的事业献力,于是他不顾一切的冲向放着楚悼王尸体的灵堂,当那些贵族的利箭射向他的时候,他扑向了楚悼王的尸体,在射中他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因为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吴起在那一刻笑了,我的事业仍在继续,你们这些蛀虫们和我一起陪葬吧,最后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贵族有七十多家。因为这些贵族被清除,楚国又得以安稳发展几十年,吴起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

在逐梦的路上吴起一往无前,你可说他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但却不能否认他的才华与毅力,纵使前方满是荆棘,他也要披荆斩棘,为了理想不惜牺牲生命,吴起就是理想的殉道夫,笃定信念又有何惧,梦一直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