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父母眼中的最好,孩子就一定喜歡嗎?


《傅雷家書》:父母眼中的最好,孩子就一定喜歡嗎?


《傅雷家書》是2019年最喜歡的一本書,沒有之一。

我從未見過一個父親能夠如此全方位而又細緻的引導孩子。

傅雷本身是一個著名的翻譯家,具有極高的藝術修養,在藝術創作上給予傅聰指導不足為奇,值得敬佩的是他為此付出的精力和心血。

其中一個細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因傅聰在信中屢屢提及藝術方面的希臘精神,傅雷在身體抱恙的情況下,連續一個月每日花費數小時抄出丹納《藝術哲學》中第四編“希臘的雕塑”譯稿六萬餘字,並添加註釋,以便傅聰能更好的領略書中精髓。

反觀我們身邊的父母,對孩子教育雖重視,卻很少有人能像傅雷先生那樣付出大量心力,只為孩子能更好的理解一個知識點。他們大多隻負責支付各項培訓費用、買來輔導材料或者其他學習工具,看起來很努力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甚至,有些父母連看起來很努力也沒有,一邊要求孩子專心寫作業,一邊卻自己肆無忌憚的娛樂。

我還不是一個母親,但已經到了可以做母親的年紀。我想以一個獨立個體的身份,不是孩子,也不是母親,來談談這本書引發的我關於孩子教育的一些想法:到底什麼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全書字裡行間都體現了一個父親對孩子深沉的、無微不至的愛,但仔細想想,這份愛又過於嚴苛,甚至帶著一點控制慾,父親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所有大事小事,彷彿他不能有任何隱私。這樣過分的關懷,對孩子何嘗不是一種負擔?帶給孩子光亮的同時也留下了陰影。

傅雷先生本人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幼年教育,也是有歉意的,“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我想,這不應該只是一個父親的覺醒。

現實生活中,太多父母都執著於把自己認為最好的奉獻給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實是自由。而父母眼中的最好,孩子很可能並不喜歡。

就像金庸在《白馬嘯西風》結尾寫道的: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那麼,終其一生做著不喜歡的事,又如何能幸福?甚至,因為生活中的一切都事先被父母定義了好與壞,孩子從一開始就不具備感知自己內心喜好的能力,這樣的人生是否有些可悲?

父母應該做的是為孩子分析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利與弊,然後給孩子充分的自主選擇權,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告訴孩子應該走哪條路。這種自主選擇的能力正是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培養起來的,如果父母無論大事小事,都為孩子作主了,那麼孩子將很難成為一個具備獨立人格的社會人。

傅雷不是完美的父親,世界上也沒有完美的父親。但傅雷是一個了不起的父親,他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遺憾的是,筆者閱歷有限,寥寥數語不足道盡書中父子情深,希望將來有機會當母親了能為這本書寫一篇精彩的長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