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買房“受難”記:剛需的心態,為什麼總是很受傷?

本以為2018年房價能大大滴降,降到“開發商沒朋友”,但沒想到儘管有那麼多的調控政策,房價也只是降到了今年年初的價格。一丟丟,一丟丟,一丟丟。在這麼下去,不等房價降下來,什麼時候才能買啊?你說現在買房怎麼這麼難?

上面是一個不知是哪個城市的網友給好奇君發的私信,我直接粘貼了過來。好心酸,是不是?我猜這位朋友可能是北上廣一線城市的奮鬥青年。

這讓好奇君想到了自己剛畢業的時候。2009年7月份,好奇君大學畢業後在老家(三線省會城市)從西看到東,想買一套又便宜,又方便,又時尚的房子。當初簡直是小白,差一點兒圖便宜買了小產權。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小產權的房子2950元/㎡,比好奇君當時的工資整整多了1000塊錢。當時我跟這個網友一樣,對於買房,是有心結的。不願意跟父母住一起的心態,讓我從大四第一學期就開始了租房生活(也主要是為了看歐洲盃),每月400元房租,還好,便宜。

扯遠了,說正題。

什麼是剛需?你弄懂了嗎?

首先要知道一個概念:老說剛需剛需的,到底什麼是剛需?

菜鳥買房“受難”記:剛需的心態,為什麼總是很受傷?

剛需買房難

剛需,就是剛性需求。是指對於買房來說,不得不買,必須買的需求,就是剛性需求。剛性需求往往對房子有重要的需求。

剛性需求一般有這樣幾個特徵:

1、畢業3年左右的年輕人;

2、適婚人群;

3、新遷入的工作所在地沒有自有住房的工作人員;

菜鳥買房“受難”記:剛需的心態,為什麼總是很受傷?

這些剛需人群,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一、資金積累較少,對房子的高端要求較少,比如物業星級、地處城市中心、24小時保姆式服務等等。高端,意味著貴,所以,一般的剛需往往不會考慮過於高端的物業類型,畢竟資金有限。

二、剛需一般喜歡中小戶型。動輒120及其以上的大三居、大四居,這顯然不是剛需購買力可以支撐的。剛需人群喜歡精緻的中小戶型,比如80-90的兩居或小三居。之前熱賣的“小三房”戶型就是很好的例子;

剛需該如何買房?

好奇君建議,剛需買房,一定要“量力而行”。

首先:知道自己資金支付能力有多少的前提下,做好預算。預算包括:總房款和首付。

與父母好好合計一下(如果有男女朋友,也應該好好的跟對方以及對方父母溝通),掏空6個錢包以後能有多少錢?

菜鳥買房“受難”記:剛需的心態,為什麼總是很受傷?

其次,什麼樣的房子,自己最喜歡?按不同的維度,列出幾項。如:公司附近公交30分鐘、精裝修、面積、大型購物中心、優質學區、地鐵近、公園等;

第三:根據價格,把第二點中的各個維度,進行優先級排列。在不增加預算和負擔的前提下,儘量滿足自己的喜好。如經常加班,那就應該:公司附近>購物中心>公園。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還房貸。一般在一線城市買房,動輒300萬的房貸,足足可以把一個年輕人的黃金10年套牢。好奇君那些每一個在北京買房的同事,無不揹著300萬還25年的房貸。少的,每月支付14400元的房貸,多的,接近17000元每月。

剛需在決定買房時,一定要清楚的知道:你,10年內,能不能按時按月的支付每月的房貸。如果不能保證自己10年、20年甚至30年每月有穩定的收入,那,好奇君認為,買房可能還要再等等。

另外,好奇君說的剛需,不包括各種“X二代”,他們不是剛需,他們是房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