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新: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創新政法工作“線上模式”

近日,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主持召開中央政法委秘書長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做到疫情防控不能松、政法工作不能等,多依託互聯網平臺,多運用智能化手段,創新政法工作“線上模式”,倒逼政法工作多“上線”,努力完成全年政法工作目標任務。

陈一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创新政法工作“线上模式”

陳一新指出,疫情防控常態化既是對科學決策、狠抓落實的考驗,也是對創新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的倒逼。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控工作仍然繁重。特別是在儘量減少人員流動與集聚、減少面對面接觸的情況下,如何及時把各項工作部署下去,把各項任務舉措抓出成效來,倒逼政法工作多“上線”。

陳一新強調,戰疫期間,智能防控無處不在,大數據應用身手不凡,人工智能嶄露頭角,“線上經濟”蓬勃發展,深刻啟示我們——“智治”時代已經來臨,“少接觸式”乃至“無接觸式”工作方式探索勢在必行,政法工作要積極探索“線上模式”。

陈一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创新政法工作“线上模式”

長安君在現場聆聽了陳一新的講話,感到耳目一新,深受啟發,在這裡與各位一起分享。陳一新從6個方面提出積極探索政法工作“線上模式”:

——多搞“線上”部署。疫情防控期間,工作部署不能等、不能停,要多開視頻會,開短會、講短話。適時召開平安中國建設視頻會,健全平安中國建設協調機制,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夯實“中國之治”基石;召開全國政法隊伍建設視頻會,出臺推進“四化”建設的意見,部署開展教育整頓,建設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法鐵軍。近日將召開全國政法調研工作視頻會,啟動中央政法委第五批“十大課題”調研。

——多搞“線上”調研。傳統調研注重“面對面”,“線上”調研更加註重“鍵對鍵”。要適應當今社會信息網絡化的特點,進一步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善於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輔助分析,通過網上問卷調查、社交工具互動、智能搜索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全面瞭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從依靠經驗決策向依靠大數據決策轉變。機關各廳局要加強與調研聯繫點的“雲溝通”、“網交流”,通過組建微信群調研、視頻座談調研等方式,及時掌握經驗亮點和意見建議,把基層鮮活實踐作為改進工作、制定政策的第一手資料,把點上成功經驗變為全國財富。

——多搞“線上”督導。疫情當前,“雖身不能至”,但督導一刻也不能缺位。要把現代科技手段同督導檢查融合起來,統籌網下網上兩大空間,創新方式方法,提升督導工作實效。主動開展“視頻約談”,及時通過網絡督、對著鏡頭問,確保問題查明查清、亂象整改到位。研究開展“線上排名”,堅持一手“考先進”、一手“考後進”,對掃黑除惡、基層治理、隊伍建設等工作相對落後的地方,適時召開指導推進視頻會,督促他們奮起直追、後來居上,促進政法工作均衡發展。依託政法系統政務網站,掌握並解決群眾“最恨最煩最怨”的問題,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真正把評判表決器交到群眾手上。

——多搞“線上”培訓。籌建“中國政法網絡培訓學院”,打造永不落幕的網上培訓大課堂。堅持分步實施,按照“能用”、“好用”、“愛用”三個階段批次推進,儘快上線第一批課程。堅持共建共享,將中央政法部門資源力量擰成一股繩,引入阿里、騰訊、百度等專業公司,加強與智庫、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全覆蓋、融媒體、現代化的網絡培訓體系。堅持內容為王,通過微課程、小視頻、直播互動等方式,解決好工作中最緊迫、最普遍的業務問題,增強課程吸引力和學習黏性。堅持不斷擴大影響,逐步從全國450萬網格員、4.5萬鄉鎮政法委員擴展到各級黨委政法委幹部,甚至拓展到全國政法幹警,使之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公益教學平臺。

——多搞“線上”宣傳。通過武漢抗疫50天夜以繼日的工作,我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疫情、輿情、社情情情相關相聯;引導、疏導、倡導導導相輔相成,既要打好網下法律仗,又要打好網上輿論仗。要緊緊抓住短視頻等新應用風口,提高政法新媒體在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抖音、快手等新興網絡平臺的入駐率,增加在入駐平臺的粉絲量,提升輿論宣傳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充分發揮政法網宣鐵軍作用,用群眾喜聞樂見的網絡社交手段積極發聲,“進圈入群”引導群眾理解支持政法工作。發揮政法新媒體主陣地作用,講述好廣大政法幹警抗擊疫情、依法辦案、服務群眾的精彩故事,打造感染力強、到達率高的政法新聞文化精品;舉辦平安中國“三微”比賽、“四個一百”優秀政法新媒體榜單發佈等活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多搞“線上”交流。抗疫期間,人員流動減少,但經驗交流不能少。要更加重視發揮新時代政法工作創新交流會的作用,將其作為互學互比、爭先創優的比武擂臺和展示窗口來打造。多采用視頻短片、視頻連線等方式,組織好典型推選,直觀展示各地創新成效,增強“身臨其境”的效果。增加政法工作創新交流會召開頻次,讓更多地區創新成果得到展示,讓更多實踐創新轉化為理論創新、制度創新,讓一地經驗成為全國共同財富。建立完善激勵機制,促進各地創造性開展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