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角度来看唐僧取经的故事,就能真正体会到超凡入圣的深意

为什么要从现实角度去看待唐僧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最大的看点无疑就在于那些神话色彩,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如果只站在这个角度去品读,那么也就只能停留在看热闹的层次,犹如水中望月镜里看花,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因为《西游记》中的故事,并不是纯粹的幻想,譬如唐僧取经这件事情,便有着非常真实的历史原型。虽然具体情节上做了很多改动,但是整体含义却不曾改变。而且书中还加入了许多人生方面的思考与感悟,并且将对方所经历过的每一层内心境界,都十分形象的勾画了出来。

从现实角度来看唐僧取经的故事,就能真正体会到超凡入圣的深意

然而在将这些故事内容形象化的同时,也让原本的含义覆盖上了一层神话色彩,使其变得隐约而又朦胧,无法非常直白的体现出来。所以如果想要了解《西游记》中唐僧取经之事所影射出的人生真理,那么首先就要拨开这层神话的外衣,走进作者的内心。

只有从现实角度出发,才能得出真正的答案,找到被吴承恩老先生隐藏在《西游记》中的心得与体会。毕竟那些情节源自于他对一些真实故事的设想和填充,而对这部书的品读,则是一个还原和分解的过程。追根溯源逆流而上,是一种反向思维的推导,也是发现真相的途径。

那一层虚幻的神话外衣如同迷雾一般,把唐僧取经的故事包裹的严严实实,同时也让人们的目光,深陷在那些离奇的情节当中,难以透过现象直指本源。不过若是能够以现实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所有迷雾都会在顷刻之间消散无踪,那些被掩盖的深意自然也会随之浮出水面。

虽然按照原著中的说法,唐僧取经是从凡人到神仙的蜕变,但事实上这却是一个从内心上超凡入圣的过程。从决定取经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再到最后修成正果,这些离奇的故事,都可以用现实的眼光去进行看待。

超凡入圣的第一步——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在《西游记》原著当中,唐僧的前半生并没有太多神话色彩,尽管身世有些坎坷,但也在常人的认知范围之内。而且他也与许多普通和尚一样,过着比较寻常的日子。所以对于这段经历无需过多的还原,只将其当作一个故事的开端就好。

不过也正是在这段期间,唐僧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领路人——当初收养他的老和尚。在对方的带领之下,他逐渐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佛门中人,并且通过20年如一日的辛苦修行,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从现实角度来看唐僧取经的故事,就能真正体会到超凡入圣的深意

观音菩萨

然而就在他走上人生中第一个巅峰的时候,观音菩萨却突然出现,为其指出了另外一条道路,让他远游西方求取真经。其实就现实角度而言,观音菩萨无疑是对方人生中的第二个领路人,为其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天地的大门。

毕竟在真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所谓的神仙,更不可能像《西游记》书中所说的那样,到达西天之后就能成就金身正果。所以说唐僧去西天取经,既不是为了保证李世民江山永固,也不是为了自己成佛做祖,只是对信仰和梦想的追寻,在心甘情愿的追求更高一层的境界。

比如《旧唐书》中记载,当年玄奘法师离开长安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就连通过关卡也需要乔装打扮,伪装成了商人的样子,才得以继续西行,也就是说唐僧取经其实建立在自发与主动的基础之上。此时再结合《西游记》中的情节就会发现,无论是当初教他佛法的第一任师父,还是后来出现的观音菩萨,其实都在对方人生中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

那些人的出现只不过是给他指明了一个方向,至于能否一直走下去,完全要看自己的信念和决心。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那句俗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因为别人的引导和约束,都只是一种外力的作用,无法改变他内心里的决定。人这一生只有自己认定的方向,才可以作为终极目标去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勇往直前的信念,开创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从现实角度来看唐僧取经的故事,就能真正体会到超凡入圣的深意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生命,但是如果有了梦想和信念的支撑,一切就将会变得不再平凡。“人因梦想而伟大,因筑梦而踏实。”《西游记》中的取经之路,也是唐僧的筑梦之路。

他的超凡入圣之旅,有即将随着西行的脚步拉开序幕。而这一路上所发生的那些故事,也都携带着非常深刻的真实含义。

站在现实角度来看待充满神话色彩的取经之路

按照《西游记》中的说法,唐僧离开长安时身边带了两名随从,一行三人辞别太宗皇帝之后,一路朝着西方而去,一直来到了大唐的边界双叉岭。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们才刚刚离开熟悉的环境,就遇上了一群无比凶狂的妖魔鬼怪。两名随从当即成了妖怪的下酒菜,只剩他一人被困在洞府当中,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处境。

不过这些妖怪当然是吴承恩幻想出来的人物,根本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里。可见所谓的妖怪,也只不过是一种危险和困难的象征。正所谓:“万事开头难。”第一次遇到危险的时候,也正是最能考验人心的时刻。

而唐僧之所以能成功度过这次考验,是因为他有足够坚定的毅力和决心,拥有着非常明确的追求,也就是《西游记》原著中所说的“本性元明”。但是那两名随行的人员,却没有面对这些困难的能力和勇气,结果自然也就无法再与他同行。

事实上这个故事并非完全虚构,在唐朝僧人根据玄奘法师生平经历所编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就曾记载着一段相似的事迹。当年玄奘法师西行的时候,的确有一批随行人员,但是那些人全都由于畏惧前路的艰难险阻,从而纷纷停下了脚步,唯有玄奘自己不惧艰险孤身一人继续前行。

从现实角度来看唐僧取经的故事,就能真正体会到超凡入圣的深意

鹰愁涧意马收缰

此外还有《西游记》原著中的鹰愁涧意马收缰一难,也同样在神话情节中透露着真实的意味。那一匹白马作为唐僧西行的脚力,在取经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他一路前进的主要助力。

因为按照当时的实际条件,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匹骆驼之类的牲畜。可是唐僧的白马,却被鹰愁涧中的小白龙吞进了腹中。在荒山野岭间丧失了马匹,就等于失去了前行的助力,如此也就意味着他将要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一路跋山涉水,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这样的处境无异于雪上加霜,去往西天的道路本就充满了艰难坎坷,此时又没有了坐骑,无疑大大增加了他前进的难度。但是真正的强者当然不可能就这样屈服,即使一无所有也依然还要继续前行。

虽然《西游记》原著中刻画出了小白龙变成白马的故事,但是根据实际情况而言,这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过这个世界上虽然不存在龙马,但“意马”却是真实的存在。内心中的坚定意念,可以支撑着他继续前行,即使没有助力和坐骑,也不能阻碍前行的信念。

他的意念可以化成一匹骏马,承载着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这种境界就像屈原在《离骚》中幻想虬龙为自己拉车,雷电与自己对话一样,属于一种将思维和意识形象化的描写手法。那么按照作者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意马”,也就是唐僧意念的化身,在支撑着他的梦想与追求。

从现实角度来看唐僧取经的故事,就能真正体会到超凡入圣的深意

唐僧

那么以此类推,性情急躁的“心猿”孙悟空,好吃懒做的“木母”猪八戒,以及沉默寡言的沙僧。其实都可以理解为唐僧心境的体现,因为在取经的路上注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遇,从而也就会让他内心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射。

但是一个人要想真正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就需要克服自己的内心。不仅要降服“心猿”收住“意马”,同时也要战胜懒惰懈怠的情绪,忍受取经路上的孤寞,学会用沉默来面对孤独的追梦之路。

《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看似是由那些神仙和妖怪组成,不过实际上却是在描写唐僧在取经过程中的内心活动,以及外在表现。在这一路上,他一直都在为了梦想而坚持,已经逐渐从一个平凡的僧人,向着不平凡的境界发生蜕变。

脱胎换骨,超凡入圣

那一条充满危险和磨难的取经之路,无疑是唐僧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从大唐走到天竺,从出身平凡到超越平凡,他经过长达14年的千锤百炼,终于完成了这一个伟大的梦想,来到了自己最终的目的地。

从现实角度来看唐僧取经的故事,就能真正体会到超凡入圣的深意

然而在登上灵山之前,吴承恩却给他安排了这样一段非常玄妙的故事,让其在凌云渡中褪去肉体凡胎。这段情节可以说是整部《西游记》中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此之前书中从来没有描写过有人彻底舍弃自己的肉身。当然,此事在现实中更不可能发生。那么这段情节究竟有没有实际意义呢?答案必然是肯定的。肉体和精神的分离,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

譬如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曾经接连数日不曾移动过身体,最后通过几日几夜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此外还有颜之推也曾在《颜氏家训》写道:

“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肉体和精神的分离,能够专心一件事情,以至于忘记自身的存在。而唐僧的脱胎换骨其实也是如此,他经过取经路上的那些磨砺,早已使思想境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这一路上经受了如此之多的生死考验,但是他却始终不曾选择放弃,反而一路坚持走到了西天。可见对方已经把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放在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位置,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真正实现了超凡入圣,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不再平凡,开创了一段让世人瞩目的传奇。他在那种艰苦恶劣的条件下,足迹横跨数万里,周游一个又一个国度,最终成功到达梦想的彼岸,实现了自己毕生的追求。

此时此刻他也完全达到了超越平凡的境界,彻底将生命与梦想融为一体,如此正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真意。其实所谓的“圣”并非单指某个人物,而是一种思想上的境界。能够为了一个远大追求而忘记自我的人,便已经成功升华到了这种境界。

从现实角度来看唐僧取经的故事,就能真正体会到超凡入圣的深意

所以如果从现实角度出发,也就能够品味出凌云渡脱胎的另外一层深意:

不是唐僧舍弃了自己的肉身,而是他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当年的玄奘法师其实早已离开人世千年之久,可是唐僧取经的故事,却一直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的精神得到了延续,得以超越肉体始终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当一个人的思想能够达到这一程度的时候,那么这世间就再也没有能够束缚他的事物,甚至连生死也无法成为阻碍。虽然身体的寿命是有限的,但是那种伟大的精神却可以永世长存,这就是超凡入圣的真正含义。

结语

人生岁月不满百,对于这个世界相比起来,当真如同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但与此同时却有这样一些人,用自己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历史的长河,照亮了整个人类的未来。正如《唐子西文录》书中所提到的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的权利,虽然我们并不一定能够像《西游记》中的唐僧,或者现实中的孔子那样,成为万古长夜中耀眼的星辰。但也一样可以用自己的光和热,去照亮身边的人。所谓的超凡入圣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值得继续传承的人生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