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黑厚教主李宗吾,不知小人,无以为君子


重读黑厚教主李宗吾,不知小人,无以为君子

记得曾经在大学的时候,读过李宗吾的《厚黑学》。当时还不谙世事,对黑厚教主很是不屑,以为此人跟那些故意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辈一个德性,于是这本书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如今方知,黑厚教主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对人性的洞察远超常人。这种洞察,其实是建立在“自知”上的。古人说,自欺、欺人、被人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人心难测,不只是他心难测,自心更难测。那些觉得人心简单的,实在是没有碰到对境。就好像有人说自己不爱钱,其实是因为自己还没钱,哪一天真有钱了,说不定比谁都爱钱。


重读黑厚教主李宗吾,不知小人,无以为君子

我们读历史的时候,有时很羡慕那些帝王宫廷的生活。不知帝王之家事,说起来,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帝王之家,有权、有势、有钱,虽是锦衣玉食、羡煞常人。然而权力和金钱又像大火,享受他们的同时,就必须一直在火里面烤着。

每个人都要互相提防,大家互不信任。骨肉相残、父子反目之事如同电影,一场又一场,真可谓太阳底下无新事。

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坐上宝座之后便开始把利剑对准那些开国功臣,只因猛将如虎,有他们在,这位皇帝寝食难安啊。等他驾崩之后,国之猛将,基本被摘了脑袋。


重读黑厚教主李宗吾,不知小人,无以为君子

明太祖的后人,要数朱祁镇的人生最跌宕起伏。只因太相信自己的弟弟,朱祁镇御驾亲征、攻打蒙古瓦剌部之前,把权力暂交给了自己的亲弟弟。

后朱祁镇兵败,成了瓦剌的俘虏,他的弟弟朱祁钰便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帝,而朱祁镇便成了太上皇。后来瓦剌多次派使者告知,可以放回朱祁镇,怎奈此时的朱祁钰已经迷恋上皇权,哪里愿意他这个哥哥回来!

不过最终朱祁镇还是阴差阳错地被带了回来,可是兄弟之间早就没有了当年的感情,甚至还不如路人。朱祁镇回到京城便被囚禁了起来,人心之难测,可见一斑。

从这件事倒是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开国君王的疑心都特别重,因为他们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啊。权力的斗争,普通人根本玩不动,能走出来的,哪一个不是深谙驾驭人心之道。


重读黑厚教主李宗吾,不知小人,无以为君子

那么能成大事的都是无耻之徒吗?当然不是,但一个想成事的君子,必先深谙小人之道。一个傻白甜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到权力巅峰的。

一般的印象中,李宗吾应该是个市井之徒,擅长搞一些投机倒把、巧取豪夺之类的事。然而真实的李宗吾其实是一个学问中人,大概三教九流的东西都懂一些,西洋的科学也了解一点,于是某一天一拍脑袋,自封为厚黑教主,开传厚黑学。

开传黑厚学还不过瘾,又传厚黑经,俨然一门新学问。李宗吾把儒学、物理学、法家、墨家、佛家等知识杂糅在一起,自成一家之言,虽是牵强附会,倒也颇有道理。但凡于世事人情稍有洞察的人,自然会心一笑。


重读黑厚教主李宗吾,不知小人,无以为君子

实际上,《厚黑学》一度成为成功学一类的畅销书,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黑厚教主意在教大家识得人性而知己知彼、提防自保,结果这本书被当成一本权谋之书,可不哀哉!

就像林语堂评价李宗吾:

世间学说,每每误人,唯有李宗吾铁论《厚黑学》不会误人。知己而又知彼,既知病情,又知药方,西洋镜一经拆穿,则牛渚燃犀,百怪毕现。受厚黑之牺牲者必少,实行厚黑者,无便宜可占,大诈大奸,亦无施其技矣!于是乎人与人之间,只得“赤诚相见”。

今人冯唐曾写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这难道也是英雄所见略同?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