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有經世之才,為什麼屢試不第?根本不是因為他不擅長考試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宗棠有經世之才,為什麼屢試不第?根本不是因為他不擅長考試

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雖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但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由幕友而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推動新疆建省。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戰爭時,自請赴福建督師,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追贈太傅,諡號"文襄",併入祀昭忠祠、賢良祠 。

可是,這樣文韜武略有經世之才的名家,為什麼屢試不第呢?

左宗棠有經世之才,為什麼屢試不第?根本不是因為他不擅長考試

現在主流的說法是,他鑽研的是經世致用之學,而非熱衷八股文章,因為從他後期帶兵打仗的經歷來看,他前半生所學的中國歷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內容對他的成功影響很大。

可是,這也不足以證明他沒有實力考中進士,取得功名,因為從之前他所取得的成績來看,左宗棠的學習成績還是非常優異的:1827年(道光七年)應長沙府試,取中第二名。1830年(道光十年),左宗棠進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並拜訪長沙的著名務實派官員和經世致用學者賀長齡,賀長齡"以國士見待"。其弟賀熙齡則是左宗棠當時的老師,對自己的這位弟子,賀熙齡非常喜愛,稱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學則確然有所得",後來師生還結成了兒女親家。1831年(道光十一年),左宗棠又入湖南巡撫吳榮光在長沙設立的湘水校經堂。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在這年的考試中,7次名列第一。

而轉折點在1832年(道光十二年),左宗棠參加在省城長沙舉行的鄉試,因"搜遺"中第,但此後的6年中,3次赴京會試,均不及第。

在這裡要解釋一下"搜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補錄。問題就出在這裡,湖南是文化大省,人才輩出,而清朝科舉制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會試時,開始實行按省確定中榜名額。至此,分省取士成為定製,且一直沿用至廢科舉。應該說,這是清政府對會試中額分配的一大改革,在保證公平取士、擇優錄取的原則下,兼顧各省的利益,以各自的應試人數,按照相同的錄取比例,確定各省錄取名額。就全國而言,會試中額的這種分配方式無疑也是公平的。其中更體現了對文化落後地區的扶植和政策傾斜,對邊遠省份是大有益處的。

左宗棠有經世之才,為什麼屢試不第?根本不是因為他不擅長考試

也正因如此,左宗棠在強手如林的會試大考中雖然發揮出色,但由於湖南省進士名額有限,他很遺憾沒有如願。是不是跟當今的教育密集地區所產生的現象如出一轍呢?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