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偷光的励志故事竟然是假的?

匡衡:凿壁偷光的励志故事竟然是假的?


榜样的力量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它是一个人心中的标本,它会让你不知不觉中摒弃许多东西来做更好的自己。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出生在沦为金国统治区的山东济南,他的爷爷辛赞为他取名弃疾,希望他以西汉名将霍去病为榜样,长大后冲锋杀敌赶走金人,让家乡重回到赵氏宋朝的怀抱。


明朝民族英雄于谦,自小便将南宋爱国名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如同祖宗一样虔诚供奉。


当瓦刺大军直逼北京城外,于谦在沉默的朝堂中挺身而出,带兵厮杀,最终力挽狂澜,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可见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

每个时代都需要榜样,但不接受伪造榜样


炒作可不是现在明星的专利,它自古就有。


早在千年之前,古代文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炒作手法,通过一些真假参半的故事,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随着后人的传唱,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榜样,甚至成为了大众口中的典故。


匡衡:凿壁偷光的励志故事竟然是假的?

话说,2000多年前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一个七岁的男孩为自己夜晚不能学习,浪费大好光阴而在茅屋篱笆院里来回踱步。


这个手不释卷的小男孩想借着月光读书,可惜月光太微弱了。


他自幼贫寒,瓦灶绳床,住在一阵风吹过就卷走屋上三重茅的低矮潮湿的屋子,他和所有穷人都一样梦想过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而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唯有读书才能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愿望;正当小男孩儿发愁的时候,隔壁老王家墙里漏出来的光让小男孩机灵一动——借光。


从此,小男孩便借着隔壁老王家墙洞射出来的光熬夜搞学。


隔壁老王也从不计较小男孩砸的越来越大的墙洞,每夜不计损耗的点着油灯,为小男孩的学业添砖加瓦。


最终男孩凭借自己对于《诗经》独到风趣的见解,长大后脱颖而出,获得皇帝赏识,从此开启辉煌的人生之路。


这个小男孩的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识?


对,他就是凿壁偷光的主人公——西汉匡衡。


一个半夜不睡觉,想要读书,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的楷模。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小时候总被家长拿匡衡凿壁偷光的事教育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


同时,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听完家长的批评,选择默默承受。因为《凿壁偷光》载进课本,而课本是权威的、不可动摇的。


故事的真假我们不用怀疑,不想怀疑,甚至不敢怀疑。

匡衡:凿壁偷光的励志故事竟然是假的?

匡衡也凭借自己的励志故事千百年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当然,我小时候的榜样也是匡衡。


故事中的小男孩匡衡渐渐长大了,他步入仕途,在官场上游刃有余的他后来晋升为权倾朝野的丞相,中饱私囊。


故事外的我也慢慢长大了,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数恋旧,其中包括我。

社会节凑越快,越是怀念自行车慢慢转动的时光,微弱的烛光下吃过的晚饭、读过的书和玩过的纸牌。


如果人坐在离蜡烛远一些,纸牌和书就玩起了隐身。那匡衡为什么凿壁偷来的光能看到书上的字呢?


匡衡一定有火眼金睛,所以他晚上能看到书上的字。

呵呵,只有小时候才会这么天真的以为。


隔壁老王的灯一定是阿拉丁神灯,能照亮很远的地方。

呵呵,而立之年的我没这么幼稚。


匡衡:凿壁偷光的励志故事竟然是假的?


从历史揭开真相面纱


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匡衡传》里并未记录过他凿壁偷光读书的事情。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刘歆(我国目录学鼻祖刘向的儿子)写的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根据此记载流传开的,现在载入课本的《凿壁偷光》一文也是根据此记载而写的。


小说经过艺术加工,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吸引大众眼球。

经小说塑造出的经典人物数不胜数。


曹操在东汉末年平定北方战乱,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一千两百年后,曹操却被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设成了心胸狭窄的乱世奸雄;


李世民精心策划了宣武门之变、灭同胞兄弟满门,在小说《隋唐英雄传》却成了一个被逼无奈、仁心宅厚的受害者;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却落得穷困潦倒、仕途坎坷,现在的各个版本的电影电视剧却把唐伯虎反转成了处处留情、放荡,不羁、家境殷实的大赢家。


可见,仅凭西京杂记做依据,匡衡凿壁偷光是站不稳脚的。


既然小说不可取,那就从史书上寻找答案。


汉书匡衡传:“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


从此我们不难看出,匡衡世代务农,家境贫寒。


既然匡衡偷的邻居家的光,那么我先来说一下古代的居住划分。


《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为国家的强盛做出重要的贡献,齐桓公问管仲如何使民众安居乐业?管仲说把民众分士、农、工、商四个行业分开居住,使他们便于学习与钻研本行业的技能,而不会"见异物而迁",这样可以安居乐业。


管仲实施的这种分开居住方式,使得各个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受到同时期各诸侯国乃至战国以及秦汉时期的沿用。


既然匡衡家世代务农,那毫无疑问他一定居住在穷人区。


在农耕社会,老百姓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换而言之,因为灯油是紧俏而昂贵的消耗品,普通老百姓根本使用不起,才这么有规律的日入而息。


匡衡与邻居都居住在贫穷区域,每日奢侈地点蜡烛,自然是天方夜谭。


退一步讲,邻居偶尔点了一次蜡烛被匡衡知道了,就那一团昏黄飘忽蜡烛的光,三米开外人畜莫辩,匡衡站在墙外靠一个洞射出来的光更是滑稽之谈。


退二步讲,邻居家灯火通明,可墙体被砸开一个拳头大的洞,半夜飕飕地冷风通过匡衡凿的洞也已把蜡烛吹灭。

匡衡:凿壁偷光的励志故事竟然是假的?

溜须拍马的刘歆,真相给你一记耳光


既然子虚乌有的事,为什么刘歆要在《西京杂记》上记载这件事呢?


刘歆生于公元前50年,死于公元23年。他的一生经历了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以及王莽的新朝。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24岁的刘歆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内秘府藏书),协助校理图书。


匡衡生卒年不详,但官位显赫,汉元帝(楚腰纤细掌中轻的赵飞燕老公)时位及丞相。


同时期的匡衡和刘歆的交集因利益而出现。位卑言轻又急功近利的刘歆为了巴结权贵匡衡,所以虚构了凿壁偷光的故事。


随着匡衡凿壁偷光这个励志故事在各层阶级广为传开,匡衡的形象也高大起来。


刘歆成功为匡衡塑造了一个偶像级别的人设, 对于艺术加工能力,对于热点的把控,舆论的引导,让人叹为观止,这对当时的匡衡政治上是一步非常好的棋局。


也许有人质疑:凭什么说这是刘歆溜须拍马的精品?那要从刘歆的人品分析。


汉哀帝时期,外戚与宦官干政,皇室权威衰弱。外戚王莽为了篡汉是顺应天命,就像陈胜吴广起义时制造了篝火狐鸣一样,王莽也需要制造舆论。


王莽本以为拉拢刘歆需要大费周折,毕竟刘歆的五世祖刘交与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人再怎么厚颜无耻也是有底线的,谁也不敢亵渎祖宗。王莽篡汉简直就是挖刘歆的祖坟,哪有不屑子孙会自掘祖坟的。


有,刘歆就是。


王莽万万没想到,刘歆得知了他想篡汉的消息后主动投靠他。刘歆为王莽量身制定礼仪、制造舆论、包装人设,王莽建立新朝,刘歆功不可没。


试问:一个劣迹斑斑的人,他的话或文章能有几分可信度?


刘歆的《西京杂记》也被历代文人称为伪书,杂抄汉魏六朝佚史而成,所述西汉之事,怪诞不经,多不足信。

匡衡:凿壁偷光的励志故事竟然是假的?

比起追求富贵,扭曲的人生价值观更可怕


日夜苦读经典,或许可以把人变成一个侃侃而谈的学者,但若不从经典中汲取那些珍贵的品格精神,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民族脊梁。


步入仕途的匡衡并没有像张良、萧何那样为国家尽忠尽责,而是为了一己之私阿谀奉承。


据记载,身为太子少傅和光禄大夫的匡衡在朝廷中说话做事有三个原则:


其一,炫耀才华,任何事情都引经据典,这是第一原则;

其二,阿谀奉承,但凡中书令石显(汉元帝时期奸臣,名将萧望之被他逼迫自杀)支持的事情,匡衡都支持,这是第二原则;

其三,溜须拍马,但凡石显所反对的事情,匡衡都反对,这是第三原则;


试问这样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怎么配活在在千古传颂之中?

试问这样一个虚构捏造出的故事,怎么配成为人们的榜样?


什么是真正的榜样?


郭子仪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安史之乱中金戈铁马挽救大唐,他是英雄,是榜样;


两岁丧父寄人篱下的范仲淹,为了改变命运,他在醴泉寺断齑画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刻苦读书,考上进士,步入仕途后政绩卓越,他是名相,是榜样;


东汉黄香,九岁丧母,他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他是孝子,是榜样。


时代需要榜样,但不需要伪造榜样。纸终究包不住火,一旦真相大白,只会令人嗤之以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