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为何从未见过面?

贺麓成,导弹专家,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导弹研制,他和同事一起攻克了当时美国人都无法突破的导弹控制难关,科技成就斐然。

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为何从未见过面?

贺麓成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毛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毛主席的三弟毛泽覃是他的亲生父亲。

父母早亡,"土包子"成为毛家状元

贺麓成,原名毛岸成,1935年生,父亲毛泽覃在苏区打游击,在他出生三个月时战斗牺牲了,贺怡也处在种种危险之中,于是她把出生不久的贺麓成寄养在永新县花汀村贺调元家。

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为何从未见过面?

贺调元是贺怡的干爹,将儿子放在那里她比较放心。考虑到当时姓毛目标太大,容易引起敌人的关注,于是将毛岸成改成了贺麓成。

在贺家,贺麓成从小衣食无忧,贺调元对他如同亲孙子一般,在最艰难的岁月冒着生命危险收养了贺麓成,并把他培养成学业优秀的初三学生。

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为何从未见过面?

图右为贺麓成

直到1949年8月,母亲才找回已经读初三的贺麓成。然而,母子团聚后不久,不幸就发生了。

1949年11月21日,贺怡带着贺麓成在返回吉安的途中,司机因为疲劳驾驶,夜行赶路,加之公路年久失修,路况十分不好,发生了车祸,贺怡当场身亡,贺麓成左腿骨折,受了重伤。

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为何从未见过面?

贺怡与贺子珍合影

得知贺怡去世的消息,贺子珍难过不已。贺麓成伤好后,贺子珍就把他接到上海中学读书。初三才毕业的他,选择了跳级读高二。在新的班级里,由于他说话带有很重的"江西口音",加之对城里很多东西都不认识,大家都看不上他这个"土包子"。

没想到的是贺麓成很快各科成绩都考进全班前三。从此,贺麓成开启了他的学霸之路。1952年,贺麓成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大,1956年因成绩优秀被选去苏联念研究生,遗憾的是,后来因中苏关系紧张而没有去苏联。

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为何从未见过面?

历史上的上海交大

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贺麓成的身世,在他们眼里,贺麓成只是一个父母"早已亡故"的普通学生。

第一代导弹专家,攻克难倒美国人的技术难关

越努力越幸运。贺麓成虽然没去成苏联,但他被分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来到钱学森的麾下,研究地对地导弹。

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为何从未见过面?

晚年的贺麓成

刚进研究院,贺麓成不是很适应,关于导弹的很多知识他都还存在盲区,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他读都读不懂。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凭借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头悬梁锥刺股,翻译了几百万字的导弹技术资料,光拟制图纸就有数十本。"积土而为山",贺麓成慢慢地成为了导弹领域的专家。

在研究导弹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连美国人都无法攻克的难题。贺麓成和同事刻苦钻研,革故鼎新,提出了一套新的导弹控制方案。这一难关的攻克,令美国人也大为震惊。

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为何从未见过面?

新方案经过团队反复推敲,终于在1964年用于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试验上,试验大获成功。

毛主席听说后,非常高兴,其中不仅有对国家科技的进步的高兴,也有他侄子对国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的欣慰。

毛主席嫁女却联系不上,见面时已阴阳相隔

虽说是毛主席的亲侄子,贺麓成却没能和毛主席见过一次面。

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为何从未见过面?

毛主席与女儿李敏

1959年,毛主席的女儿李敏结婚。毛主席看过拟邀请嘉宾的名单后交代她说:"你的哥哥在北京,你应该邀请他嘛!"这个"哥哥"就是贺麓成,他不但是堂哥还是表哥。

然而,贺麓成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军工研究,电话很难打进去,多次联系都没有结果。

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为何从未见过面?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在拟亲属守灵名单时,李敏被询问名单是否需要增添别人,李敏拿过名单后反复看了几遍,想起了贺麓成,那个之前父亲曾提起过的亲人。

接到消息的贺麓成内心非常悲痛,有生之年,连世上自己最亲的亲人都没见上一面。等到见面时,却已经是阴阳相隔了。

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为何从未见过面?

毛泽覃

1983年,中央组织部通知贺麓成的单位,要贺麓成前去领取毛泽覃的烈士证书,单位才得知他的身份。

单位人员除了震惊,还有不解,毛泽东家人和烈士后代这么光荣的事情,贺麓成却一直隐瞒了这么多年。

而贺麓成被问起时,很坦荡地回答道:"父辈是父辈,我是我,我不沾父辈的光。"

也许就是这份独有的坚持,贺麓成才在科技的道路上走得那么远。

著名导弹专家贺麓成,是主席的亲侄子、亲外甥,为何从未见过面?

1978年,他因创立中国导弹控制系统而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随后又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0年,他是总参系统第一个被评上高工的,职称证书编号001——这代表着他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导弹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