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老子的“無為”有三層境界,受用一生

《道德經》中,老子的“無為”有三層境界,受用一生


無為而無不為。—— 楚簡《老子》乙本


“無為”是道家的重要概念。所謂“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事物的自然之性去做。

我們所熟知的“庖丁解牛”,其實就蘊含了這個道理。


普通庖人一把刀只能用一個月,優秀的庖人能用一年,而庖丁一把刀用了十九年,刀刃卻還像是新磨出來的一樣。

庖丁在解釋時這樣說道:“我解牛之時,順著牛體的天然肌理,順著骨節間的空隙進刀,因循牛體的固有構造。經絡、肌腱都未曾碰到,何況是大骨呢?而一般庖人要麼用刀割肉,要麼用刀砍骨,刀刃怎麼可能不磨損?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卻幾乎沒有厚度,以無厚入於有間,則遊刃有餘矣。”


《道德經》中,老子的“無為”有三層境界,受用一生

西班牙 畢加索 《公牛》系列(部分) 繁中之簡


話雖如此,但事物的自然性卻並沒有絕對標準。

《莊子》中就有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隻海鳥棲息於魯國郊外,魯侯以為是祥瑞,便親自駕車迎入太廟,演奏《九韶》讓它快樂,殺牛宰羊作為膳食……

可惜海鳥卻目光迷惑,不敢吃一塊肉,喝一口酒,三天後便死了。


因為這是用養人的方式來養鳥,所謂雅樂,人聽了覺得非常美妙,然而鳥獸卻會被驚走。若是用養鳥的方式養鳥,就應該還鳥自由,歸之於自然。

《淮南子》說,“物無所謂貴賤,因其所貴而貴之,物無不貴;因其所賤而賤之,物無不賤”,“木柱不能用來剔牙,髮簪不能用來撐屋,馬不可以負重,牛不可以追速”。


萬物各處其宜,方為上道。


《道德經》中,老子的“無為”有三層境界,受用一生

宋 佚名 《緙絲文雉軸》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


所以老子又說:“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


用人亦是如此。墨子說:“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就像人的五官,各司其職。

《呂氏春秋》記載,管子向桓公稟報說:“開墾田地,我不如寧速;熟知禮儀,我不如隰朋;進諫必忠,我不如東郭牙;用兵打仗,我不如王子城父;訴訟斷案,我不如弦章。您想治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但如果您要成就霸王之業,則有我管夷吾在此。”

同樣,劉邦也說過類似的話。

《史記》載,高祖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道德經》中,老子的“無為”有三層境界,受用一生

清 《歷代帝王真像》 漢高祖劉邦


所謂“天道圓,地道方”,上執圓而下處方,上下異道則治,同道則亂。


“無為”除了順其自然,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老子所說的:“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作於虆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鶡冠子》有這樣一則故事。

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誰最善為醫?”


扁鵲答:“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

文王納悶:“那我怎麼沒聽到過他們的名聲?”


扁鵲說:“長兄治病,病兆未顯就除去了,所以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則在病兆初起之時,所以名不出於鄉。而我治病,卻往往在病情嚴重之時,人們看到我又是針灸、又是吃藥、又是手術,以為我醫術高明,所以才聞名於諸侯。”


《道德經》中,老子的“無為”有三層境界,受用一生

清 鄭旼 《黃山八景圖冊》(其一) 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究竟何謂“無不為”?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老子講道,經常以水來喻。水是天下至柔之物,“無為”之益就像水一樣,能夠穿山透地,浸潤金石,馳騁於天下。如果以有入有,兩相接觸必有間隙,如果以無入有,則能無所不入。

所以唯有“無為”,方能無所不為。


《道德經》中,老子的“無為”有三層境界,受用一生

南宋 夏圭 《松下觀瀑圖》


水遇圓則圓,遇方則方。

文子說:“道,可以弱,可以強;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待無方。”

無形之形方為大形,無為之為方為大為。

故老子又道:“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