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教育孩子焦慮時,父母該怎麼處理

和閨蜜聊天,她問我:八月底了,你緊張嗎?我不知所云:我不坐班,也沒有欠稿,不緊張的啊?

她說:跟工作無關,和孩子學習有關,眼看就要開學了,我那才放鬆的弦又開始緊繃了。

正巧我打開微博的時候,也發現了一行字:8月底黑夜恐懼。

寫的是學生在長假結束後,對即將到來的學業壓力有很深的恐懼。說到底,孩子有這份情緒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大人何以至此呢?

曾經聽過一個說法,叫做陪讀家長焦慮症候群。說的是為了孩子上學傾盡全力的父母們,對待孩子學習和生活可謂是嘔心瀝血,而背後共有的情緒支撐,就是“焦慮”。


當父母教育孩子焦慮時,父母該怎麼處理


對此,我們可以從最近熱度不減的“小歡喜”中找到答案。

1. 焦慮父母的三宗罪

如果你曾受困於某個養育問題,或曾面臨某些親子矛盾,那你一定去請教過一些人,查過一些書,甚至上過一些親子課程。

而應著你的邀請,無論是你問的人,翻閱的書,裡面都不乏新奇的方法,你好像找到救命稻草,興奮的學以致用,結果卻發現收效甚微。

好比喬英子的媽媽聽說要給孩子自由和尊重,於是突然在孩子學習緊張的當下,帶她去下館子,陪她看韓劇。

又如童文潔,知道打罵對孩子心理不好,立馬痛哭懺悔,就地宣誓:媽媽以後再也不衝你發火了,媽媽以後要做溫柔的媽媽。

當父母教育孩子焦慮時,父母該怎麼處理


然而呢?

儘管他們當下有一百分的誠懇,但還沒有等到解決某個問題,他們就打回了原型。一個又是連吼帶叫,另一個又是打著關心的幌子事無鉅細的控制。

孩子們一次次的從希望跌回到失望,也因此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

究其根本原因,不是這些母親不願意改變,而是在追求技術的同時,忘記穩固自己內在的“道”,如果拿養育的道法術來說,父母到處去求,去學的,就是術,而取經的途徑,就是法門,比如心理學就是一個法門。而父母內在的心理狀態,才是最重要的環節--道。

那麼假如這個道沒有修煉好,也就是內在的根基不穩,無論你進入到什麼法門,學習到什麼技術,都容易像鬼打牆似的,在原地打轉。

那麼,這個內在不穩定的表現有哪些呢?


當父母教育孩子焦慮時,父母該怎麼處理

第一:沒有自我

在“小歡喜”裡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英子的母親,和丈夫離異多年,除了勤奮工作以外,她生活所有的焦點都在女兒身上。

這在她的意識裡,被解釋為是為女兒負責,但在潛意識裡她把對生活所有希望,甚至把自己情感的需要,都依託在女兒身上。

雖然她看似溫柔周到,還有很多母親不可比擬的廚藝,但是這一切都敵不過她沒有自我,對女兒實施溫柔控制的原罪,她以為自己踐行了一個好母親該有的技術,但女兒的感受是,這個以她和媽媽為中心的家,彷彿是一個監獄。

一個沒有自我的媽媽,一個脫離對自己生命追求的媽媽,是孩子的災難。而這樣的狀況,通常發生在離異家庭,或者是喪偶式養育的家庭裡。

當成人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匱乏的,是沒有力量的,她就會把希望強加到另一個比自己更弱的人,這個人往往就是孩子,因為孩子不懂得拒絕,所以讓她來分擔自己的痛苦,讓他來替自己實現個人價值最合適。


當父母教育孩子焦慮時,父母該怎麼處理


第二:對未來充滿恐懼

父母焦慮的另一個原因,是對未來世界缺乏信心,過往三十年,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過去人力支撐一切生產力,現在人工智能又能取代大部分的人工,因此,未來到底哪些人會勝出,哪些人會被淘汰,大家都感到撲朔迷離。

所以,很多父母就猶如箭在弦上,對孩子怎麼施壓都不為過。可是到頭來,孩子只感受到了壓力,對於父母呈現的關於未來世界發展的模糊趨勢,並不能理解。

然後就會出現一個局面,父母拿著鞭子抽著小馬:你快走啊,不然就被別人趕超了。結果小馬說:超過一個還有另一個,我還不如在地上睡一覺呢。

這就是方一凡的家庭,媽媽看著兒子的成績單,腦子裡立即出現兒子未來被淘汰的畫面,於是情緒失控,對孩子恐嚇和打罵,奈何孩子沒有學習興趣和天賦,所以非常痛苦和無奈。


當父母教育孩子焦慮時,父母該怎麼處理

第三:有做一“百分父母”的追求

心理學家李子勳說,如果媽媽希望自己能做一百分媽媽,那不是孩子的福氣,是壓力。

我接觸很多的父母,他們夫妻和諧,也沒有那麼多對未來的恐懼。

但是他們有一個追求,要盡一切努力,給到孩子最好的安排,最好的照顧。用他們的話來說,這樣就不會給孩子留遺憾。

其實這就涉及到佛教裡說的“執念”,當一個人希望自己做到完美的時候,她就會患得患失,無論做了多少,都嫌不夠,而孩子在這樣的患得患失中,反而會失去自由,失去安全感。

當父母教育孩子焦慮時,父母該怎麼處理


因此,當父母的內在受到以上三個因素的牽引的時候,無論他們從外面學習到多少的技術,只要他們不改變內在的動力,孩子感受到的,都將是緊張和焦慮,壓抑和痛苦。

2 . 好父母的特質,就是兩個字:鬆弛

在“小歡喜”中,雖然幾個母親都是焦慮和失控的代言人,但是以黃磊為首的父親,卻是標準合格父母形象。

精神分析領域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好父母不是一百分的,而是60分剛剛好的。

而方一凡的父親方圓,就是60分爸爸的典範。而喬英子的父親緊隨其後,也以自己恰到好處的關懷給孩子營造了一個精神的避風港。

如果要綜合他們的優勢,那可以羅列幾條:


當父母教育孩子焦慮時,父母該怎麼處理

第一: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是心理學家給現代人的集體忠告,過去不可追,未來遙不可及,只有當下,才是切實可以把握和觸摸的。

所以儘管方圓失業了,但他既沒抱怨社會,也沒有自我放棄。

相反,他很快調整心態,並精進廚藝,接納自己家庭煮夫的新身份。這種接納創造了一種鬆弛,這種鬆弛不僅給情緒動盪的妻子一個定心丸,也給孩子們做了示範,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為失敗,而放棄了生活本身。

第二:坦然呈現缺點

我在上一篇文章裡說過,如果父母對孩子有雙重標準,或者給孩子呈現表裡不一的狀態,那麼他反而失去孩子的信任。

無論是方圓,還是喬衛東,一個可以在孩子面前大方承認自己中年失業,第二個可以帶著新歡和孩子共進晚餐。

他們從未想過要給孩子一個神一樣完美的形象,他們更相信真實才是言傳身教的根本。


當父母教育孩子焦慮時,父母該怎麼處理

第三:有滋養身心的興趣

曾國藩說過,沒有愛好的人不可交。因為沒有愛好代表無趣,也代表不容易快樂。

有人比作興趣愛好是一個人心靈棲息的後花園。相對劇中的幾位母親,幾位父親卻分別有自己的後花園,方圓既喜歡養花鳥魚蟲,又喜歡下棋,這些愛好是他聊以打發寂寞的最好途徑。

而喬衛東,劇中雖沒一一呈現他的興趣,但看他與朋友把酒言歡的狀態,就知道他也一定有其他興趣來幫助減壓,分散對孩子的過度關注。

曾經看過一個調查,交朋友的首要因素是什麼?

好多人列出如志同道合,三觀一致,氣味相投等等條件,但是最後勝出的是這樣一條:讓我感到放鬆和舒服。

當父母教育孩子焦慮時,父母該怎麼處理


而在家庭教育裡,如果有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養育原則,那也無非就是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讓她足夠放鬆和舒服的環境。

這個環境裡,父母除了孩子,還有其他生活的中心,除了養育孩子這個責任,還有其他可以獲得生命能量的追求,他們既能接納自身的不足,也能接納孩子的缺點……

那麼他們給到孩子的土壤將是鬆弛而肥沃的,孩子就能在這樣的環境裡滿足的,奮力的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