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引言

在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后,中原地区便一直掌握在北方少数民族手里,而拥有中华传统帝祚的东晋政府只能偏居江左。由于在魏晋时期中国南方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北方,所以当时东晋在南北方的力量对比中处于劣势,一直以战略防守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但是到了东晋中后期,随着北方局势的逐渐混乱以及东晋地区的经济发展,东晋终于逐渐有了与北方少数民族一决雌雄的实力。

在晋穆帝在位时期,中国北方政局发生动荡,石赵内部出现频繁的权力更迭,在石虎死后,其子石世与石遵,石鉴等人相互攻伐,之后又被冉闵击败。中原的胡人遭到了大规模的屠杀,之后鲜卑彝族也在慕容儁的带领下进军中原,并消灭了冉闵。

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南北朝时期建筑风格

当时的中原地区战火纷乱,民不聊生,这正是北伐最好的时机。但是东晋一开始担心桓温借着北伐的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会对皇权造成威胁,于是先后派出了殷浩等人负责北伐,但是殷浩却大败而归,在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将北伐的重任交给了桓温。其也不负众望,在三次北伐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是他却一直没有能够将收复的地区真正纳入国家版图,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东晋对于北伐的态度本身就比较暧昧,不是特别支持,而且其本身要没有明确的目标,这也是其最终没能取得可观成果的重要原因。

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东晋权臣桓温


仓促的首次出征与前秦的坚守

桓温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北伐的打算,但是由于在朝中的王羲之等人一直抱着反对的态度,因此其一直没能成行。但是随着殷浩的失败以及姚襄的倒戈,东晋在北方防线的压力日益增大,甚至连淮河区域的防守都要放弃了。当时东晋的世家大族们虽然对于桓温都不是十分支持,但是对于当时的防守形势还是十分明确的,因此他们批准了他的请求,希望借此来缓解北边的防守压力。

桓温的第一次出征并没有选择沿着东路进军,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东路军队刚刚在殷浩的领导之下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因此他选择直接从江陵取道襄阳,直接攻打关中。当时关中地区为前秦控制,秦主苻健准备不足,在之后的战斗中接连失败,晋军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兵锋就直达长安东面的霸上。

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前秦景明皇帝苻健

当时的东晋在中原地区的人民眼中依然是真正的国家政权,而外来民族依然被视作入侵者,因此在他们到达长安附近的时候,长安附近的百姓都纷纷来到路旁犒劳他们,并声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由此可见当时关中百姓对于汉族政权的期盼。在这些百姓的帮助之下,他们取得节节胜利,直接包围了长安城。

在屡遭失利之后,秦主苻健知道当时不能与晋军贸然作战。因此他们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在长安城外挖掘深沟,加固城池,进入了战略防守之中。桓温在出征的时候本来打算在到达长安地区之后割取春麦当作军粮,因此并没有随军携带太多的军粮。但是苻健提前"芟苗清野",将春麦全部收割完成,导致其军队在给养上遭遇了巨大的困难。虽然当地百姓依然在支持他们,但是他们能够提供的粮草对于大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桓温在长安附近曾经与后来的名臣王猛见面

因此他只得在局势大好的情况下撤兵,也没有办法留下军队驻守之前攻下的城池,因此第一次北伐虽然战绩喜人,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真正的战果。此事在《晋书》中有如下记载:

"温进至霸上,健以五千人深沟自固,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初,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帝使侍中黄门劳温于襄阳。"

桓温的第一次北伐能够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除了个人能力突出之外,就是在关中地区获得了当地百姓的鼎力支持。但是其在出征之前只把这次进攻当作为提升声望的机会,因此对于战斗中的困难准备不足,才导致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桓温收复洛阳以及河南地区的再次陷落

在第一次北伐过去了两年之后,之前反叛的羌族酋长姚襄对洛阳发起进攻,桓温认为这是一个趁乱恢复中原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再次从江陵出兵,进行了第二次北伐。

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羌族首领姚襄

在这次出征的过程中,桓温从襄阳直扑洛阳,并在后面的战斗中战胜了姚襄的军队,逼得姚襄西走关中,被秦主苻生所杀,羌族势力暂时退出了历史的前台。在这次作战胜利之后他成功收复了洛阳,他当时希望东晋能够还都洛阳。但是由于之前北方士族们在永嘉之乱后都南渡到了江东,因此他还希望这些北方的士族能全部迁回故都,巩固中原地区的统治。其在第二次出征中的战果在《晋书》中有如下记载:

"师次伊水,姚襄屯水北,距水而战。温结阵而前,亲被甲督弟冲及诸将奋击,襄大败,自相杀死者数千人,越北芒而西走,追之不及,遂奔平阳。温屯故太极殿前,徙入金墉城,谒先帝诸陵,陵被侵毁者皆缮复之,兼置陵令。"

但是当时的北方士族,都已经在江东有了庄园产业,因此他们不愿意北迁,这样一来迁都的建议也只得作罢。在不久之后豫州刺史出现了空缺。政府本来打算让桓温的弟弟桓云担任豫州刺史,但是当时的尚书仆射王彪之认为这样一来会使得桓家的势力太大,朝廷将难以限制,因此朝廷便任命吴兴太守谢万做了豫州刺史。

可是谢万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将领,后来他的屡次出战也都无功而返,其管辖的许昌,颍川等城池也相继被前燕攻陷,洛阳逐渐陷入到了困境之中。在前燕的轮番攻击下,洛阳终于在不久之后宣告失守,之前取得的成果也荡然无存。

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豫州刺史谢万

如果说桓温在第一次出征时准备不足的话,那么他的第二次北征可以说准备地十分充分,而且此次出征还显露了其收复中原的政治理想,除了他的个人目的之外,还有国家的政治需求。但是当时的政府内部利益却没有达成统一,导致最终迁都的提议没有通过,而中原地区也缺乏相应的人才。出于对桓氏家族的忌惮,他们也没有让有军事基础的桓云做豫州太守,最终将河南地区拱手相送,可以说大量的战果都是因为士族的自私而损失殆尽的。

枭雄的犹豫与野心,惨痛的枋头之败

在取得多次胜利之后,桓温成为了东晋的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位高权重的他开始有了代晋称帝的想法,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北伐,希望能够取得胜利建立更高的威望。此次其率领了五万军马从姑孰出发,进攻前燕。

当时他下令开凿了巨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用来做运输粮草的航道。当时其麾下的谋士郗超曾经警告他,如果到了秋冬时节,那么航道将会变得滞涩,粮草的运输会面临巨大的问题。因此他建议要么就在金乡屯兵运送粮草,等到明年粮草充足再进军。第二个方案就是直接进军邺城,与前燕决一死战,以防前燕做好防守准备。

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桓温麾下重要谋士郗超

结果桓温认为第一个方案耗时太久,而第二个方案又太冒险,因此他并没有采纳郗超的建议,错失了取胜的良机。后面战争的走向果然没有出乎郗超的预料,晋军在九月份的时候就遭遇了粮草短缺的问题,而且河流的干涸把他的退路也阻断了,军队士气十分低落,被前燕的大都督慕容垂在枋头击败,最终他只带了很少的散兵逃回了东晋。此次东征的失利不但损失了很多士兵,也让之前收复的淮水以北的土地再次落入了前燕的手中,对国家实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事在《晋书》中有如下记载:

"暐将慕容垂、傅末波等率众八万距温,战于林渚。温击破之,遂至枋头。先使袁真伐谯梁,开石门以通运。真讨谯梁皆平之,而不能开石门,军粮竭尽。温焚舟步退,自东燕出仓垣,经陈留,凿井而饮,行七百余里。垂以八千骑追之,战于襄邑,温军败绩,死者三万人。"

桓温在枋头的失利人们一般都将其归因于他的刚愎自用,是因为他没有接受郗超的建议。但是其实对于他来说取得什么样的成果本来就不重要,他更在意的是消耗的时间以及自身的实力会不会受损。因此耗时较久,风险较大的方案都不会被他采纳。只想篡晋不想收复失地的他是没有足够战意的,这才是导致他失利的最重要原因。

军事能力超群的桓温,为什么没能有效收复北方失地?

击败桓温的前燕大将慕容垂


结语

桓温的三次北伐在东晋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转折点,这是其建立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主动战争,宣告了国家实力的上升。而且前两次出征也取得了不俗的战果,但是其本人作为一名军事将领,对于政治的掌控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他的北伐都没有得到政府的真正支持,导致总是后劲不足,将前期取得的战果都输了回去。

最重要的是当时的桓温对于相对稳定的权力结构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士族与皇权的平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王公大臣们不把北方的少数民族当成首要敌人,反而处处针对桓温,终于导致其失利。而桓温在其晚年,对于权力的欲望逐渐膨胀,战争的目的从为国家为人民转为为自身谋求权利,这样的战争目的让他在进攻中束手束脚,且难以得到人民的支持,这也是他最终失利的根本原因。而东晋政府的特殊组成让他们很难形成真正的合力,这才是桓温始终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深层次原因。



参考文献

1《晋书》

2《资治通鉴》

3《世说新语》

4《水经注》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