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中的道理不俗,家长应该了解的常识

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俗话和谚语广为流传,被大家喜闻乐道。部分俗话和谚语虽然来自农村,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之所以能源远流长,肯定是有它的道理。



俗语“饭前不训子”是老祖宗对家长的忠告,其中包含的道理是值得称颂的,也是家长应该借鉴和遵循的。为何俗语说“饭前不训子”呢?




“饭前不训子”|俗语中的道理不俗,家长应该了解的常识


幼儿年龄尚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身体各组织和器官发育还不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逐渐完善。幼儿期消化系统和成人存在着较大区别:吸收能力较强,消化能力较差。因为孩子活泼好动,需要不断吸取营养,所以比成人吸收得快;但由于孩子的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消化能力相对较差。



孩子在生活方面自理能力较差,从心理上对家长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很对孩子的情绪产生影响。积极的情绪能让孩子心情愉快,情绪饱满,会产生主动性。消极的情绪会使孩子变得消极、情绪低落,缺乏自信,主动性差,容易引发厌食现象。



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孩子吃饭前,若是遭到家长的训斥,孩子会表现出哭闹、耍脾气、拒绝吃饭等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吃饭的时间和质量,有的甚至导致积食和消化不良,不利于孩子的营养和健康。

家长正确的做法是:

01、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家庭成员一定要对孩子要求一致,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饭前洗手、自己吃饭、不挑食、不剩饭等。


“饭前不训子”|俗语中的道理不俗,家长应该了解的常识

02、保持愉快情绪并安静进餐。吃饭之前,家长要引导孩子安静坐在餐桌前,保证孩子的视野之内没有玩具、手机等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物品。家长可以跟孩子聊聊饭菜的营养鼓励孩子多吃蔬菜。愉快的情绪能让孩子喜欢吃饭,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03、饭后不做剧烈活动。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对于喜欢的事物可能会多吃一些,难免产生饱胀现象。剧烈运动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呕吐、肠胃痉挛、食管反流等现象。饭前后不做剧烈活动。

“饭前不训子”|俗语中的道理不俗,家长应该了解的常识


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家人和睦,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有话好好说,有事多商量,这样才能让一家人和和美美,共享家庭欢乐。



我是燕子老师说育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幼儿园高级教师,从老师的角度谈育儿。欢迎大家关注我,共同探讨幼儿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