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

一、同伴衝突將導致社會觀點採擇能力的發展,並促進社會交往技能的獲得


孩子們在遊戲玩耍時,會因為爭搶玩具、不小心碰撞等原因產生衝突和矛盾,皮亞傑認為,同伴們產生衝突是非常正常的情況,首先同伴關係不同於成人與兒童的關係,同伴關係是平等互惠的,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衝突、通過談判或協商的方式,藉此懂得對方的想法,換位思考,同時他也學會了在與人相處中如果想受到小夥伴們的歡迎,要控制、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了孩子們掌握靈活的社會交往技能。

“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

二、三歲以後孩子們的社會性互動行為變得更復雜了,出現了多重角色關係
孩子們之間會出現“追趕者”和“逃跑者”、“躲藏者”和“尋找者”、“給予者”和“接受者”等角色,會逐漸發展出在團體中的“領導者”和“追隨者”等角色。孩子們的語言交流與合作行為也逐漸增多。

“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表達孩子們產生矛盾、衝突,甚至打架,並不是家長一聽就覺得是洪水猛獸,打人的孩子如果能收穫“打人會讓小朋友們不喜歡我,我以後再也不打人了”的想法,被打的孩子如果能知道“小朋友再打我,我可以馬上跑開,或者告訴大人,而且以後不跟他走得太近”這種自我保護的方法,這何嘗不是一種成長。

“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