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岁起源何时

除夕守岁,由来久之。大年夜,一家人围坐一团,通宵达旦,彻夜不寐,叙旧话新,互相祝福。

除夕守岁起源何时

正是由于历来如此,人们可能认为,守岁历史肯定久远,说不定在远古时期就有了。

其实不然,守岁的历史并不像“年”的历史那么久远。人们一度认为,守岁的习俗从唐朝才开始。

唐代李淖的《秦中岁时记》中记载到:"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也就是说,唐人认为守岁习俗,始自唐代。

除夕守岁起源何时

唐诗中确实有许多对守岁习俗的描写。如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亦有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

至于宋朝,守岁之风更加普遍。 《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苏轼更是有《守岁》为题的诗。

《守岁》

【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不过,李淖认为守岁始于唐,那肯定是搞错了,守岁并不是起源于唐代。早在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就有“一 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诗句、而梁朝徐君倩更是有《共内人夜坐守岁》的诗。可见,守岁风俗绝不是始于唐。

《共内人夜坐守岁》

【梁】徐君倩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除夕守岁起源何时

事实上,更早的书籍中还有相关记载,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就有相关的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由此可见,至少在西晋时期,就有了守岁的习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