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句讀重判與翻譯(二十)完


《道德經》句讀重判與翻譯(二十)完

道德經

第八十一章:

現行句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句讀重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翻譯:誠實的語言不華麗,華麗的語言不見得可靠。高明的人不屑於巧辯,口若懸河的人不見得高明。有“道”之人不見得學識廣博,學識廣博之人不見得合乎大道。聖人不為自己,他為別人做的越多,自己得到就越多。大“道”,廣利萬物而無害。聖人之“道”,廣利萬物與世無爭!

《道德經》句讀重判與翻譯(二十)完

秦嶺

筆者按:截止今天《道德經》的翻譯與句讀重判就告一段落。如果從頭到尾看過的話,或多或少的已經對《道德經》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要真正明白《道德經》的意思,還是需要再接再厲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道德經》確實是老子悟“道”的語言,不是那麼簡答就能理解的。老子告訴了人們“道”無形無相,不能用眼睛看到;但是它生養萬物,萬物歸其所有!其實這已經將“道”告訴大家了:見萬物既見“道”!按照悟“道”之機,到此就可以不說了,無奈老子洋洋灑灑的說了五千言,真實苦口婆心啊!

二、近來看到有些語言說《道德經》非老子所做,我不知道這種邏輯源於何處,但是我可以肯定判斷一點,這還是沒有讀懂《道德經》啊!再退一萬步講,既是《道德經》不是老子作,最起碼寫《道德經》的是一位大師!是一位悟道者!他就是另外一位老子!

三、有這樣一句話“自古佛道不分家”,這句話我贊成!如果有學過禪宗的人,當然需要明白什麼是“開悟”(也就是“明心見性”),再返回來讀《道德經》你會覺得聖人就是聖人!釋迦牟尼與老子在兩個不同地域(大概在同一時代),在為後人闡述同一個 “東西”。驚歎之餘又感神奇!

四、在這裡做出一點提醒,各位讀者研究《道德經》的時候,不要按照現代漢語的意思去理解。可以藉助《康熙字典》、《說文解字》這兩個工具,有這兩個工具就可以了。另外,現在網絡很發達,在網絡上可以直接查詢到!

五、《道德經》應該是老子說,尹喜撰錄。細讀《道德經》你會發現這裡面有尹喜問老子如何治國安邦的語言。但是《道德經》裡面沒有問語,這應該是尹喜處於對老子的尊重,沒有將自己的問話加入其中而已(當然這是筆者根據自己研讀一點體會而已),讀者可以自己研讀體會!

六、《道德經》中沒有後來道教講的“五行學說”。只有“陰”與“陽”的分析,但這都是在演示大“道”妙用,不是重點。

七、《道德經》中講了“德”,“德”老子說的非常明白,“德”是“道”的功用。正因為“道”有了“德”,萬物才會產生。以上七點是筆者的總結,望對各位有幫助。

最後,祝各位讀者能夠真正參悟《道德經》。有這樣一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是描述聞“道”後喜悅的心態,非關生死!所以,在這裡祝願各位讀者能夠體悟大“道”,灑脫自在!

《道德經》句讀重判與翻譯(二十)完

老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