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經濟引擎”維護全球產業鏈穩定

【智庫聲音】

作為“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中國穩步實現復工復產,重啟“經濟引擎”,對於緩解疫情對各國的劇烈衝擊、拉動世界經濟走上覆蘇之路意義重大。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所言,中國復工復產“對中國來說是好消息,對世界也是好消息”。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也離不開中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國際產業協作基本格局早已形成。

中國復工復產有助於深入發展開放型經濟。通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中國為世界經濟持續帶來機遇,多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佔全球進出口比重已接近12%。中國大市場的作用日益強大,已連續11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市場,進口額佔世界進口總額10%以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進口貢獻了全球進口增量的六分之一。中國的開放型經濟已全面融入世界經濟,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2019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9%,在各主要經濟體中居於領先位置。隨著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日見成效,海外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迅速恢復。3月,中國美國商會對會員企業所作問卷調查顯示,40%的受訪企業明確表示將維持對華投資計劃不變,甚至還將視情況予以追加,這一數字較上月增長23%。

中國復工復產有助於發揮全產業鏈潛力,為國際抗疫提供支持。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具有明顯的全產業鏈優勢。疫情緊急,中國上下游產業配套能力迅速得到調動,形成強大產能。以口罩行業為例,該行業早在1月底即已復工,3月初日產量已達1.2億隻。世界衛生組織6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以外新冠確診病例達到112萬例。為控制疫情蔓延,多國採取嚴格管制措施,封鎖邊境、停航停運、停工停業,甚至宣佈進入緊急狀態或“戰爭狀態”,醫藥等行業產能急劇下降,但防疫所需醫療物資需求直線飆升。中國製造業的機器正在快速運轉,成為全球防疫物資的重要後援。

中國復工復產有助於維持全球產業鏈運轉。東亞、北美、歐洲是全球三大產業鏈中心,中國、美國、德國和法國等各在其間居於樞紐地位,相互協作,互為支撐。目前,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而歐洲、北美等地疫情擴散仍未得到抑制。全球產業鏈處於緊急時刻。中國復工復產既是發展本國經濟的需要,也是對維持全球產業鏈運轉負責。例如,廠區設在蘇州工業園區的瑞士食品包裝企業康美包公司因疫情遭遇物流運輸、貨物通關等問題,有關部門積極協調,迅速解決。目前,該企業復工率達100%。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利益深度交融。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呼籲,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面對此次對全球生產端和需求端造成同步打擊、破壞力空前的疫情危機,迫切需要各國齊心協力、共克時艱,全面謀劃後疫情時期的世界經濟復甦問題。

首先,加強區域協調與合作。比如在東亞地區,中、日、韓在電子、汽車、機械設備等行業協作關係密切,是各經濟體產業優勢互補的結果,也是三個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上所具備競爭力的基礎。日、韓企業居於上游,三星、LG等行業領軍企業牽一髮動全身,中國則居於中間地位,發揮承上啟下作用,輻射越南、印尼等地。目前,三國在繼續加強疫情防控合作的基礎上,應進一步研討優化中、日、韓相關產業佈局,增強三國產業鏈合作的穩定性與可靠性。

其次,充分發揮現有國際機制作用。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其影響已不僅僅侷限於公共衛生領域,有必要及早利用和發揮亞太經合組織、東盟等區域合作平臺優勢,研討提升相關地區疫情防控能力、穩定區域經濟恢復與增長的可行性方案。二十國集團是當前較為全面地代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意願的全球性治理平臺,疫情危機給各方提供了深化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合作的機遇,可以此為契機,加快推進二十國集團的機制化建設,促使其功能由危機治理向全球經濟治理轉型,為今後全球產業鏈合作模式謀求新方案。

最後,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疫情當前,國際上仍有人繼續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對某些商品加徵不合理關稅,甚至宣揚大國經濟關係“脫鉤論”“產業鏈斷裂論”,將中國製造與全球供應鏈受阻聯繫起來,稱疫情是促使製造業離開中國的機會。病毒是全人類體魄健康的敵人,而貿易保護主義正是全球產業鏈健康運行的敵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各國亟待“減免關稅、取消壁壘、暢通貿易,發出有力信號,提振世界經濟復甦士氣”。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2%,環比回升16.3個百分點。這為全球產業走出疫情陰影,實現反彈回升發出積極信號。隨著中國企業復工復產,並逐步實現滿工滿產,中國有信心與世界各國及地區攜手邁上疫情後經濟復甦之路,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

(作者:王瑞彬,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