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空有英雄之名,而无英雄之实,心性狭窄没有远见卓识

袁绍伐曹失败,气得吐血而死。袁绍之死,毫不可惜。最使人慨叹的是当年追随过他的许多英雄豪杰之士,如田丰、沮授、颜良、文丑等等。颜良、文丑之勇猛,不亚于张辽、许褚,田丰、沮授之良谋何逊于荀攸、程昱?就因为决策者的失误,使英雄豪杰的才华无从展露,一生事业也就成了泡影。这种历史的殷鉴,应永志不忘。袁绍早年的声望来自他的门庭和家世。他的高祖父袁安,汉章帝时词徒,为一代名臣。袁安的儿子袁敞,官至司空,孙予袁京。官至太尉。第四代即袁绍的父亲袁逢.亦为司徒、叔父袁魄,为太傅。汉代的司徒、空、太尉号为三公,行使宰相职务,是最高的官职了,袁绍就出身在这样一个世代大官僚家庭。

袁绍空有英雄之名,而无英雄之实,心性狭窄没有远见卓识

正因为如此,在十八镇诸侯齐集洛阳城下声讨董卓之时,曹操提议:“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这个提议为众诸侯所一致拥护。当然,也不可否定,袁绍在青年时代,也曾显露过正义感和血气。比如他支持何进诛杀圈宦,在董卓协迫群臣废立时,竟敢拔剑与董卓对抗,等等。可是,时隔不久,当形势把他推上高位,成为一方霸主的时候,他反倒变得优柔寡断,消磨了青年时代的血气,显露出像山羊似的多疑、软弱的本性来了。袁绍是曹操最害怕的一个对手。比较起来,曹操的地域和兵力都比袁绍少得多。官渡之战开始时,袁绍出兵70万,曹操只有7万,袁绍的兵力超出曹操10倍。可是最终还是曹操取得了胜利。

袁绍空有英雄之名,而无英雄之实,心性狭窄没有远见卓识

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不单纯取决于兵力的多少,从袁、曹之战来看,起决定作用的是主帅一决策者的禀赋、气质、个性和才能。袁绍个性的弱点似乎为世人熟知。当袁绍忿忿离开朝廷而去的时候,董卓曾问校尉伍琼,袁绍此去会怎么样,伍琼就说:“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还在袁、曹对抗之初,袁强曹弱,曹操开始心里有点胆怯。袁绍最大的性格弱点大概是“好谋无断”,这几乎是当时人所共知的特点,似乎袁绍就成了没有主见的代名词。刘备就曾利用袁绍的这个弱点达到了保护自己的目的。这是在关羽杀了颜良之后,消息传到袁绍那里,当时刘备正投奔在袁绍帐下。沮授告诉袁绍,杀颜良的就是刘备的弟弟关羽。

袁绍空有英雄之名,而无英雄之实,心性狭窄没有远见卓识

袁绍一听大怒,要杀刘备。刘备便辩解。袁绍一听,很有道理,马上责备沮授:“误听没言,险杀好人?”立请刘备上坐,商议为颜良复仇之策。接着文丑去为颜良报仇,又被关羽杀了,郭图报告袁绍,袁绍大怒,又要杀刘备。刘备又申辩,袁绍一听,又觉得有理,立即说:“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名。”斥退了郭图等,又把刘备请到上坐。刘备于是说,一定把关羽招来,以报颜良、文丑之仇;袁绍听了还大喜,说如果关羽能来,那超过颜良、文丑10倍了。看看,袁绍就是这样一个昏之人,顷刻间失去两员大将,不予追究,还让刘备轻轻松松逃过了惩罚。袁绍为什么“好谋无断”,没有主见?原来袁绍之所谓“好谋”,实是多疑。

袁绍空有英雄之名,而无英雄之实,心性狭窄没有远见卓识

为什么多疑?就因为心性狭窄,鼠目寸光,没有远见卓识。袁绍号称“英雄”而没有一点英雄的气质,正如曹操所说:“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他只图一己之眼前私利,没有宏远的目标。他只相信自己,因此任何人的话都不相信;即或相信,也会随时变化。他会因芥豆之事而抛弃远图,就是郭嘉所说的“恤近忽远”。袁绍心性狭窄、多疑,眼睛为狭隘之私利所蒙蔽,其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喜听谗言,是非颠倒,善恶不分,不能识拔人才,即使有人才也不能使用。

袁绍空有英雄之名,而无英雄之实,心性狭窄没有远见卓识

前面说过,袁绍盘踞在燕、赵、齐、鲁,带甲百万,文臣武将极多。自古河北多名士,田丰、沮授、郭图、审配、许攸等等,都是有谋略的智谋之士,颜良、文丑、张部都是万人不敌的名将。可是,由于主帅昏,决策者不明,造成内部不团结,小人得志,忠良遭斥。比如田丰、沮授都是忠心耿耿的谋臣。田丰在曹操袭击徐州时,建议袁绍偷袭许昌,在当时不失为良机。然而袁绍因小儿子生病,未予采纳。后来曹操攻破徐州,正是曹军士气高昂之时,袁绍听信刘备意见,却急於攻曹。田丰苦苦劝谏,袁绍不听,还将田丰关进监狱。结果是遭遇了官渡惨败。

袁绍空有英雄之名,而无英雄之实,心性狭窄没有远见卓识

本来按常情,战争失败了,说明田丰意见正确,应回过头来对田丰尊而重之。监狱的狱吏还跟田丰贺喜。田丰却说:“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袁绍果然把田丰杀了。这就是袁绍的思维逻辑。许攸这个人颇有谋略,但人品不好;袁绍却不能控制其人而用其谋,结果许攸投奔曹操,直接招致了官渡之战的失败。张部、高览都是名将,都因遭受谗言,被逼而投奔曹操。是非如此颠倒,政令如此不明,袁绍焉得不败?袁绍一生,空有英雄之名,而无英雄之实。真正的英雄人物,如果处于他的领导之下,其窝囊之状,也就可想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