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


老人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

深隐而待时。《鬼谷子·抵巇第五》

低调做人是管理者必须修炼的法宝之一。鬼谷子的智慧,就是教人低调做人、隐己成事。无论何时都不能过于张扬,在时机恰当时,好好表现自己的才能;在时机不利于自己时,就该深隐待时。历史上,那些成大事者,除了能力之外,皆因已人情练达,悟透做人之机,在危难时刻把做人的机智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的人。

老人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

生活、工作中有很多人都很有能力,但是,我们发现,那些有能力的人并没有全部都取得了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他们没有在明争暗斗的人事斗争中隐藏自己的实力。

会做人的人,知道做人要含蓄,要低调,不轻易露出锋芒。锋芒太露的人不但容易得罪人,同时还容易伤害别人,容易激起别人的嫉妒心理,从而迟早会将伤害到自己。老子说过:“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所以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使对方被假象所迷惑,以免遭不测。《三国演义》里“青梅煮酒论英雄” 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刘备新败于吕布,无处投奔,这时暂时栖身于曹操处。“操厚遇之,以为豫州牧”。曹操以对刘备其人的了解,不可能对他没有戒心,于是备好青梅煮酒请他来小酌,想借机考察一下他的志向。

老人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

曹操将英雄比作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曹操的试探,刘备固然知晓,刘备的对策就是虚与委蛇,一味装糊涂,给曹操一个胸无大志,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平庸之辈的印象。最终以弱胜强,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魏晋交替之际,司马集团与曹氏集团的明争暗斗越来越激烈,互相倾轧,相互陷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那些不肯苟合于浊世的名士都难逃劫数。嵇康因不堪附和司马氏集团,嫉恶如仇,口出怨言,而被司马氏集团罗织罪名,斩于市曹。另一名士嵇康见世道如此,自知无回天之力,无扫浊乱之势,便整日饮酒大醉,装疯卖傻。以逃过司马氏集团的迫害。纵观古今,锋芒外露者惹祸招灾又何其多!

老人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

曾国藩对“藏锋”有着深刻的认识:“言多招祸,行多有辱;傲者人之殃,慕者退邪兵;为君藏锋,可以及远;为臣藏锋,可以及大;讷于言,慎于行,乃吉凶安危之关,成败存亡之键也!”

有道是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容易烂。不管是对于员工还是管理者来说,锋芒外露都很不利。自恃满腹经纶,在人前口若悬河,不懂得收敛自己,人们难免将你视为狂妄自大之徒,当面对你“洗耳恭听”,转身却对你嗤之以鼻。在工作中要学会“夹起尾巴做人”,时时谦虚,事事谨慎,才能获得人脉与人缘。只有先当孙子,然后才能做老子。

老人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

聪明才智之人不足畏,惟沉潜入道、澄心观理者为可畏。藏而不露,并非不露。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把握好藏与露的分寸,最后才能露出真正的锋芒。空空无迹,浩浩无垠,藏之愈深,发之愈溥。正所谓:灵芝与众草为伍,不闻其香而益香,凤凰偕群鸟并飞,不见其高而益高。善藏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哪怕自己具有很强的实力,只要不露锋芒,而显得软弱可欺,这样才可以麻痹敌人,骄纵敌人,然后再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老人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

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邻近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借机向匈奴勒索。东胡存心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匈奴的将领们都说东胡欺人太甚,国宝决不能轻易送给他们。匈奴单于冒顿却决定:“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匈奴的将领们都不服气,冒顿却若无其事。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竟然向冒顿要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得寸进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嘛!”东胡不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料定匈奴软弱,不堪一击,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里。这正是冒顿单于求之不得的。

不久之后,胡东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这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土。东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赠。匈奴众将认为冒顿一再忍让,这荒原又是沓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了。谁知冒顿此次突然说道:“千里荒原,沓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这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挡。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攻打自己,所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哪里是匈奴的对手。战争的结局是东胡被灭,东胡王被杀于乱军之中。

老人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

韬光养晦,不露锋芒就是一种智慧,不要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显得比别人聪明。而巧妙地隐藏自己的实力,则是成功的前提。三国时期的杨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却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反而成了他的眼中钉。这是为什么?除了政治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懂得隐藏自己的光芒,在曹操面前太锋芒毕露,过于炫耀自己,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一次,曹操带着杨修出门,看到一碑背上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当时曹操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问杨修知不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意思,杨修说:“知道。”曹操说:“你别说,让我猜猜看吧。”又走了三十里,曹操说他知道了,并说好两个人分别把答案写出来,结果两人同时写出“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感叹说:“我的才华不如你,想了三十里才悟出答案。”人们都被杨修的聪明和睿智折服了。

老人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

曹操命令手下为他修建一座花园,落成后要亲自去察看,手下问他是否满意,他“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们都不理解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有杨修聪明过人,领会到了曹操的意图:“‘门’内添一‘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他的属下动手把园门缩小了。曹操再次来看非常高兴,便问是谁知道他的意图,左右回答说是杨修。曹操的疑心病很重,对准确领会自己意图的杨修表示赞赏,可是却内心生忌,所以,杨修并未得到曹操的重用提拔。

还有一件事更让曹操恼杨修。一天,有人款待曹操一杯酪,曹操吃了一点,便在上面写一“合”字让大家看,人们都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杨修便吃了一口,说:“主公让我们每人吃一口,这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虽然曹操当时没怎么样,但他对杨修的戒心日益加重,而且还产生了除掉杨修的想法。

老人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曹操被蜀军围困于斜谷,进退两难,便“有感于怀”。以“鸡肋”为口令。杨修知道了曹操的心思,就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府。将军夏侯敦见状大吃一惊,问杨修为什么要擅自作主行动?他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不料杨修这次真是聪明“绝顶”了,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借口,把杨修杀了。

身边如果有人随时在窥伺着你、说破你的心思,会使人心生不悦,尤其是曹操这样多疑的性格和害怕受威胁的身份,他当然会把杨修除掉。杨修的聪明显然不是智慧,一个人如果有智慧,应该懂得保身的重要。杨修喜欢在领导面前表行,卖弄聪明,但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

杨修这类喜欢在上司面前动脑筋,在别人面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锋芒太露而不知收敛,才高震主而不懂掩饰,才引火烧身“误了卿卿性命”的。真正聪明的人,无论是对于自己的优点还是缺点,都不能发挥到“极至”,人们常说盛极则衰,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适当地掩饰自己的才华才是最佳选择。

老人言:韬光养晦,低调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