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戰爭:晉商衰落之謎(三)

滄海橫流,又是一方天明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軍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難之役結束。

燕軍入城之時,宮中起火,混亂中明惠帝下落不明,作為勝利者的明成祖,綜合各方面的因素,遷都北京,以應付日益增強的遊牧民族的威脅,同時,基於深思熟慮,拉開了鄭和下西洋的大幕。

白銀戰爭:晉商衰落之謎(三)

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至宣德八年(1433年)結束。浩浩蕩蕩的七次航行,讓三寶太監鄭和率領的船隊成為了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然而鄭和下西洋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它違背了商業原則。眾所周知,一個商業行為要想持久,就必須要獲得利益,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無非是短期還是長期一說。如果不能獲得利益,這種行為必定不能長久,沒有人會永遠的為愛發電,商業行為更是如此。

但令當時的商人階級糾結的是,鄭和下西洋不以貿易獲利為目的(遵循平等的交換原則),不計成本,。七次下西洋給明朝財政造成巨大經濟負擔。但更重要的是,巨大的投入並沒有獲得相應的產出,大量的資本在政治力量的壓迫下,投入了這個深不見底的黑洞,明朝自開國年間到永樂年積累的資本飛灰煙滅,以明朝為主導的航海就此銷聲匿跡。從此之後,明朝的商業資本只能固守於大陸,面對著海外日益增強的西方資本瑟瑟發抖。

聲勢浩大,卻又無濟於事,鄭和下西洋成功的梳理了從中國到非洲東海岸的航線,倘若,我們只要沿著非洲海岸,就能發現一片新天地,可惜,歷史沒有假如。

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的本性在於增殖,即創造社會財富。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

而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闢,讓歐洲的資本成功的擺脫了對東方貿易的依賴,歐洲人第一次發現,中西貿易第一次對於西方來說有利可圖。

這種發現對歐洲人來說是致命的誘惑,無數的歐洲人走上了大航海的不歸路,通過航海貿易,自漢朝絲綢之路開闢以來,一直處於被剝削地位的歐洲資本開始了翻身之路,

白銀戰爭:晉商衰落之謎(三)

正如歷史中的種種,歐洲人成功的解決了倆件事,銀礦和對中貿易。

歐洲多金少銀,美州銀礦的發現,終於讓歐洲人得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中國製造,同時,符合商業原則的航海使得歐洲整體變強了。

殖民化的航海行為讓歐洲於明後期控制了中西海洋貿易的運輸,也將觸角伸向了中國。

雖然自1550年代新海路開通至1800年代,中國保持鉅額貿易順差達兩個半世紀之久。

現在一切都就緒了,就差主角登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