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532個行政村的村名由來


內黃532個行政村的村名由來

內黃縣現有532個行政村,其名稱有的歷久未變,有的幾經演變,有的是不同時期的新建村莊,但從中都可以找到其歷史文化和地理的印跡。

  (一)以姓氏命名本縣以姓氏命名的村莊約佔半數左右。

  (二)以地理特徵命名以地理特徵和自然環境命名的村莊約佔30%。因古代黃河、衛河變遷留下的遺址和痕跡,反映在村名上的有大堤口、堤上、高堤、岸上、流河、河道、河村、魏彎、潞洲、埝子頭、潭頭、嘴頭、後河、黃灘、口上、破車口、千口、大流、渡店、渡村等等。全縣帶“固”字的村名很多,是因為人們在建村時一般要選擇較高的地方,如殘堤、沙丘、土崗之上,所以叫“堌”。取“堌堆”之意。後人為了書寫簡便,去“土”旁,而變為今天習慣寫法的“固”字。有的是取“永留固居”本意。就寫作“固”。如:東長固、西長固、馬固、東聶固、西聶固、高固、東留固、西留固、理固、前花固、後花固、車固、牛馬王崔四張固等。

  (三)以自然環境命名

以自然環境命名的村莊有林子、梧桐、桐村、鵝鴨、杏園、梨園、野羊、野莊、草坡(相傳,舊滑縣北有32個草坡村,即今二安鄉的大部分村莊)、西塢、羊塢等。有自然實體和自然環境雙重含義的村名如觀(音)寨、大寨、石橋、五間房、石盤、神標、高廟、馬井、臺頭、井店、善義店等。

  (四)以歷史人物命名馬上鄉吉村,本為翕村,東漢趙信被封翕候即居此地,因翕、期、吉諧音,故訛傳為“期”,又訛傳為“吉”。高堤鄉冉村,原為孫村,因是“冉魏”皇帝冉閔故里,改為冉村。竇公,因隋末河北農民起義軍領袖竇建德曾屯兵於此,為紀念他,故名。馬上鄉善村,原為單村。因李密部將單雄信曾駐兵於此,並築土為城,號為單雄信營,後又演化為善村,北善村隸屬河北魏縣,故此為南善村。城關鎮陳營,清代有個叫陳植的人,原籍茶陵,襲其祖職管理軍屯,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所轄屯地歸併內黃,後以陳植名其營,故有陳營村。

  (五)以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命名城關鎮丁莊原名五里莊。清康熙年間,村民楊炳考中武探花後,改村名為“鼎甲莊”,後為書寫方便改為“丁甲莊”。新中國建立後,又簡稱丁莊。楚旺,原名楚王、楚村、楚祠裡、楚王堡,是因項羽在此地殺宋義奪兵救趙,破釜沉舟,建功立業,後稱西楚霸王,為紀念他而得名。清光緒年間,因靠衛河,漕運、商業興盛,又改“楚旺”。東莊鎮舊縣,原為古內黃縣城,後因大水曾遷故縣,又遷今縣。所以留下舊縣、故縣村名。

  (六)以古蹟和傳說命名田氏鄉高城,據曹氏家譜記載,始祖曹伯昌,原籍山西洪洞曹大街,明永樂年間遷來,因觀地勢較高,又似古城堡遺址(一說即古繁陽城),故名曹高城。耿高城、劉高城亦緣於此,因姓而別。東莊鎮漢晁,相傳漢代晁錯曾被流放於此,故名。大晁、小晁,因從此析出得名。梁莊鎮牡丹街,《滑縣誌》有牡丹集。相傳原是一個花園,內有牡丹成樹,人稱牡丹屯、牡丹鎮,後改為牡丹街。石盤屯鄉石甕,原名清河村,相傳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河決,岳飛母子“抱坐甕中”、“衝濤及岸”,改名石甕。石盤屯鄉麒麟,原名三街村,相傳宋朝初年,該村有牛生麒麟,視為吉祥之物,故改名。

  (七) 以遷民紀念命名竇公鄉遷民屯徐氏墓碑記載,宋代名北徐村,元末毀於兵燹。明初遷民,在此屯田生息,故名。中召鄉滹沱村,因遷來之民原籍有滹沱河,為紀念故鄉得名。馬上鄉東同住、西同住,因幾姓遷來同居一村,故名。又因方位而分東、西。東莊鎮新張鋪,因遷來之民原籍名張村,故名新張村。後在該村設立驛站,也稱鋪亭(傳遞公文的接待站),又改為新張鋪。附近的三新張、嶽村鋪等村莊,或因分居,或因相近而得名。宋村鄉車固,因遷來之民原籍即名車固,故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