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时代变革下的青春盛宴

平静而深情的描摹了一个时代,纵然光阴散去,那时留下的情感与共鸣却是隽永而掷地有声的,这便是《芳华》。它以7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文工团里正值芳华的少男少女成长与接受命运的故事。

《芳华》:时代变革下的青春盛宴


主人公何小萍性格内向敏感,从影片开头进文工团,便展示出她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其中也是对父亲离开多年的铺垫,正是长时间缺爱的环境才塑造了她的性格。而且她的身世与家境,也为她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埋下伏笔。从而也能解释为何萧穗子的父亲得以平反,何小萍却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

《芳华》:时代变革下的青春盛宴


影片到此时展现了她与集体的冲突,更反衬了她与刘峰之间的友情显得真实而珍贵。导演并没有过多的对那些对何小萍冷眼相待的人以“恶人”形象,这便引起人的深思,难道世界上好人就一定有好报,坏人就一定会有坏报吗?答案是否定的。

《芳华》:时代变革下的青春盛宴


刘峰就是典型的“好人”,好到让所有人都认为他不食人间烟火。可归根结底,这好人的标签也是其他人给他贴上的,最终也是那些人给他撕下的。在他们心里,刘峰老好人的形象早已扎根,导演埋下的伏笔几乎令人难以察觉,以至于当刘峰在向林丁丁告白时,才会营造出令人惊讶的效果。


《芳华》:时代变革下的青春盛宴

特殊年代里的芳华时光,很意外拍得如此美丽。在众所周知的冷漠与残酷上,笼着一层若隐若现的轻纱,克制而隐晦地揭示着那个时代的不堪。

于我看来,被大众津津乐道的,六分钟长镜头战争戏是不必要的。影片总体的气质是平静甚至是冷漠的,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而破坏了这种平静,却又不去揭开血淋淋的时代疮疤,实属多余。不若保持着平静与客制,让一千个人,看到一千个芳华。英雄与凡人,理想与现实,美丽与丑陋。


可正是因为“好人”的枷锁束缚了刘峰,影片中他抱住林丁丁这一幕,不仅是对情感的表达,更是对束缚的反抗。可在那个年代,最终是要为一些不符合人设的行为付出代价。导演给刘峰安排的结局是相对较为悲惨的,缺了右手后的刘峰就连维护自己的权益都难,也正是这样的结局,令人心里感到一种无声的惋惜与遗憾。

《芳华》:时代变革下的青春盛宴


尽管所有人的结局都是平淡且合情合理的,没有愤怒的打击报复,没有对生活不公而做出其他的行为,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时间轨道上缓缓前行。事实上导演对原著的结局进行了较大的改编,原著中刘峰对何小萍并没有任何感情,两人并不像影片那般惺惺相惜。


电影的最后一幕,是何小萍意味在流峰的怀里,两个不曾被善待的人感怀消逝的岁月,追忆青春的芳华。

《芳华》:时代变革下的青春盛宴


这是一部触人心弦的作品,虽说不乏含有对观众口味的迎合,但其中蕴含的深意与对人性的诠释,让它得以成为文艺型影片中的佳作,引起观众的共鸣。

不同的人应该会对不同的角色有感触,我对何小曼的印象最为深刻。她有个乱糟糟的,不被尊重的童年,她内里是个自卑而失望的人,一度因为精神分裂而住院。但她的经历让她在晦暗的底下走过一遭,何小曼的善良更内敛,沉淀,孤独。

《芳华》:时代变革下的青春盛宴

文中突出了一个问题,你容许善良的存在吗?其实当他们都在批判被处罚的刘峰,批评那个终于有污点终于显露出欲望的刘峰,也是畏惧面对自己。

刘峰其实是个很不现实似的人,我认为他善良到最后一刻了,他让我觉得虚幻到不能触碰。何小曼的善良现实一些,也许是因为对她的抗争着墨较多。相比起来倒是萧穗子,郝淑雯更像现实人物,而林丁丁则代表了更多的梦想幻灭,美丽倒台。

《芳华》:时代变革下的青春盛宴

严歌苓的书叙述感很强,文字的柔和性让情节会流动起来,词句的运用也独有味道。书里的情绪,很少让你说想放肆大哭,只是会有浅生生的泛痛,若隐若现的悲哀。

《芳华》:时代变革下的青春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