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五聖山興起

中國洪門五聖山,公元一九三二年,三月廿一日,廿一時廿一分成立於上海。傳承於長房,第一部稱一九梯,記號為江彪,旗為黑色。配以青蓮堂鳳凰郡等印,是部之印為菱形。

為辛亥革命元勳向海潛(松坡)先生所創立,內分仁文堂,朱卓文為堂主;義橫堂,梅光培為堂主;禮德堂,明德為堂主,智松堂,向海潛為堂主,信廉堂,張子廉為堂主。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各堂系集合全國各地洪門菁英而組成

仁文堂 堂朱卓文,辛亥革命時,即在美國結識孫中山先生,與梅光培隨侍左右,該堂在香港及兩廣發展,全力擁護孫中山先生,二次革命時,曾奉孫中山之命運動江蘇陸軍第八師中下級軍官率部起事。

義衡堂 為粵省以及南洋之堂口,北伐時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李福林,即為該堂昆仲。

禮德堂 因堂主明德供職於鄭州隴海路鐵路局,以該局員工較好的人緣基礎,延伸至工商、文教各界。 該局副局長、工程師、段長、副段長、站長、副站長均為該堂昆仲。

智松堂 在長江流域上溯四川下至江浙均有發展,吸收國民黨軍政界分子甚多,如李濟琛為堂內會辦。商家也不少,更擁有鹽漁民及廣大之農工群眾佛教領袖,上海靜安寺的持松法師,即為其中之一。

信廉堂 因堂主張子廉設有遠近馳名的三友實業社,三星紡織廠等,故其昆仲多為京滬各地之商賈士紳。

五堂本“合辦五聖山,同敘五倫堂”之宗旨,共推向海潛為總山主。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上海已有三十多個洪門團體,五聖山總山主向海潛,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華北危機迫在眉睫,日寇得寸進尺,中日大戰勢之勢在即,乃秉承中華民族之傳統忠義精神,連絡各洪門團體,欲籌建一個洪門的聯合組織,作為政府抗日後盾,方案一出,立即受到大家熱烈響應,經過共同努力,最終獲得中國國民黨及上海市社會局許可。於民國廿五年十二月,在上海老西門關帝廟,召開了“洪興協會”成立大會,立意:“同心協力,復興洪門”。五聖山、五行山等三十多人,監事、候補監事二十多人,同時推舉向海潛為理事長,在常務理事中,五聖山佔了四個。洪興協會會址初設於上海浦東大樓內,成立後每月開理監事會議一次,交流情況,增進感情,消除隔閡,加強聯絡。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抗日戰爭爆發前,向海潛常派昆仲到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向洪門工人演講洪門的革命故事,號召大家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大力開展團結抗日的宣傳,並召集申新五廠、六廠、七廠,怡和洋行、和平洋行與工廠企業的工人,在中華酒樓聚餐,強調團結抗戰,要求全體洪門昆仲,不僅要有洪門的豪邁、義氣,還要有中國人的擔當。公元一九三七年,上海八一三戰事爆發後,日軍佔領上海,洪興協會才被迫停止活動。(本文數據由司馬明,引自1993年3月上海人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幫會史》,並刊載於五聖山內部刊物中。)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五聖山的發展基礎

五聖山的組織架構

1、合辦五聖山 形成洪門主流

洪門組織,採用各自“開山立堂”的自由發展,民國以前,尚有以“會”為獨立單位者,如“哥老會”,也有以“堂”為獨立單位的組織,如“致公堂”即是。至民國以後,就逐漸統一成以“山堂”為主的發展。所謂“開山立堂”,必須擬定“山、堂、香、水”,這就表示一個山頭只有一個“堂”。而五聖山不僅是結合五個“堂”的大山,且網羅全部洪門菁英,其實力則足以形成一股洪門主流。

2、同敘五聖山 推展復興洪門

五聖山所轄仁、義、禮、智、信五堂,遠在創山之前,就已各自發展到一個省,到數個省的範圍,算得上是名符其實的“遍地開花”。五堂經五倫總堂聯繫、協調、分進合擊,於各地普設分堂,五堂所在地也自然稱之為“總堂”。臺灣地區在解嚴之後,迅速擴增至百餘山頭,各貴山寶堂也廣設分堂,並有部分“分堂”,為了造勢竟以“總堂”自居;而事實是,某些被封為“堂主”者,其地位一如“碼頭官”而已。由此,五聖山有責任將各總堂的歷史背景,事實真相,向社會公開傳播,明示區別,以正視聽,並展示覆興洪門之成果。

3、集天時地利 永續洪門基業

五聖山的發展,是依仗五個洪門組織結合而成的菁英領導,目標一致,凝心聚力,旨在完成復興洪門、報效祖國的目標。理想豐滿,現實骨幹,要想每一項任務取得成功,必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事實上在“合辦五聖山,同敘五倫堂”後,以“人和”為基點,創立了一個好的開端,再以“天地日月香,東西南北水”形成的天時、地利優勢為輔助,成就了五聖山堅固、嚴密的組織架構。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五聖山的特性

1、開山立堂 立堂開山

洪門中有志開山立堂者,迄今仍從自封為山主開始,隨後才進入招兵買馬階段,唯五聖山創始者,則先從聯繫各地洪門菁英著手,再由五位洪門先賢將各自擁有的五個具有相當聲勢與實力的獨立總堂,統一編組成仁、義、禮、智、信的“生命共同體”,再以“合辦五聖山”,並公推“智松堂主”向公為山主。向公為充分發揮五堂的綜合實力,另設“五倫堂”以“五倫堂內敘同胞”,作為紐帶,協調團體自立自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團體榮譽之道。

2、領導菁英 菁英領導

洪門中優秀的年輕骨幹,是在開山立堂時,以吸納有知識、綜合能力較強的、以忠義為懷、講奉獻、愛國、民族大義的人士參與,提升其整體實力;再協調文武公職人員和現任各級民意代表,彰顯其社會基礎。實踐證明,諸位“領導菁英”都能發揮自身的優勢,運用社會資源確保發展持續強勁。打鐵需要自身硬,若要領導菁英分子,其成敗得失取決於自身的境界、格局、寬闊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五聖山從創山開始,就以集結洪門菁英而組成的“菁英領導”,順利發展至今。因為本身擁有強大的菁英領導階層,才能持續吸納更多志存高遠的菁英踴躍參與。

3、人財運用 運用人才

傳統的洪門山堂,部分有以用人唯財,辦事唯財的心態,滿嘴都是“順財順喜、滿財滿喜、找財找喜、分財分喜”的口頭語,造成“玩洪門”,無錢不能辦事的後遺症。諸如昆仲的私人喜慶宴會,為擺場面喜帖發滿堂,席開數十桌;遇有升步位、領字號、開山立堂要“打響片”,就非百桌以上不足以“拉風”。唯五聖山則堅持擇優選拔人才的原則,六十餘年傳承與累積發展的老、中、青梯隊,上、中下管道,配合開發社會資源,做到隨時能調動,隨時準備服務於昆仲、造福於社會。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五聖山的發展路線

1、促成洪門精英大團結

西元一九三二年,“向故山主”看到洪門組織漸漸渙散,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聯繫多位洪門菁英,著手“合辦五聖山”。其行動雖然沒有明示,但事實已表明欲以喚起昆仲,初步策劃復興洪門運動。因洪門歷來實行開放制度組織發展,在無法強制、引領各友山支持洪門革新之時,從拋磚引玉做起,集結實力較強的正統洪門團體,助力洪門菁英大團結,組成強有力的五聖山,使復興洪門的方案最終得以落實。

2、引導洪門民主化發展

洪門先賢放棄反清復明,轉而參與孫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走向合乎時代潮流的“以建民國,以進大同”目標,最終創建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五聖山開創時,與“梁山根本”的管理模式,差距高達千年以上,勢必進行逐步的改革開放。所以,五聖山以“合辦”方式組成,由五堂自行發展,並公推山主,統一運作,由此,洪門組織跨進民主化發展的第一步。

3、樹立洪門法治化精神

五聖山於六十九年前創山時,即已首開洪門昆仲走向“民主、團結、法治”改革路線之先例。民國創建以前,因“大清帝國”不為洪門昆仲所承認之政權,對相關法律問題,洪門中自設“刑堂”,負起“執法”重任,在內八堂中排列於陪堂之後,位居第三。五聖山創立民國時代的“訓政時期”,將“刑堂”移至“禮堂”之後,專職處理違犯“香規禮節”之紀律問題,樹立了五聖山領先開始的“法制精神”。

洪門轉型

洪門轉型後不介入政治、政黨和鬥爭,今後會繼續以跨黨派,走中軸路線為弱勢族群服務、努力創新發展企業,提升會員的生活水平與品質。賺的錢可支助洪門會,並做好洪門文化的各項活動。臺灣的洪門會已經進行了大膽改革,除了轉型,入會儀式也有改革。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只有順應潮流與時俱進的洪門,才能被大眾認可和接受。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目前,我們已經走出臺灣,邁向世界,成為國際社團。會員多是生意人,除了臺灣人,尚有美國、香港、澳門,中國大陸、韓國、日本、新加坡等,美國也有五聖山的分堂。兩岸和平統一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聽劉總會長談|中國洪門五聖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