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呂夷簡:看破官場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引言:

近日熱播劇《清平樂》中,丞相呂夷簡的為官之道讓人印象深刻。相比於劇中范仲淹、晏殊等一眾聞名後世的名臣,呂夷簡的名氣似乎不是太高。但一朝宰相又豈能是簡單人物呢?他可以同時處理好劉太后和仁宗兩宮的關係,在朝堂上游刃有餘。那麼呂夷簡的為官智慧是怎樣煉成的,隨筆者一同瞭解一下吧!

《清平樂》呂夷簡:看破官場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樂 呂夷簡)

一、呂夷簡因直言而入仕

呂夷簡,祖籍萊州(今山東煙臺),他出生於官宦世家。叔叔呂蒙正為太宗、真宗兩朝宰相。呂蒙正為官謹慎穩重,對於呂夷簡有很大的影響。呂夷簡於真宗朝進士及第入仕。

經歷唐末五代的武將專權、藩鎮割據的“臣強君弱”現象。北宋自建國,就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舉動。宋太宗時,皇權達到了一定高度。然而物極必反,隨後宋王朝在北伐遼國時連遭兩次失敗。尤其在澶淵之盟簽訂後,宋真宗為了轉移民眾視線,大肆進行封禪和封天書等祭祀活動,直言敢諫之臣紛紛被趕出朝外,王欽若、丁謂等奸佞之臣把持朝政。而朝中的其他官員則是唯唯諾諾,雖不行壞事,但不敢有絲毫違抗君主之意,如宰相王旦和向敏中等。於是朝政傾頹,朝臣惰性十足尸位素餐,大宋朝廷死氣沉沉。呂夷簡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入仕的。

《清平樂》呂夷簡:看破官場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樂 呂夷簡)

呂夷簡在剛入仕之際,就有很高的政治熱情。早年擔任地方官時,關心民生,遇事敢言。如在擔任兩浙提點刑獄使時,朝廷修建宮觀大興土木,造成了許多服役百姓的死亡,他請求放緩進度,皇上答應了。但其實這是一件很有風險的事,因為真宗對外戰爭失利後沉迷於神學,此舉無疑要冒很大的風險。

入朝為官後,呂夷簡也不畏權貴,在險象環生的政治漩渦在搏擊,他敢於彈劾奸相丁謂的黨徒李溥,請真宗“責躬修政,嚴飭輔相”,追究丁謂的過錯。同時,在寇準遭難時,也敢於為其鳴冤喊屈。當時呂夷簡所行之事,可見其並非庸碌之官,也不是官場的投機者,不像當時一些官員刻意上諫沽名釣譽。

二、呂夷簡為官的轉變

真宗駕崩後,年僅13歲的仁宗即位,章獻劉太后垂簾聽政。與此同時,呂夷簡也一步步走向權力中樞。

呂夷簡面臨的第一次挑戰是宰相丁謂和參知政事王曾的鬥爭。丁謂是北宋有名的奸相,素來以諂媚弄權而聞名,朝中好多大臣都看不慣他。仁宗登基不久後,素來與丁謂不合的參知政事王曾就向其發起攻擊,借為真宗修陵的失誤,向太后密奏丁謂和其黨羽雷允恭的不法之事。而呂夷簡此時以權知開封府的身份,收集雷氏的罪證。丁謂實則是劉太后一黨,劉太后垂簾他有莫大的功勞。但鐵證如山,太后也保不了他們。

《清平樂》呂夷簡:看破官場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樂》呂夷簡劇照

之後,呂夷簡還是在努力做一些實事,真宗時期,大搞祭祀天書的迷信活動,勞民傷財。呂夷簡便和王曾一同上奏,建議將這些天書全部陪葬真宗,終止了這項害民匪淺的活動。在劉後想要為真宗以巨資裝飾陵寢時,他上奏道:“此未足以報先帝。今天下之政在兩宮,惟太后遠奸邪,獎忠直,輔成聖德,所以報先帝者,宜莫若此也。

”打消了劉後這個鉅額花費的想法。

《清平樂》呂夷簡:看破官場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樂 王曾)

丁謂一黨敗亡之後,王曾入相,而呂夷簡也官至參知政事。但隨著呂夷簡官位的升高,他身上的銳氣也漸漸消失。究其原因,雖然丁謂敗亡,但大宋最高權利持有者還是劉太后,而劉太后喜歡順從的親信臣子,大宋朝局換湯不換藥。皇權專制時代,人主的意志可以決斷一切,純粹的正義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宋朝縱使士大夫群體勢力強大,可以抑制劉太后的僭越舉動,但是人事任免權依然操持在劉太后手中。丁謂雖然敗亡,但另一著名奸臣王欽若依然能在劉太后的授意下重回相位。同時,朝中重臣樞密使曹利用,副使夏竦等實際也都是一批投機取巧者,雖無任何政績,但依然能在太后的支持下身居高位。處於這樣的朝堂中,呂夷簡行事也逐漸變得謹慎,變得圓滑起來。

《清平樂》呂夷簡:看破官場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樂 夏竦)

天聖六年,副相張知白去世,首相王曾推薦呂夷簡為相,但樞密使曹利用推薦張士遜。張士遜是太后黨,於是太后託辭官位樞密副使的張士遜官位比呂夷簡高,要任用張士遜。王曾駁斥道:“輔相當擇才,不當問位”。但呂夷簡深知內幕,從長遠考慮,主動退讓。之後,因為曹利用持寵做了太出格的事,太后都無法保他,但張士遜卻為其求情,因此也被株連,呂夷簡順利成為副相。

三、呂夷簡平衡兩宮的智慧

呂夷簡在目睹正直派的寇準和弄權派的丁謂都不能長久之後,充分吸取教訓,謹慎的處理與宮廷的關係,施展權術而“深結人主”

呂夷簡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同時處理好與劉太后和仁宗之間的關係。仁宗成年後,但劉太后仍沒有任何還政於真宗的意思。身為宰相的他,可謂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劉太后專權,朝中很多人投其所好。在太后的示意下,御史中丞陳琳獻《武后臨朝圖》,大有勸劉太后效仿武則天臨朝稱制的意圖,此事實在冒天下之大不韙,所以呂夷簡沒有附和。

但之後一件事讓他發生轉變,首相王曾因為勸諫劉太后停止在象徵天子的天安殿前受尊號冊,被貶出朝。之後,呂夷簡採取的措施是儘可能討好太后,他不顧范仲淹的反對,率群臣和仁宗去天安殿朝拜太后,並將范仲淹請求還朝於仁宗的奏摺壓下。對於太后不斷冊封其家人的僭越行為和其家人的非法行為,他也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太后晚年

“欲被服天子袞冕”,很多人勸諫,但呂夷簡卻毫不表態,太后得以如願。就這樣,終太后朝,呂夷簡都能身居高位。

《清平樂》呂夷簡:看破官場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樂 劉太后)

在順從太后的同時,呂夷簡也不忘向尚未親政的仁宗表示忠心。明道元年,宮中發生大火後,群臣都入宮朝見,但宮門緊閉。在權臣的要求下,群臣等拱宸門,群臣都拜於樓下,但呂夷簡擔心宮內趁機政變,不拜。他回答“

宮廷有變,群臣願一望清光”,於是仁宗舉簾去見群臣,呂夷簡才下拜。呂夷簡通過他的權術,取得了兩宮之間的好感,於仁宗朝前期的政局穩定有重要作用。

呂夷簡最為知名的事,是勸劉太后厚葬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李宸妃死後,宮內打算草草處理,但呂夷簡在早朝時說道:“聞有宮嬪亡者”。太后生氣的說他丞相管的太寬了,於是帶著皇帝走了。之後,單獨見呂夷簡。呂夷簡說:“太后他日不欲全劉氏乎?”太后考慮了一番。最終厚葬了李宸妃,避免了之後的一場清算的腥風血雨。

劉太后去世後,仁宗曾問呂夷簡昔日作為宰相為何不勸太后還政於自己,他解釋道:“渙由疏外故敢言,大臣或及此,則太后必疑風旨自陛下,使子母不相安矣”。意思是說,如果我當時勸了,太后肯定會覺得這是皇帝你讓我來說的,對你們娘倆關係不好。仁宗聽了,覺得他十分忠誠。仁宗有一次生病後,召見呂夷簡,呂夷簡不顧宦官的催促,慢吞吞的去見皇帝。仁宗問他為何如此之慢,他說皇帝急詔近臣,如果有自己表現過於慌張,怕是別人懷疑大事發生,驚擾人心。

《清平樂》呂夷簡:看破官場沉浮,不出名的重臣如何屹立朝堂?

(清平樂 宋仁宗)

仁宗親政之後,清除朝中劉太后的勢力。一大批官員被逐出廟堂,同時重用呂夷簡,讓其試行其政策。回宮後,郭皇后向仁宗說:“夷簡獨不附太后邪?但多機巧、善應變耳”。於是呂夷簡被罷相。所幸繼任者張士遜無能,不久他又復相。一次,呂夷簡從宦官口中到知真相,便尋機會報復郭皇后。郭皇后誤傷仁宗後,仁宗以抓痕示以臣下。呂夷簡心領神會,上疏廢后。並用劉秀廢后故事,打消仁宗疑慮,並構陷郭後“無子當廢”。對於反對廢后的范仲淹貶出京師,為其抱不平的歐陽修、餘靖等人也以朋黨之名貶黜,此舉開啟了北宋中葉著名的朋黨之爭。

文史君說:

《宋史》稱呂夷簡:“其於天下事,屈伸舒捲 ,動有操術。後配食仁宗廟 ,為世名相”。他不能說是丁謂之流的奸臣,但也不是范仲淹那樣的直臣,如果說要給他貼個標籤,應該是不拘小節的“能臣”。呂夷簡剛入仕之際,直言敢諫,致力於興利除弊,但其主政之後,運用政治權術取寵固為,排斥異己,打壓自己的反對者,做到了獨斷朝綱。他以手段之詭詐多變、複雜多端而聞名。但他的這種轉變,是北宋以來朝政逐漸頹靡狀態下的特有產物,而他的一系列舉動又加劇了這一傾向,很多正直之臣被貶出朝堂。大儒王夫之評價他“夷簡固以訕之不怒、逐之不恥、為上下交順之術 ,而其心之不可問者多矣。”這可能也算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吧。

參考文獻: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