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史话

从2005年6月6日到2007年10月16日,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上证指数从998.23的日内低点,一路上探至6124.04,创下了A股至今难以逾越的高峰。在这章里,作者王艳伟带我们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毫无疑问, 6124是一个巨大的泡泡。8年后,当人们开始遗忘它的时候,A股又悄然用杠杆吹起了另一个大小相若的泡泡。文中描述的全民疯抢基金的现象,在2015年又上演了一次。每次的繁华过后,受伤的总是投资者。

一直以来都有“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说法,这是有数据佐证的。买卖时点不当、频繁交易——是导致基民投资体验不佳的重要原因。

市场机构有没有责任?当然有。但作为投资者,我们首先要学会为自己的投资负责——光会选基金还不够,还需要把握好买卖时点,在交易层面培养好的习惯。

第一,不在高位站岗。当你听到周围所有人(包括你认为绝不可能投资股票的人)都在谈论股票,并且新基金发行异常火爆的时候,尽量避免申购。这是被市场无数次证明,但又无数次被人们忽视的一条真理。

第二,控制心理偏差。我们买入短期净值大幅上涨的基金,以为短期优异收益可以复制,这是锚定(Anchoring)偏差;我们频繁调换基金,以为自己眼光独到,可以逮到那只短时间翻倍的明星基金,这是过分自信(Overconfidence)偏差;我们踏着市场的节奏申赎,随情绪起舞,却往往落得个追涨杀跌的下场,这叫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偏差。与人性弱点的对抗,是严肃投资者一辈子的事业。

第三,坚持长期投资。这是老生常谈了。这里推荐实现长期投资的最好方法——定投。关于定投的本质和好处,我们结合以后文章的内容再说。

第四篇: 第一次大牛市

股权分置,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特定历史产物。2005年以前,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这一矛盾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高悬于中国股市头顶。

2005年5月,在经历了几轮方案意见征求后,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平等的协商表决机制得到了投资者的真正认可,也推动A股市场由此掀起波澜壮阔的大行情。

在这场股改大潮推动下,公募基金迅速发展壮大。对资本市场而言,公募基金是最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而言,公募基金是不可忽视的流通股东;对老百姓而言,公募基金是发财致富的“捷径”。

是的,对于多年来投资无门的中国储蓄来说,这次牛市让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曙光。在银行门口彻夜排队抢购基金,是当时的常见景象;一批年轻的基金经理在牛市中成长,成为人人艳羡的“天之骄子”;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在A股流通市值中的占比一跃而起,由2004年底的13.59%直线上升到2007底的26.50%。

一、股改中的基金

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2004年底,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6584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184亿股,占比超过63%。股权分置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改的程度。

2005年4月29日,在“五一”小长假前夕,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股改正式开始。上市公司不股改就不能再融资,大股东必须让渡利益,股改方案须征得三分之二以上流通股股东同意,这些要求促使上市公司放低姿态,与流通股股东协商股改对价。

5月9日,“五一”小长假结束股市开门,三一重工、清华同方、紫江企业、金牛能源因股改宣布停牌。但市场并未对股改给出积极回应,上证指数在此后近一个月里持续下跌,6月6日跌破1000点,创出熊市新低。

股改迎来最具挑战性的阶段,时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公开表态支持股改,“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搞好”。紧要关头,基金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事实上,个人投资者数量庞大、地域分散,上市公司显然难以与其一一沟通。而彼时,公募基金已经是最大的流通股股东,截至2004年底,公募基金持股市值总计1597亿元,在A股流通市值中的占比约为14%。因此,对于股改试点方案,基金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基金的态度直接决定股改成功与否。

自然而然,基金作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代表,成为上市公司股改中最重要的谈判对象。

公募基金史话 | 第一次大牛市


第28次基金联席会议在北京举行

6月5日,在第29次基金业联席会议上,尚福林表示,基金管理公司一定要从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局和基金行业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改革对基金行业长远稳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共同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实现证券市场和基金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时任证监会副主席桂敏杰则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基金公司要积极参加投票,起好示范作用;二是基金公司要从有利于市场发展、有利于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恢复股市信心的角度进行投票;三是建议基金公司将投票权上收到决策委员会,而不要由单个的基金经理来完成;四是试点公司复牌之后,基金公司不要砸盘。

由于基金的积极参与,三一重工、长江电力、宝钢股份等上市公司相继调整方案,提高对价支付标准,使其更加符合流通股股东意愿。

但在这过程中也传出个别基金经理的索贿丑闻,并引发了关于基金投票权的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基金份额持有人与基金管理人之间是信托关系,基金管理人无权对股改这一涉及持有人特别重大利益的事项进行独自决策,而应将决策权交由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争议的另一方,则认为基金管理人作为受托人,有权代行基金的各项股东权,但投票权应归属基金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而不是基金经理个人。

8月30日,第30次基金联席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上,证监会提出,要“规范、慎重”地配合股改,基金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股改方案的投票,应该有科学的决策流程,由公司层面如投资决策委员会决定,而不能仅由基金经理决定。

此后,股改逐渐全面铺开,拥有大量表决权的基金公司找到了当“甲方”的感觉。上市公司为了股改方案顺利通过,以各种方式给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做工作,最忙的时候,基金公司一天里要接待几批股改公司高管及股东代表的拜访。

在对上市公司股改方案的表决中,基金大多数时候是温和的,投票时以赞成票居多,但有时也展现出强势的一面。

2005年10月,在西山煤电的股改相关股东会议上,其最大流通股东易方达基金公司旗下的8只股票型基金及其管理的社保基金一零九组合、六零一组合集体投下了反对票。最终,该公司股改方案仅以超过规定比例1.27%的微弱优势勉强过关。

12月,银华基金、博时基金和华夏基金对三爱富“10送2.5股”的股改方案集体投下反对票,最终该方案因流通股东的赞成率只有44.7%而被否决。这也使三爱富成为首家因遭到基金公司反对而被否决的上市公司。

还有媒体报道了当时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带队拜访大成基金时遭炮轰的场面。基金经理当面呛声何享健:“如果美的过去投资者关系做到位的话,现在股改的对价谈判根本不会这么困难,美的的关联交易不断、资本市场形象不好,希望能吸取教训。”在股改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而市场对股改的反应也由开始的质疑、担忧,逐渐变得坚定、乐观。对于股改前后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关系,市场人士形象地形容为从原来的“同床异梦”变成了“同舟共济”。截至2006年年底,沪深两市共1301家上市公司已经完成或者进入股改程序,占应股改公司的97%。

随着股改进程加快,A股迅速回暖。2006年,上证综指从年初的1163点涨至年底的2675点,全年涨幅超过130%。在2006年年底召开的中国金融论坛上,尚福林把股市向好的原因归结为股权分置改革等系列基础性工作,认为股改已经基本完成,取得了显著效果,并称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

至此,基金完成了其在特殊时期的历史使命。在与上市公司大股东沟通博弈的过程中,基金赢得了上市公司的尊重,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伴随A股的上涨,基金业绩大幅提升,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追捧。一切自然而然。

而A股这头沉睡已久的牛,则在2007年里继续狂奔,上证综指最高探至6124点,成为至今仍无法企及的高点。

公募基金史话 | 第一次大牛市


表:公募基金持仓市值占比变化

二、牛市里的疯狂

股市里本就没有级别,没有阶层,资本面前人人平等,股改后A股市场实现了同股同权,重新焕发生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股改,沪深两市总市值从2005年的3.2万亿元左右一路走高,到2007年底已达32.7万亿元,增长约10倍,A股市场也一跃成为新兴市场最大、全球第四大资本市场。

上涨的理由有很多,包括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五年熊市的报复性反弹、全流通时代到来、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逐渐完善,等等。总之,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牛市点燃了大量散户投资者的入市热情。

A股飙涨,基金创造财富神话,吸引更多投资者认购,基金建仓再助推A股,2006年和2007年里,A股市场就进入了这样一个良性循环。

在这背后,是数以亿计的新股民和新基民。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投资者新开A股账户308.35万户,较上年增加222.57万户;新开基金账户225.96万户,较上年增加188.93万户。2007年,投资者新开股票账户更是大幅增加,全年新开股票账户约3829.37万户,期末股票账户数达到1.13亿户;全年新开基金账户2227.97万户,期末基金账户总数比上年增长了近6倍。

公募基金史话 | 第一次大牛市


图:沪深两市新增A股账户数

认购基金的资金像洪水般涌来。Wind统计显示,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发行规模,在2005年四季度仅12.76亿份,到2006年四季度已涨到75.33亿份,在2007年二季度又跃至94.94亿份。

巴菲特说,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但当时抢购基金的人们,却都抱着一夜致富的心态。彼时网上银行还未普及,投资者依然习惯于到银行柜台开户申购,尤其是工行、建行等基金托管大行,基金业务激增,各个银行网点每天都有投资者排着长队办理基金开户事宜。同时,早期的新基金首发实行“先到先得”,因此在新基金发行时银行里更是人满为患,还有很多人赶在银行开门营业前便提前排起长队,成为牛市一景。

在2007年初的“晨星(中国)2006年度基金经理奖”颁奖大会上,央视财经评论员老姜还在台上调侃两位基金公司高管:“听说现在买基金,要找你们批条子了,是吧?”

在老姜发出这句调侃前,A股的上涨正不断刷新着人们的预期和认知,更刺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2006年5月,沪指向上突破1500点;11月20日,便踏上2000点,回升到五年前的水平;到2006年年底,又跃至2675.47点,刷新历史纪录。基金发行神话也不断上演,发行节奏越来越快,首发规模越来越大,认购期越来越短,一批百亿规模的偏股基金纷纷亮相。

2006年5月,广发策略优选在短短8个交易日里募得184亿元资金,成为有史以来首发规模最大的偏股基金。2006年11月后,百亿基金接连登场,南方绩优成长、华夏优势增长、工银瑞信稳健成长等,发售规模分别达到124亿份、141亿份和122亿份。而它们创下的中国基金“发行时间最短”纪录,很快就被12月7日发行的嘉实策略增长基金打破:一天卖出419亿份。嘉实基金公司也由此一举成为国内首家资产管理规模超千亿元的基金公司。

嘉实策略增长基金的发行成为牛市集体疯狂的标志性事件。嘉实基金也始料未及,连夜紧急开会增加基金经理,组成四人基金管理小组,也是首开行业先河。

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仅新基金的发行量就超过4046亿元,接近前5年的总和。基金也创下前所未有的财富神话,偏股基金当年平均收益超过122%,超过八成基金的收益率超过100%,最高的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基金全年收益达182%,成为2006年全球最牛的基金。

公募基金史话 | 第一次大牛市


表:2001-2007年新成立基金情况

由于牛市来得太快,基金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尚在起步阶段,许多投资者对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完全没有了解,就盲目加入抢购基金的队伍,不买高净值的基金、不买不分红的基金,成为当时投资者的普遍心理。

当时监管层对基金实行严格的审批制,每家基金公司每年只能发行两只基金。在新基金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基金公司也想办法对旗下的老基金进行持续营销,尽量做大规模,基金复制和基金拆分等各种营销手段在此时登台,成为当时基金市场上的一大特色。

基金复制是指基金公司选择一只业绩好、市场认可度高的基金作为母基金,再发行一只与其投资方向、投资目标、投资策略、风险偏好、运作方式和基金经理完全相同的复制基金。

这个营销噱头很受市场认可。2006年7月,第一只复制基金南方稳健成长贰号在三周的发行期里募得超52亿元资金,此后易方达、景顺长城、华夏、博时、海富通等基金公司也先后发行复制基金。

富国基金则选择了份额拆分的营销手段,2006年7月17日,富国天益基金单位净值由1.6065元降为1.00元,同时将原先的1份拆分为1.6065份。这样,基金资产净值并未改变,但却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前来申购。广发、天弘、交银施罗德、鹏华等多家基金公司亦随后跟进。

但这波疯狂的抢购潮也开始让监管层和基金公司感到不安,首发基金于是有了新的规则——限额发行、比例配售。

于是,一大批基金设定了100亿元的募集目标,包括建信优化配置、汇添富成长焦点、中海能源策略等,并且均在一天内便达到目标。2007年3月,易方达价值成长发行,募集目标为110亿元,但仅仅一天时间,其收到的认购申请金额就超过194亿元,最终以56%的比例确认配售。12天后,同样以100亿元为上限的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在一天里获得超900亿元资金的认购申请,确认比例低至11%。

几乎所有的股票都在涨,小道消息满天飞,大街上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股票,央行数次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都没能阻挡股市疯狂上涨的脚步,2007年5月29日,A股摸高至4335点。沉浸在牛市里的投资者没有想到,当晚,财政部宣布,将股票交易印花税率由1‰提高到3‰,这个消息让早就应该停下来休息的牛市大幅暴跌。5月30日开盘,上证指数直接跳空低开,跌幅达5.87%,数百只股票以跌停价开盘,直至收盘,两市共有853只股票跌停,上证指数暴跌281.81点,跌幅6.5%,深成指跌829.45点,跌幅6.16%。

这场暴跌让初涉投资的大量新股民和新基民品尝到了风险的滋味。但这只是牛市里的一个小插曲,下跌的个股以没有业绩支撑的小股票为主,基金重仓的蓝筹股大部分坚挺,对基金业绩影响不大;在震荡不到两个月后,A股重新开始向上狂奔,基金重仓股大都涨幅居前。这让“5·30”成为一块试金石,基金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被更多人所接受,更让许多股民纷纷把钱从股市转入基金。

“5·30”后,广发大盘成长、华宝兴业行业精选、景顺长城精选蓝筹等陆续发行,且认购申请金额均超过募集目标,比例配售成为新发基金的常态。

基金公司也对股市信心满满。2007年7月,华夏基金召开年中投资策略会,时任总经理范勇宏为了“图个吉利”,将会址选在了海拔最高的城市拉萨,当火车穿过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时,大家开玩笑说下半年上证综指也能突破5072点。但A股显然比他们想象的更加牛气,8月24日,5072点位被轻松跃过,10月16日,沪指最高探6124点,此时,遍寻A股已不见空头。

公募基金史话 | 第一次大牛市


嘉实QDII产品在各大银行发行现场

《逾700亿 嘉实QDII基金昨遭抢购》一文

一片看涨声中,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问世了。2007年6月,证监会发布《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正式放开券商和基金的QDII资格审批。

四只QDII基金在喧嚣中扬帆起航,试水海外股市。2007年9月12日,南方全球精选发售,认购规模491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了预定的15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此后,南方基金向外管局申请并获批追加额度至40亿美元,最终募集额度为300亿元人民币。

两周后,第二只股票QDII基金华夏全球精选首发,认购资金超630亿元人民币,亦超过其40亿美元的QDII额度,最终依据“末日比例”原则确认了300亿元人民币份额。

随后,嘉实海外中国、上投摩根亚太优势陆续刷新认购资金,分别高达738亿元和1162.61亿元人民币,狂热达到顶峰,上投穈根亚太优势的确认比例更低至25%。

可当时很多投资者连QDII基金是什么都不知道,在他们眼里,“新基金都能赚钱”。此后不久,全球金融危机来袭,四只QDII基金净值迅速下跌,直到10年后才再次回到1元面值上方。

公募基金史话 | 第一次大牛市


图:南方全球精选成立以来净值走势

公募基金史话 | 第一次大牛市


图:华夏全球精选成立以来净值走势

公募基金史话 | 第一次大牛市


图:嘉实海外中国成立以来净值走势

公募基金史话 | 第一次大牛市


图: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成立以来净值走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截至2018年10月30日

全球金融海啸,A股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2007年11月5日,头顶“亚洲最赚钱公司”光环的中国石油上市首日,以48.6元的超高价开盘,当日收盘涨幅163.23%,成交金额近700亿元,超过深成指的成交总额。这成为A股从牛转熊的重要转折性事件,从挂牌之日起,中国石油股价就一蹶不振,步入了漫漫熊途,套牢投资者无数。

公募基金的幸福时光戛然而止,行业格局也在牛熊转换间发生了变化。2007年底,华夏基金、博时基金、嘉实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全部站上2000亿元,与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一起成为“公募五虎”,并雄踞榜单多年,广发基金和景顺长城基金也借这次牛市进入十强,并树立了在权益投资领域的品牌。

公募基金史话 | 第一次大牛市


表:2007年底基金公司规模排名

三、明星基金经理

牛市创造了财富神话,也捧红了创造神话的人——基金经理。最红的当属王亚伟。

王亚伟在1998年华夏基金筹备时就加入公司,并先后管理基金兴华、华夏成长。不过,在2005年之前,或许是因为股市较差,又或许是因为市场对基金关注度不高,王亚伟并未创造出让人过目不忘的骄人成绩。

2005年,王亚伟参加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培训,三个月里和另外三十名同学一起在学校学习,并参访了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美国之旅,让我能够跳出中国相对封闭的市场,从历史角度和国际视野来观察当时国内市场所处的阶段,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思索国内市场的发展方向。”王亚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无论如何,2005年成为王亚伟投资事业的重大转折点。回国之后,2005年12月,王亚伟接手管理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当年业绩尚在后20%;2006年,上证综指涨130%,华夏大盘净值增长率则达154.49%,在118只基金中排名第12;2007年,华夏大盘的净值增长率更高达226%,远远超过上证综指97%的涨幅,且在同类基金中高居榜首。华夏大盘精选也把当年的各种基金大奖拿了个遍,王亚伟则一战成名,成为“中国最赚钱的基金经理”。

公募基金史话 | 第一次大牛市


2004年8月11日,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募集设立。

图为王亚伟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当然,王亚伟在随后2008年的暴跌和2009年的反弹里都在继续书写神话。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A股大跌65%,华夏大盘净值却只下跌34%;2009年,在4万亿财政政策刺激下,A股绝地反弹,上涨近80%,华夏大盘净值也大涨116%,并再次夺冠,王亚伟“公募一哥”的地位从此无人能撼。

另一位在牛市中名声大噪的基金经理是李学文。李学文管理的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基金,在2006年里以182.27%的收益率夺冠。李学文也是国内第一批基金从业人员,他的职业第一站是博时基金,从研究员做起,此后相继在中融基金、银华基金工作,在2005年加入景顺长城后,李学文已是投资总监。

不过,夺冠后的李学文未能在2007年延续辉煌,当年9月14日,景顺长城基金便公告李学文离职,此后,李学文逐步淡出公众视野。

另一位资历深厚的投资大佬江作良,早在1993年就进入资本市场,曾任广发证券投资自营总经理,2001年加入易方达基金,易方达最早成立的基金,如基金科汇、易方达平衡增长,都由他管理,他也一度被称为“基金教父”。

江作良是国内最早倡导和实践价值投资理念的职业投资人,并在从业期间挖掘过苏宁电器、贵州茅台等优质个股,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价值投资经典案例。在多年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江作良认为,易方达之所以崛起,根本还是理念的问题。“易方达相信价值驱动。此前国内很少投资者关注价值投资,也不认为价值投资的方法可以赚钱,市场上相信的是消息、重仓和操纵。”

肖坚,同样在2001年易方达基金筹建时就已加入公司,在那之前,他奔波于香港、广州两地,既从事过信托业务,也从事过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并在香港股市上亲身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因此,他对投资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刻。

2003年12月,正值A股熊市,肖坚开始管理易方达策略成长,连续两年获得正收益,随即在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里大放异彩,分别获得151%和133%的高额收益,直到2008年初卸任。他在易方达基金工作时间长达15年,是公司招牌,也是易方达“在长跑中胜出”的践行者。

与肖坚同样在广州的易阳方,则更是“长情”。2002年11月,易阳方作为广发基金最早的筹建人员之一,参与了广发基金的创办与组建工作;2003年年底,广发基金推出了旗下第一只产品——广发聚富,寓意为投资者聚集财富,为了做好开门红,广发基金选择易阳方作为这只基金的掌舵人。

2005年12月,易阳方开始管理广发聚丰,彼时广发基金已经扛起了价值投资的大旗,投资脉络日渐清晰,广发聚丰成为易阳方实践投资理念的平台,这一管就是12年,一直到2018年初,他才卸任基金经理。

易阳方是真正把投资作为兴趣爱好的人,2011年8月,他被任命为广发基金副总经理,但依然坚持在投资一线,每一笔投资都亲力亲为。2018年,中证报还授予他“15周年金牛杰出基金经理”荣誉。

虽然公募基金行业有一批老将顶梁,但两年的牛市让基金规模迅速膨胀,基金经理青黄不接,一批从业仅三四年的年轻的研究员被匆忙提到基金经理岗位,管理巨额资金,在牛市中迅速成长。

查理·芒格曾说他“不见40岁以下的年轻人”,意思是,他不相信一个不到40岁的人能成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而当时全市场上年龄在38岁以上的基金经理占比仅四成,最年轻的还不到30岁。

天相投顾2007年年底公布数据显示,以成立一年以上的基金作为样本,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限是1.3年;中国的基金经理们学历高、就业时间晚,大约1/3的人管理基金的经验不到一年,一半以上的是2年以下,接近3/4的人管理基金经验不到3年。

在买什么都涨的大牛市里,新手基金经理的管理业绩也不差,但在2008年股市漫涨的潮水退去后,这些没有经历过熊市考验的基金经理们,都被晾在了沙滩上,他们对突如其来的大跌完全没有防守之力,被熊市折磨得体无完肤。毕竟,投资中的艺术是需要时间磨炼和体会的。

无论如何,基金经理们在牛市里收获了大量名气,拥有了大批追随自己的投资者。2007年,有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开始奔向充满更多诱惑和挑战的私募基金,掀起一波“离职潮”,如肖华、江晖、王贵文、吕俊、何震。他们离开公募,陆续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公司:尚诚、星石、隆圣、从容、汇利。一时间,基金公司密集发布基金经理的离职、跳槽、内部调动公告,投资者对于自己持有的基金的业绩充满了担忧。

时任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还在一次专访中特别为此安抚投资者,表示“一个基金的投资决策不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的,而是由一个团队集体完成的”,“基金经理只是基金投资管理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对基金经理的决策过程还有严格的投资纪律约束”,“基金经理的操作能力只是影响基金业绩的众多因素之一”,等等。

一入私募深似海。这批奔私的基金经理,很快遭遇股市转熊,部分人因业绩太差而难以支撑下去,不得不将产品清盘;另外一部分人则挺过熊市,在私募基金界站稳了脚根。

工商银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肖婉如,多年来一直在公募基金托管一线,亲眼见证了众多明星基金经理的成长,她对那些由公转私的基金经理有特殊的感情,并曾公开表示,“公募基金不但开启了中国新的投资模式、投资理念,开启了价值投资先河,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遵纪守法、合规、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管理团队和托管层面从业人员团队”,“经过公募基金洗礼的基金经理,转入私募以后,我们对他们要放心很多”。

而一直留在公募基金行业的基金经理们,如今许多都已成为公司高管。曾掌管419亿元规模的嘉实策略增长的邵健,后升任嘉实基金副总经理(现已离任);管理南方绩优成长的苏彦祝,现任创金合信基金公司总经理;管理易方达价值精选基金的吴欣荣,现任易方达基金副总裁……

“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巴菲特这句耳熟能详的投资名言,在那2006到2008年的极速牛熊转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明星基金经理们在牛市中被众多投资者所熟知,但在A股多年沉浮中依然如鱼得水、能被载入公募基金业史册的却不过数人而已。投资的未知之美也正在于此。

作者:王艳伟,前财经媒体人,曾先后在《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基金报》、《证券时报》任财经记者、编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