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是亲,骂是爱”,别再被误导了,其实“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打是亲,骂是爱”,别再被误导了,其实“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打是亲,骂是爱”,原意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虽然严厉苛刻,却是因为深爱孩子。出处是七八十年代的著名儿童电视连续剧《好爸爸·坏爸爸》的歌词:我有一个好爸爸……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挨打,打是亲来骂是爱,还是那个好爸爸!

“打是亲,骂是爱”,别再被误导了,其实“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传统家庭教育里都合理化了“暴力”,认为打是亲,骂是爱。然而暴力终究是暴力,它永远也成为不了爱,也无法给孩子爱。

在的我老家农村,有一户人家,母亲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特别强烈,这可以理解.但为了让孩子听话又成才,她动不动就对儿子大打出手。

当然,在农村这种软暴力根本不被认为是一种坏事,反而是一种美德,美其名曰“管得严”,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不觉得这是坏事。

“打是亲,骂是爱”,别再被误导了,其实“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这个小男孩和我年龄差不多大,他学习成绩不错,也很少犯错。一旦犯错,他的母亲摸起来啥来就打,腕粗的木棍,一下接一下地打在孩子身上……

在我们这群孩子中,他最老实,一天到晚如同惊弓之鸟,做起事来也是畏手畏脚,生怕做错什么!

后来,我上了大学,他去了大城市创业,我们都各奔东西……

前段时间,回老家听母亲说:“我以前的那个小伙伴,他又对着自己正在怀孕的妻子大打出手了。”

“打是亲,骂是爱”,别再被误导了,其实“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而其他人说,也不是第一次打了,以前两个老婆,也是这样打跑的……,这可是他的第三段婚姻。

试想,他从出生就遭到这种所谓“打是亲,骂是爱”的折磨,其内心的愤懑、心灵的扭曲可想而知。

暴力是会传承的,当父母不去尊重孩子,孩子一定也不会自我尊重;当他长大以后,他也不会去尊重别人。

“打是亲,骂是爱”,别再被误导了,其实“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一个孩子就犹如一张白纸,他会无条件的接纳你给他的一切:你咒骂他,他就从内心里,否定了自己的尊严与人格;你用棍棒、拳头、耳光对待他,他就会压抑这些痛苦的愤怒,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就“应该”这样,在对待比他更弱小的人是,也会拳脚相加。

在你一边殴打,还一边大喊着:“你给我记着,我今天打你,都是为你好,都是因为我爱你,别人送给我打,我都不打……!”

打完之后,又流泪后悔,说:“妈妈错了,妈妈不该打你,但妈妈实在是太爱你了,看不得你一点点不好…”

“打是亲,骂是爱”,别再被误导了,其实“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然而暴力,以其剧烈的、难以修复的、伤害性巨大的心理效应,会一直长存于孩子心中。

许多人长大之后,还是对童年时被父母殴打的经历念念不忘,连当时自己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动作,旁边人的表情,天空的颜色,植物的高矮,太阳在哪个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创伤从不曾痊愈。

美国FBI的心理分析专家,调查过100多名少年犯,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孩子在童年时,普遍都受过暴力伤害。他们要不有一个喜欢动手打孩子的父亲,要不就是有一个更为糟糕的母亲。

“打是亲,骂是爱”,别再被误导了,其实“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由此,他们学到的,都是攻击和仇恨,而很少有温暖和宽容。一个充满仇恨的人,即使通过后天教育能做到不犯罪,不伤人,但是,恐怕也很难获得良好的关系。

别再被误导了,其实“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家长要做的是,好好去爱他们,呵护他们,给孩子最最纯真的照顾和教育,即便是他们犯错,也应该是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

孩子生来是好奇心重、喜欢探索和学习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和热爱,所以渴望去探究这个世界,这期间难免会犯错,我们应该有的是包容和宽恕。

“打是亲,骂是爱”,别再被误导了,其实“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很多父母头疼,孩子慢慢长大,不爱学习了。研究发现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婴幼儿时期,他的各种好奇、探索和学习行为常被成人不适当的方式无意中给扼杀,孩子学习的动力被过早地掐灭了。

不要让自己的错误理解,磨灭了孩子那颗探究世界的好奇心。

别再被“打是亲,骂是爱”给误导了,其实“打,真的不是亲;骂,更不是爱!”给予孩子正确的关爱教育方式,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栋梁之才!

“打是亲,骂是爱”,别再被误导了,其实“打不是亲,骂不是爱”

大家认为,作为家长的应该给予孩子怎么的教育和关爱呢?欢迎一起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