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仪式感”正在毁掉年轻一代的生活


所谓的“仪式感”正在毁掉年轻一代的生活

什么是仪式感?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也有人说,仪式感是对生活的重视,把一件单调普通的事变得不一样。一个人的早餐可以在地铁上嚼包子解决,也可以早起慢慢准备,铺上你最爱的蓝白格子餐垫,精心挑选的餐盘里每一个水果的摆放都恰到好处。《蒂凡尼的早餐》里,赫本身着小黑裙,优雅地吃着可颂的样子,真美。

这样的仪式感美吗?真美。美到现在的年轻人将仪式感与消费主义画上了等号。我们一直提倡,生活需要点仪式感。是的,但所谓仪式感,并不是一些虚假刻意的作秀吃一顿只在盘心放置的精致小菜,在周末的午后摆拍一张冒着热气的红茶和一本自己从不翻页的书,不喜欢漫威,却依旧跟风花高价看一场复联4。美其名曰“生活要有一点仪式感”,然而这些充其量不过是戴上虚伪帽子的“伪仪式感”,早已经一点一点侵蚀我们的日常。

所谓的“仪式感”正在毁掉年轻一代的生活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节目组街头采访到一个女孩儿,女孩儿颇有点儿委屈的诉说最近跟男朋友之间的矛盾,两个人准备步入婚姻,但是二人因为婚礼的问题发生了争执。男朋友家为了结婚买了车和房,已经没有钱再去办一场体面的婚礼,女孩儿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节目组现场给那个男孩儿打了个电话。电话拨通后。

女孩儿问道:“我们的婚礼还办不办了?”

男孩儿说:“办啊,婚礼只是一个仪式感,推迟一点儿办也是可以的啊。”

女孩儿说:“可是如果连仪式感都没有的话,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而且,我好不容易才说服我爸妈,答应我嫁给你。”

男孩儿说:“你能不能也理解我一下啊,房也买了,车也买了,已经没有钱了。”

女孩儿说:“可是我爸妈已经答应贴补点钱给我们了啊。”

男孩儿说:“贴多少钱啊?”

女孩儿说:“两万!”

男孩儿说:“那也不够啊!婚礼费钱又费时间,况且我们现在条件也不允许啊。”

女孩儿说:“可是,我就是想要一个婚礼,有那么难吗?”

男孩儿说:“你为什么不能理解我一下呢?我压力真的很大。”

女孩儿说:“我陪你吃了那么多苦,连一个婚礼都不能给我吗?”

男孩儿说:“婚礼先不办了,我们互相冷静一下吧。”

说完,男孩儿挂断了电话。

结婚前的硬件设备男方基本已经备齐,房和车。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婚礼却成了二人跨不过去的坎。女孩儿似乎怀揣着无限的憧憬,这个憧憬却仅仅只是婚礼而不是未来的生活。两个人的对话中,也不难看出,男方家为了男孩儿的婚事,其实也算是竭尽所能,最后也不是不愿意办婚礼,只是希望推迟一段时间,女孩儿似乎更加在意如期举行如梦如幻的婚礼。

生活的仪式感旨在为了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过年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贴对联,是为了辞旧迎新,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节日,目的是纪念,也是为了人们在生活中怀有感念。曾几何时,西方的情人节要过,咋们自己的七夕情人节也要过,西方的圣诞节要过,咋们自己的春节也要过,东西方节日一箩筐一箩筐地砸向年轻人。其实,我们想聚会,随时都可以,情人之间想要更加甜蜜,也随时都可以。那些没完没了节日的背后,虚度的是年轻人一去不复返的光阴还有钱。

所谓的“仪式感”正在毁掉年轻一代的生活

更有甚者,朋友圈里各种小清新的晒照,精致的大理石碟子上摆放着巧克力蛋糕卷,龟背叶、小松果在一旁点缀,一顿早餐被收拾得仪式感满满。但看似精致和仪式感的生活背后,却是照片主人用购买的道具,站在凌乱的床上各种摆拍。在朋友圈里,生活文艺又美好,每次一晒照片,总能收获无数的点赞,可是,光线照片的背后,是脏乱不堪的居住环境。

各种被捆绑的伪仪式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恨不得呼吸一口空气都得选择一个适宜的角度和环境。刷爆的信用卡换来的高级化妆品,奢侈品满屋子都是,这就是精致的“仪式感”,转过身去,面对的却是现实扇过来的一巴掌,过度消费的后果依旧还是得自己承担。

就像有网友说的那样:这种被物欲支配的伪仪式感不过是招摇过市的虚荣心。只顾着跟风和迎合他人眼光,即便是提前透支,也要满足所谓的仪式,这样的生活,不过是一场虚浮的自我表演,表面绚烂,内里却空洞不堪。

所谓的“仪式感”正在毁掉年轻一代的生活

放弃那些没用的仪式感,生活需要的贴近烟火气的真实。偶尔疲乏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在某个霓虹灯闪烁的夜晚,热络地坐在烧烤摊旁,说说你,说说我,彼此在冒着烤串香味的空气里,让心灵得到适当的放松。或者,我们也可以在某个清晨,踩着晨曦微光,走在树木葱茏的长廊里,空气中朝露的润泽还未完全被阳光蒸发,偶尔滴落在额头的露水,也可以打湿我们的心田。

仪式感是让我们回归自己的本心,不是让我们在繁花似锦的世界里迷失掉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