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特殊高考,看懂它就看懂了今年的新趨勢

疫情之下的特殊高考,看懂它就看懂了今年的新趨勢

今年的高考,很可能是1978年恢復高考之後最特殊的一屆。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高考被延後30天。更特殊的是,有許多高三學生,在複習的關鍵階段,都必須在家上課。


近年來,高考的考題除了考驗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也往往會將考生對社會熱點、趨勢的關注作為隱藏的考察點。可以預期,與疫情相關的信息、知識,將會成為今年高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比如剛剛出爐的深圳文綜一模卷,就出了這麼一道題:


疫情之下的特殊高考,看懂它就看懂了今年的新趨勢

“雲遊敦煌”是敦煌研究院、人民日報和騰訊共同發佈的一款官方小程序,開放了豐富的莫高窟壁畫資源,讓觀眾在疫情期間足不出戶,通過微信/QQ小程序,不僅觀摩壁畫,還可以瞭解壁畫故事、觀賞和配音動畫劇、聆聽語音解說,身臨其境地在線遊覽敦煌。


新聞事件進入高考命題,這種思路上的變化,正在成為常態。還記得25年前,上海市第八屆作文競賽出了一道名為“《孽債》現象”的題目,要求學生針對當時大熱的電視劇《孽債》發表觀點,令不少埋頭苦讀不看電視的高中學生瞠目結舌,還引發了社會的大討論:這樣命題,是否合適?這還只是一場作文比賽,而非高考。


而現在,前有2017年“共享單車”成為高考全國卷的作文題,後有2020年高考模擬題裡出現微信小程序“雲遊敦煌”,不難看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對於高考考察目標的觀點已經發生了進化——一個單純“讀死書”,靠著題海戰術“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考生,已經很難在今天的高考裡輕鬆取分了。

疫情之下的特殊高考,看懂它就看懂了今年的新趨勢

其實,“雲遊敦煌”寫進高考模擬題,還具有著另一個層面的意義——運用新科技、新技術、新渠道,傳遞傳統文化,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高考的題目,往往也正是命題者對社會觀察的結果。作為整個教育行業最熟悉業務、最“懂”教育的一群人,命題人關注到的社會熱點,也可能與教育的未來趨勢相契合。


比如“雲遊敦煌”。有媒體報道稱,作為在微信、QQ同步上線的小程序,“雲遊敦煌”上線10天,總訪問量超過500萬,獨立訪問用戶超過100萬人,90後佔比超過六成。不難看出,這是一次讓年輕人通過互聯網,接觸、認知乃至創新傳統文化的嘗試。


分析這道題目,能夠看出出題者的苦心:“敦煌石窟”原本就是中國古代與海外文化交流的象徵,見證了“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而今天,移動互聯網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助力,已經成為了今天中國對外交流的核心渠道。


從當年的“敦煌石窟”,到今日的“雲遊敦煌”,小小一道題目,卻考量了學生多個方面的認知:它不但考察學生是否知曉敦煌的藝術價值、敦煌在中國古代文化交流史中的特殊地位,還考察學生對“數字化技術手段”含義的理解,甚至考察學生是否知道“微信小程序”是什麼,有著怎樣的普及性。


用新技術傳播傳統文化並非孤例,也早已進入教育界的視野。早在2019年6月,浙江省的一份初三考題中便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疫情之下的特殊高考,看懂它就看懂了今年的新趨勢

浙江省初三考題出現Next Idea騰訊創新大賽下的兩大賽事,一道出的是音樂大賽《古畫會唱歌》,一道是動漫大賽《故宮回聲》的主觀題。


可以想象,一位學生通過尋找課本上的史實,印證這樣一首現代歌曲與傳統古典文化瑰寶之間的聯繫,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於史實的理解會更深,對於曾經在深宮中少有示人的國寶們,也會有更深刻的感情。

疫情之下的特殊高考,看懂它就看懂了今年的新趨勢

如果我們想得更深遠一些,會發現“雲遊敦煌”代表著一種亟待重視的、與傳統教育互補的新教育模式。


因為今年的疫情,許多學校開始以網課形式授課。但大部分的“網課”只是將傳統的課堂線上化了——通過網絡會議系統,依然是一個老師講,一群學生聽。而對學生來說,需要補上的還有一門“網課”:那就是如何用好互聯網,找到更多有價值的知識。


十多年前,人們經常批評應試教育的一個理由是:應試教育侵佔了學生幾乎全部的時間,讓他們甚至無法生活自理。比如,有的孩子對課堂知識對答如流,卻連雞蛋都不會剝,釦子都不會縫。


而到了今天,當移動互聯網已經滲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人可以不帶現金生活、工作好幾天,但“斷網”幾分鐘便會讓人感受到不便。互聯網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虛擬世界”,而是與實體世界深度重合、相互依存的社會基礎設施。使用互聯網高效搜索信息、獲取知識、分辨信息真偽的能力,已經成為剝雞蛋、縫釦子一樣的生活細節,甚至更加重要。


對於考生而言,通過互聯網獲取到的知識,也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考生和老師、家長們往往都在頭疼:以前只要背熟、做會,就能拿到高分,可現在的考試範圍越來越廣,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越來越多,怎麼辦?


這時候,通過互聯網瞭解信息、學習知識,便成為了“剛需”。事實上,因為新技術的運用,互聯網上的知識傳播具有著獨特的優勢——比如考題中的“雲遊敦煌”,在“虛擬敦煌”中“雲遊”的用戶不但能夠觀賞到精細的壁畫,還能夠了解壁畫背後的故事,甚至自己動手DIY製作敦煌風格圖案的絲巾,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


對於充滿好奇心的學生們來說,“玩”一下“雲遊敦煌”,可能比按著頭讀上一章歷史課本更能激發他們對於歷史知識的熱情和理解。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中國國力與世界地位的不斷增強,與“文化自信”的中國傳統文化成果將越來越多地成為社會熱點,也勢必逐步影響到高考的命題思路。通過現代技術讓塵封故紙堆的傳統文化重新擁有生命力,“活化”起來,將成為一種潮流。而對於考生們來說,用這種方式學習、領略傳統文化之美,將可能在考試中發揮關鍵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