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瓷建盏:流行于北宋斗茶时代,一方建盏一段故事

中国茶史之中最早关于黑色茶盏的记载,是在五代十国时的后汉时期,黑色瓷器在这一段出现在中国南北各地。

黑瓷建盏:流行于北宋斗茶时代,一方建盏一段故事

1

只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黑色被认为沉闷又单调,而且常常和阴冷等不祥的词汇联系在一起,所以很多人对它都有避讳。

在百姓的日常瓷器之中,青瓷窑会偶尔烧制一些黑瓷出来,并没有什么专门烧制黑瓷的瓷窑。

尤其在唐代之后,南青北白的审美情趣让青瓷,白瓷主宰了整个茶器市场,让黑瓷几乎失去了生存空间。但到了宋代,由于斗茶之风的盛行,闽中地区的黑瓷借此契机发展起来。

文人雅士热衷于斗茶,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自然也带动了和茶相关的行业,配合斗茶的茶具首当其冲。

黑瓷建盏:流行于北宋斗茶时代,一方建盏一段故事

斗茶的时候以白色的茶汤为佳,如果使用白色瓷器或者青瓷就不能凸显茶汤的颜色了。黑色的茶盏更易于在斗茶之中获得胜利,茶盏的黑釉和雪白的汤花互相映衬,不仅看上去赏心悦目,而且有利于区分茶品的优劣。

2

闽北地区的土壤,富含铁质,所以烧制出来的瓷胚有着天然的红,黄颜色。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盏就是采用了这种特殊的土壤,因为釉中含有铁和微量元素的差异,再加不同的烧制温度,导致釉面会形成各种各样奇特斑纹,形成了黑釉盏独特的装饰效果。

这些天然产生的图案,有的好像细密的兔毫,有的则像是鹧鸪鸟胸前的羽毛,还有的是不可名状的白色圆点,就好像盏里布满了珍珠,又好似一颗一颗的油珠挂在上面。

黑瓷建盏:流行于北宋斗茶时代,一方建盏一段故事

最让人感到神奇的是,不经意之间会出现一些神奇的图案,炫彩的迷幻釉斑就好像夜空之中的星辰,熠熠生辉,令人啧啧称奇。

因为建盏这种奇特的效果,精品盏会被进贡到朝廷中,底部会刻上“供御”,“进盏”等字样,显得更加尊贵。

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黑釉的釉面花纹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3

建窑首创的兔毫等结晶釉变化莫测,博得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和赞颂。建窑黑釉普遍采用蘸浸法一次性施釉,且釉层普遍较厚,釉汁肥润。

黑瓷建盏:流行于北宋斗茶时代,一方建盏一段故事

由于建盏都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其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有余釉在高温易于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也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建窑黑瓷玻化程度较高,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给人以宁静庄重之感。建盏釉料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变化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又呈现多种纹理。

对于这些釉面纹理的命名,陶瓷界尚有不少争议,按照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大致将它们分为乌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及杂色等六大类。

黑瓷建盏:流行于北宋斗茶时代,一方建盏一段故事

曜变建盏的特点

建盏的曜变斑其实是圆环周围的薄膜,它像光晕,以圆环为中心向外散射,构成斑纹的物质最分散,最自由,能冲破形的束缚。

曜变斑的主要特征其实是"影像",而不是"形状"。这些"影像"是结晶物质在釉面剧烈动荡留下的踪迹,实质是"形状"剧变的结果,所以它没有具体的形状。可以说是无形之形,无状之状。

鹧鸪斑建盏的特点

鹧鸪斑是建窑产品中较为名贵的产品。鹧鸪斑的羽毛颜色在北部呈紫赤相间的条纹,胸羽则有白点正圆如珠,这种胸羽的正圆白点为其他鸟类所没有。建盏的"鹧鸪斑"即指釉面呈现出类似于鹧鸪鸟胸部散缀正圆白点的形状。

黑瓷建盏:流行于北宋斗茶时代,一方建盏一段故事

油滴建盏的特点

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析出晶体所致。呈赭(zhe)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在黑色釉面上呈银晶斑者称"银油滴"。

兔毫建的特点

建窑兔毫斑纹不仅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纹边界在平而上的变化比油滴大,尤其还存在纵向变化,即有隐有显,所以兔毫形状清晰不一,各种各样。

兔毫建盏不同部位的斑纹差异较大,即碗上部的斑纹较密,下部较稀,分布不均匀。

黑瓷建盏:流行于北宋斗茶时代,一方建盏一段故事

4

建盏的坯土之中铁含量成就了它无与伦比的美,却也造成了烧制的困难。因为铁含量,建盏烧制的时候非常容易变形,再加上釉面的纹饰形成充满了不可控制的随机性,所以建盏的成品率非常低,往往烧制上几万件才可以得到一两件精品。

成本之高昂不可想象,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宋末元初的时候,斗茶之风逐渐降温,因为斗茶而盛极一时的建盏也逐渐失宠。到了元中期,建盏已经在各类瓷窑之中彻底绝迹,只留下了一段让人缅怀的记忆。

一件器,是不忍释手间,杯的把玩以终老。

一味茶,是口感味蕾里,水的同心而离居。

茶与器的对话,塑造出水的形状,人们品尝着茶永恒的滋味。

黑瓷建盏:流行于北宋斗茶时代,一方建盏一段故事

源于口感,却不止于口感。

茶的归宿,就在杯水相遇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