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族制九夷三分,姓氏的繼承和改革,部落酋長的最高權威

著名的族制九夷三分,姓氏的繼承和改革,部落酋長的最高權威

前言

族制是古代國的概念還沒出現之前的人類社會組織,有大型的人類聚集而成。族制在同姓傳承異姓傳承中起著作用,於後代的繼承人選拔也息息相關;因此同宗衍生了宗派,國君有著國宗。姓氏是自宗派組織出現的同時出現的,名又在其後,有一羌族狠人天命不凡,到他這一代的時候就把自己祖先的姓丟掉,已自己的名改為姓,建成了新的種族,同姓之人在幾代以後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分離,幾代之後,祖先輩親如一家的兄弟,可能已經分為不同部落,戰場上刀砍進對方的盾牌也不知曾經為同一祖先。

著名的族制九夷三分,姓氏的繼承和改革,部落酋長的最高權威

族制起源,九夷三分

族制的起源,是由血緣關係定義,同姓之間互相照顧,而與外部族聯姻的時候,同姓與異姓結婚所生後人,和之前同姓關係將原來越遠,此時也就有了親疏遠近的血緣關係族制指的是同代人的九族,九族又有三分,父族、母族、妻族父族之中囊括四族,父姓的五代,姑母和姑母之子,姐妹與姐妹之子,這四族同稱為父族。

父族間往往是經常同居,但人口多時,就會塞滿住處因此只得分開,人擴散至更大的族譜,這就是宗法,宗法中的族人仍然有比較緊密的連接。

著名的族制九夷三分,姓氏的繼承和改革,部落酋長的最高權威

九族中仍有另外二分,一為母族,組成的部分則是母親的父親,母親的母親,母親的姐妹和他的孩子;二為妻族,妻子之父和妻子之母。九夷為原始氏族的最初部落圖譜劃分法,九夷也就是九族涵蓋了一個人一生的所有親屬關係,這種分法劃分出親疏遠近的同時也帶著一個巨大的弊端。

舊時律法中君王有著諸九族的說法,一人犯下條律中不允許的觸犯的法則,刑罰就會自一個人到他的眾多親族,整個親屬圈子全部被刑法株連,九族的概念在周代第一朝天子時就已經開始流行

著名的族制九夷三分,姓氏的繼承和改革,部落酋長的最高權威

嫡子宗長,百世不遷

族譜中的父族的人住在一起,住處多到放不下人的時候,同族之人要互相分開,另立新宗;宗長有著同宗中最高的權力一個宗的宗子,同宗之人都祭祀一個祖先,祖先的嫡長子繼承了宗長的位置,其餘宗子都要服從宗長的命令,宗長的嫡長子又可以成為新一代的宗長,宗子的兒子女兒也都要服從新的宗長的命令。

祖先的庶子成為了小宗長,小宗長的職責和宗子一樣要服從宗長的命令,但小宗長有著宗子沒有的特權,小宗長的兄弟們要服從小宗長的命令,但小宗長的兄弟對小宗長的服從度遠遠小於大宗長,五代之後就可以不再服從小宗長的命令

著名的族制九夷三分,姓氏的繼承和改革,部落酋長的最高權威

嫡長子的位置是由其母族的身份定義的,嫡長子之母族與父族的聯姻,通常是選擇一個強大的母族,在宗派之間戰鬥時或者宗派有出現危機的時候提供幫助,庶子相對嫡長子,是父族買賣的妾所生的兒子。如宋青書就是同宗之中的嫡長子,宗子們服從他的命令,及侍奉他的生活。宗長對宗子的壓制和小宗長對兄弟的壓制,

據《禮記大傳》有記載:"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後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也。"

宗長的統治可達到百世,小宗長的統治有五世,不止如此,小宗長的兄弟在五代之後流亡他鄉,宗長同樣可使他服從命令。

著名的族制九夷三分,姓氏的繼承和改革,部落酋長的最高權威

氏族繼承,母系父系

國君的宗派則另立在宗室之外,氏族的繼承也是有著男女之氏族區別的;母系氏族在農耕時代處於優勢地位,父系氏族則經歷了遊牧時代的優勢,後因農耕的興起而使父系沒落,後經過父系對農耕的重視,又重居父系高峰。母系氏族的繼承,通常是以長女繼承財產,和象徵權威的祭祀,但有一種情況是例外,母系氏族在戰鬥時會講男子選為指揮的首領,男子們因服務婚姻,就是入贅,加入母系氏族。而父系氏族的繼承,是嫡長子繼承父權,而後由眾子繼承父親的財產。

著名的族制九夷三分,姓氏的繼承和改革,部落酋長的最高權威

而宗室中歷代宗長不一定都會生子,或許是出於生理原因,或許是出於個人因素;而無子可繼承的時候,宗室為此準備了相應的三種解決策略一就是長女所繼承宗派,但習慣之中是屬於男子繼承,另一種是同姓之中的後人,屬於本家,最為正統而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在異姓族譜中選擇一個孩子寄養,稱為養子

一個養子,在父親的家中是庶子,嫡長的哥哥的母家,有著強大的實力,因為庶子是買賣而來的賤妾的兒子,地位並不高,而在此時,同宗中異姓宗長無子,庶子可以通過成為他的養子而變得和嫡長哥哥地位平等。

著名的族制九夷三分,姓氏的繼承和改革,部落酋長的最高權威

姓氏更改,部落酋長

姓氏中的姓為氏族的稱呼,氏則是姓的支派,觀察姓在歷史中的位置,只有始祖的姓,也就是正姓,不可以更改,而庶子的姓則是經久日衰,庶姓為庶族單稱,幾代之後又後代改姓。到了這裡你不難發現,姓氏間的規律,姓是氏族的稱呼,位於第一位,氏是姓的支派,名又排在氏之下,是個人的名字。姓在傳過幾代之後是如何被破壞的呢?

《後漢書·西羌傳》載"從爰劍種五世至研,十三世至燒當,復豪健,其子孫更以燒當為種號。"

有一個強大的羌族人姓為豪健,名為巖,巖在幾代後覺得這個姓氏已經過時,以自己的名新立種族巖氏。

著名的族制九夷三分,姓氏的繼承和改革,部落酋長的最高權威

氏族之間因年久日長,或者改姓後已經不知原先的氏族,同一個始祖的兩個氏族間幾代傳承後形成多個部落,為了爭奪資源,部落大戰也會將過去的同姓友人抓為奴隸,在自己氏族下服從苦役;部落之間有酋長與貴族,酋長也就是族長,擁有最高政權,也是族人的始祖或者始祖之後,君主號稱民之父母就是源自此處。氏族最初因血緣共同聚集在一起,人口的增加,外部事件帶來的改變和內部信仰的分裂,最終發展到互不相識,生疏遠離是必然之趨勢,人們的生活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 《後漢書·羌傳》
  • 《禮記大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