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画中的“双胞胎”,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

在生物学中,双胞胎往往有着相似的容貌,让人一时之间难以辨别,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慨基因的强大。

然而,在艺术界中,也存在着“双胞胎”乃至“多胞胎”的现象。

它们虽不一定是出自同一画家之手,却在构图、线条,甚至笔法上极度相像。

著名的如被乾隆皇帝先后入藏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此二卷宛如“双胞”,令自负于鉴赏的乾隆帝迷惑不已。

实则先入藏并经御题且加钤玺印的那一卷为摹本,而后入藏的那一卷后世称“无用师卷”的才是真迹。

乾隆“认假为真”虽为笑谈,但也说明“双胞胎”现象鉴定真伪之难。

盘点古画中的“双胞胎”,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局部

盘点古画中的“双胞胎”,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元代


在它们的背后,是否也有某种强大的“基因”在作怪呢?

在书画鉴定中,艺术中的“双胞胎”现象,一般认为是由仿摹者刻意临摹所致。

南朝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曾提出“画有六法”,其中最后一项是“传移模写”。

这里的“模”通“摹”,系指对原作真迹的摹写,又称“影拓”或“移画”。

临摹作为习画的基础,讲求的是以古为师。

后世画家们追随前辈大师的脚步,或完全参照原作,或仅凭记忆背临,创作方法不一。

但不论画家是临是摹,“形神兼备”始终都是贯彻创作过程的最高准则。

书画中的双胞胎


中国书画中的“双胞胎”不计其数,如临摹或仿制前代画家的作品;同一题材不同作者及同一作者一稿多画的作品;以前人的名作作为母本进行创作的作品等等。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书画史上有哪些双胞胎甚至多胞胎作品吧!

盘点古画中的“双胞胎”,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唐代

盘点古画中的“双胞胎”,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 北宋


盘点古画中的“双胞胎”,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唐代

盘点古画中的“双胞胎”,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

李公麟《丽人行》,唐代


盘点古画中的“双胞胎”,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

佚名《宋人人物》,宋代

盘点古画中的“双胞胎”,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

仇英《天籁阁摹宋人》,明代


盘点古画中的“双胞胎”,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

五代 董源《晴岚飞瀑图》

盘点古画中的“双胞胎”,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

五代 巨然 秋山问道图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还收藏着不少“双胞胎”作品,摹本和原作一样流传于世,并且临摹或临仿者也均为绘画名家。

由此可见,在艺术史中,“模仿”并不一定就等同于“抄袭”。

石涛曾说过:“不师古法不成我法,不变古法终非家法。”

每一个艺术家从艺的道路中都有师法前人的步骤,如果能在向古人学习的过程中,跳脱出古法的窠臼,找到自己的创新点,即便是在仿摹出来的“双胞胎”作品中,也能彰显真才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