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業減量發展 質效提升

日前,北京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任務圓滿完成,普查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工業領域,摸清了全市2.7萬家法人單位情況,展現了5年來全市工業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


  一、減量發展見成效


  2018年末,全市共有工業法人單位2.7萬家,比2013年末減少20.3%;從業人員111.2萬人,比2013年末減少28.1%。一般製造業或高耗能行業的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數明顯下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醫藥、汽車及部分設備製造業法人單位數有不同程度增長。


  在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數量明顯下降的同時,工業產出規模擴大。2018年,全市工業實現收入2.3萬億元,與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2013年相比,年均增長3.1%,減量發展成效顯現。


  二、質量效益有提升


  一是企業效益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進展。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收入利潤率為7.4%,比2013年提高0.7個百分點;每百元營業收入成本為82.7元,比2013年下降1.9元;年底資產負債率為45.2%,比2013年下降7.4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利潤總額比2013年增長39.4%,增速高於規上工業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佔規上工業利潤總額的比重較2013年提高1.9個百分點。


  二是人員、能源、水等要素使用效率明顯提升。2018年,規上工業人均產值215.7萬元/人,比2013年提高46%;單位能耗產值13萬元/噸標準煤,提高33.1%;單位水耗產值0.8萬元/立方米,提高30.6%。


  三、產業結構在優化


  一是傳統產業“瘦身健體”,主導產業地位鞏固。2018年,製造業五大高耗能行業總產值佔規上工業的8%,比重比2013年下降2.5個百分點,水泥產量大幅下降,粗鋼生產環節已基本遷出北京。與此同時,汽車、醫藥、電子、電力行業穩步發展,成為支撐北京工業發展的四大支柱行業。5年間,四個行業總產值累計增長28.4%;佔規上工業的比重提高7.7個百分點,2018年達到64.2%。


  二是“高精尖”經濟結構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穩步壯大。2018年,高技術製造業總產值比2013年增長34.4%;佔規上工業的比重為22.5%,比2013年提高3.5個百分點。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比2014年增長27.7%[1];佔規上工業的比重為25.3%,比2014年提高4.2個百分點。


  四、區域佈局更合理


  一是“多點”[2]地區逐步成為北京製造業和“高精尖”產業發展的主要區域。5年來,北京工業延續了由中心城區特別是核心區向“多點”地區轉移的態勢,2018年,“多點”地區規上製造業單位1371家,佔全市規上製造業的46.3%,比重比2013年提高3.7個百分點;實現產值8339億元,比2013年增長10.9%,佔全市規上製造業的60.6%。


  二是工業主要產業呈現區域集聚發展態勢。開發區、順義區和昌平區汽車製造業產值合計佔全市的77%;海淀區和開發區電子行業產值合計佔全市的90.1%;開發區、大興區和昌平區醫藥製造業產值合計佔全市的61.2%。


  5年來,北京工業經濟發生顯著改變,在實現減量發展的同時,質量效益得到提升,結構和佈局不斷優化,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應進一步加強北京“高精尖”經濟結構構建,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吸引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項目落地,把北京製造業做精、做強。


--------------------------------------------------------------------------------


  附註:


  [1]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度數據監測始於2014年。


  [2]“多點”地區:統計範圍包括順義區、大興區、開發區、昌平區、房山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