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李學明《序跋集》之九

囗李學明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公元1932年12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進軍川北,創建了川陝蘇區。迄今80年了。

從1932年12月紅軍入川,到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實現戰略大轉移,紅四方面軍在川陝蘇區的27個月,創建全國第二大蘇區,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一、戰略地位:川陝蘇區是中華蘇維埃的第二大蘇區,是中國蘇區建設的典範

“蘇維埃”是俄文cobet的音譯,意即會議或代表會議,是俄國工人階級在1905年革命時創造的一種政治制度。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總結巴黎公社和1905年俄國革命的經驗,認為蘇維埃是工農革命政府最好的組織形式,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中最適合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1917年,在俄國,第一次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蘇維埃政權。在中國,1927年秋冬,各地武裝起義勝利後相繼建立了革命政權。

當時,各地所建立的革命政權有的稱公社,有的稱農民政府,有的稱工農兵民主政府。這年8月9日,共產國際向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建立蘇維埃的指示。9月19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通過決議,放棄“左派國民黨”的旗幟,提出了宣傳和建立蘇維埃的口號。

1928年,中共六大完全接受了斯大林關於中國革命三個階段的理論,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關於蘇維埃政權的方針、政策及其實施方案。由此,在中國南方,掀起了一場洶湧澎湃的蘇維埃運動。在農村,其活動地區稱為蘇維埃區域(簡稱“蘇區”),所建立的革命政權稱為蘇維埃政權。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1、中華蘇維埃中央蘇區的建立

黨的六大以後,各地黨組織抓住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有利時機,按照六大確定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動農民開展游擊戰爭,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毛澤東、朱德領導開闢的贛南、閩西根據地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塊根據地,為後來中央蘇區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中央蘇區是全國第一大蘇區。在第四次反“圍剿”勝利以後,1933年秋,中央蘇區的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轄江西、福建、閩贛、粵贛4個省級蘇維埃政權,共設有60個行政縣,其中江西省22個縣,福建省15個縣,閩贛省16個縣,粵贛省7個縣,總人口為435萬,總面積約8.4萬平方公里。長征之前,中央蘇區所在的紅一方面軍的力量發展到8萬餘人。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2、其它十幾個省蘇區的建立

除中央蘇區外,全國其他地方陸續開闢的較大的蘇區還有閩東根據地、湘鄂川黔根據地、鄂豫皖根據地等。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軍發展到7萬人,連同地方革命武裝共約10萬人,分佈在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四川等十多個省的邊界或遠離中心城市的偏僻山區。(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280頁)。根據地建立後,立即開始了土地革命和蘇維埃建設。與此同時,在同國民黨蔣介石的軍事鬥爭中,不斷鞏固與擴大。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3、川陝蘇區是中華蘇維埃的第二大蘇區

1932年底,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戰略轉移到川陝邊,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地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了川陝蘇區。英勇善戰的紅四方面軍,在蘇區人民全力支援下,連挫強敵,拔城摧堅,在不足一年的時間裡,把蘇區的疆域拓展到東起城口、萬源邊境,西至嘉陵江東岸,北抵陝南寧強、鎮巴,南迄營山、渠縣的廣大地區。蘇區縱橫四五百里,面積4.2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00萬,建立了23個縣和1個特別市的蘇維埃政權,是中華蘇維埃的第二大蘇區。

川陝蘇區軍民,抗擊了四川軍閥和蔣軍胡宗南部的多次進攻,牽制了陝南軍閥和部分國民黨中央軍的兵力,策應了紅二六軍團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鬥爭,特別是策應和掩護了紅一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的長征。隨後紅四方面軍也長征到達陝北。這對中國革命渡過危急關頭,走向新的勝利,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二、歷史評價:毛澤東說:“川陝蘇區是揚子江南北兩岸和中國南北兩部間蘇維埃革命發展的橋樑,川陝蘇區在爭取蘇維埃新中國偉大戰鬥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義。”

由於張國燾問題的原因,長期以來,人們對川陝蘇區的評價被低估了,人們對川陝蘇區的研究被忽略了。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才開始重視對川陝蘇區的研究,掀起了出書熱。但這些年來,對川陝蘇區的歷史和貢獻的研究,似乎又不多了。

在川陝蘇區建立80週年之際,怎樣進一步對川陝蘇區作出歷史評價?讓我們還原歷史,從三個方面看看當時的中央領導機關的歷史評價。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1、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主席毛澤東的論斷

川陝蘇區的大發展,受到中華蘇維埃中央主席毛澤東的高度讚揚。1934年1月23日,毛澤東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人民委員會對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中說:“紅四方面軍的英勇善戰,在不足一年之內,已經在二十餘縣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已經發展了十倍以上的紅軍隊伍,號召了整個四川的工農勞動群眾與白軍兵士傾向於蘇維埃革命,在中國西北部建立蘇維埃革命新的強有力的根據地。川陝蘇區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域,川陝蘇區有地理上、富源上、戰略上和社會條件上的許多優勢,川陝蘇區在爭取蘇維埃新中國偉大戰鬥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義。這使蔣介石與四川軍閥都不得不在紅四方面軍偉大的勝利面前發抖起來。”(《蘇維埃中國》第248-249頁。)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2、中共中央的評價

對於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鬥爭的成就,黨中央也給予高度評價。中共中央在1933年8月25日給紅四方面軍的信中,讚揚紅四方面軍的偉大勝利與川陝邊蘇區擴大,是“驚人的勝利”,“給整個西北的革命運動,奠下了最強固的基礎,在征服中國各省革命發展之不平衡上,前進了一大步。”(《川陝革命根據地歷史長編》編寫組:《川陝革命根據地歷史資料選輯》第5頁,1979年10月編印。)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3、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評價

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是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的最高領導機關,1934年10月26日高度評價紅四方面軍的鬥爭:“摧毀了四川軍閥反動主力,動搖了全川陝以至全國的反動統治,給了帝國主義通過國民黨奴役中國的五次‘圍剿’計劃以極重的打擊,奠下了‘赤化全川’以至爭取全國蘇維埃勝利的基礎。”(《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頁。)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三、光輝歷程:紅四方面軍從1932年12月入川到1935年3月西渡嘉陵江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創立和建設川陝蘇區兩年零三個月,走過了光輝的歷程

27個月的刀光劍影、血雨腥風;8000個日日夜夜軍隊和人民的英勇犧牲,前仆後繼,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壯歷史,放射出燦爛的光華。

川陝蘇區的創建和發展,經歷了四個時期。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1、紅四方面軍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軍川北

1931年11月1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湖北黃安七里坪宣告成立。

1932年7月,由於張國燾的錯誤,致使反蔣介石的第四次圍剿失利。是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在黃柴畈召開會議決定,撤出鄂豫皖根據地。

12月9日,紅四方面軍到達秦嶺南麓小河口。12月10日,在小河口召開師以上幹部會議,決定在陝西建立根據地。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2、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建立川陝蘇區

1932年12月中旬,在陝西省西南面召開了著名的鐘家溝會議,決定進軍川北。12月17日離開鍾家溝,向川北挺進,先後解放通江、巴中、南江。

1932年12月29日,在通江縣成立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這是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成立前的最高政權機關。

1933年2月,在通江縣召開川陝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

川陝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的召開,川陝省蘇維埃的成立,標誌著在川陝邊廣闊的土地上,第一次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工農民主專政的蘇維埃政權,使幾千年來受剝削、壓迫的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親自參加政權的管理工作。

因而這個政權產生後,能最廣泛最有效地發動全體人民積極行動起來,支援革命戰爭,推進土地革命,捍衛和鞏固根據地。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3、川陝蘇區的鞏固和發展

紅四方面軍進軍四川,迅速佔領通、南、巴地區的重大勝利,給敵人以很大震動。蔣介石連續電示四川各派軍閥,要他們互相立即停戰言和,共同對付紅軍,並向川陝蘇區開展了三路圍攻。從1932年1月到1934年6月15日,紅四方面軍粉碎“三路圍攻”後,川陝蘇區得到鞏固,蘇區各項建設有了新的發展。

1933年8月至11月,紅四方面軍發動儀南、營渠、宣達三次進攻戰役,紅軍取得了粉碎敵人新的圍攻的勝利,鞏固擴大了根據地,使川陝蘇區由此進入全盛時期。

儀南、營渠、宣達三次進攻戰役,歷時共有兩個半月,殲敵近兩萬人,繳槍1.2萬餘支,開闢了大片新區。川陝蘇區發展到東起城(口)萬(源)邊境,西抵嘉陵江沿岸,南起營(山)蓬(安),北至陝南之鎮巴、寧強,縱兩百餘公里,橫250餘公里,總面積達4.2萬餘平方公里。控制了通江、南江、巴中、儀隴、營山、宣漢、達縣、萬源等8座縣城。

建立了22個縣和一個市的革命政權,即:紅江、南江、巴中、赤江、赤北、江口、恩陽、英安(廣元東北鸚咀巖地區)、廣元、長赤(長池地區)、嘉陵(蒼溪西北元壩場地區)、蒼溪、儀隴、長山(營山北立山場地區)、營山、閬南、渠縣、紅勝(萬源南部羅文地區)、宣漢、達縣、萬源、城口和巴中特別市,開創了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革命鬥爭史上的鼎盛局面。

1933年10月16日,敵人發動“六路圍攻”,紅四方面軍取得節節勝利,特別是取得萬源保衛戰的偉大勝利,到1934年9月,紅四方面軍歷時10個月,取得了粉碎六路圍攻的偉大勝利。

1934年10月蔣介石的“川陝會剿”,1935年1月的廣昭戰役,1月下旬至2月的陝南戰役,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4、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撤出川陝蘇區,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師

1935年2月中旬,紅四方面軍從陝南迴師川北後,接到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電告:因敵人以重兵向中央紅軍追擊,長江沿岸防堵甚嚴,中央紅軍已停止執行原在瀘州上游渡江的計劃,改在川滇黔邊廣大地區活動。紅四方面軍為了策應中央紅軍的長征,牽制四川敵軍,決定西渡嘉陵江。

1935年2月至4月,嘉陵江渡江戰役的勝利,開闢了嘉陵江兩岸根據地。

這時,紅四方面軍計有第4、9、30、31、33等5個軍,連同隨軍行動的地方黨政機關、學校幹部和工廠職工在內,共約10萬人。

5月上旬,紅四方面軍先後撤出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經北川、安縣、綿竹邊境,向茂縣、松潘等地開進。

5月底,紅四方面軍進軍茂縣、松潘,佔領懋功,為迎接中央紅軍做積極準備。

6月12日,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懋功勝利會師。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四、偉大貢獻:川陝蘇區軍隊和人民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犧牲和偉大貢獻,將永載史冊

1、川陝蘇區培育的幹部,成為創建共和國的棟樑

川陝蘇區的8萬名紅軍,經過長征到達陝北的有3萬人(除去西路軍損失),其中,紅一方面軍7000人,紅二方面軍1.1萬人,紅二十五軍3400人。而紅四方面軍人數最多,達1.2萬人,佔1/3以上。

這些經過血與火鍛鍊的紅軍將士成為黨和革命的骨幹力量,不僅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貢獻,而且他們還是領導新中國建設極為重要的力量。新中國成立後,曾在川陝蘇區戰鬥的革命前輩李先念、徐向前、秦基偉、洪學智、王樹聲、許世友、陳錫聯等,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和人民軍隊的高級將領。

紅軍戰士在戰鬥中成長為革命骨幹,其中一大批成為黨和軍隊的優秀幹部。在1955年至1965年間,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以上軍銜的四川籍軍隊幹部共99人,其中有75人是在川陝革命根據地參加紅軍的。僅在巴中市,巴中籍的將軍就有吳瑞林、傅崇碧、何正文等27人,還有200名人走上了省部級領導崗位。

2、川陝蘇區500萬人民的巨大貢獻

在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之下,共有2道23縣和1市的縣級蘇維埃政權建立起來。據中共巴中市委黨史辦公室統計,在蘇區建立、建設期間,僅現巴中市境內即有12萬人參加紅軍和地方武裝。各類群團組織發展也非常迅速,農村60%的貧民參加了貧農團;發展團員2萬餘人,有組織的青年達10萬人;組織起來的少先隊約3萬人,婦女有30多萬人,其中2000多名青年婦女編入2個婦女獨立團。

川陝蘇區共組織了2.8萬人的地方脫產武裝配合紅軍作戰,組織龐大的運輸隊,動員群眾高達200萬人次運送軍用物資。工人們忘我勞動,加班加點趕造火藥、子彈、槍炮,補充前線損耗;農民們加緊生產,保證政府機關和紅軍的供給,僅糧食就提供了1.7億斤;婦女們組織了支前隊,把自己生產出來的、節省下來的東西送給紅軍。在有500多萬人口的根據地內,所有有勞力者都為保衛革命成果積極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3、紅軍撤出川陝蘇區後敵人的反攻倒算、殘酷殺害,川陝游擊隊和人民堅持鬥爭

從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陸續撤離根據地後,國民黨反動派隨即侵佔川陝邊根據地,組織“清共委員會”、“清鄉軍”,對凡是參加過革命工作的黨員、幹部和群眾實行殘酷迫害,進行反攻倒算,實施專制統治。

“據通江縣解放後調查:還鄉團殺害紅軍幹部640人,軍屬71人,革命群眾233人,共計944人;抄幹部家107戶,抄紅屬家255人,共362戶;吊打幹部、紅屬及革命群眾,共1437戶;霸佔紅屬22人、革命群眾家屬33人,共55人;燒乾部房子164間,紅屬房子220間,共384間。南部縣升鍾區有1500餘間房屋被燒燬,有160餘名幹部和紅軍慘遭殺害。巴中縣大羅場,原有300多戶人家,房屋全被國民黨焚燒;漁溪區被迫害,屠殺而死絕者達211戶。南江縣上兩地區被殺害的達983人,殺絕的就有43戶。宣漢縣地方幹部被殺害的270人,被殺絕的紅軍家屬達1492戶。南江長池鄉偽鄉長何群蘭,一夜之間就殺了20多個蘇維埃幹部。這種瘋狂的屠殺、殘酷的鎮壓,連國民黨的報紙也披露道,‘團甲懲處附匪、為匪工作之輩,團練即變成私人武力,殺人擄家,吊打惡拷,任意恣行……輾轉牽連,自由擅殺’。”(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年《川陝革命根據軍事鬥爭史》第239、240頁)。

國民黨軍閥、豪紳、地主對根據地人民用盡各種滅絕人性的殘酷暴刑,進行瘋狂的屠殺,給根據地人民帶來了空前的浩劫,但他們卻不能摧毀和動搖根據地人民的革命意志,相反更激起了人民對反動派不共戴天的仇恨,與敵人進行殊死的鬥爭。

根據地人民繼承紅軍精神,威武不屈,奮起反抗。以巴山游擊隊為代表的紅軍游擊隊,繼續堅持武裝鬥爭,一直堅持到1940年5月。堅持5年的紅軍播下的革命火種在川陝根據地仍在燃燒,他們的業績永遠長留在這片土地上。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五、一套《四川紅色經典·川陝蘇區卷》叢書,有三個“創新”,是一張老區建設的名片

我們這套《四川紅色經典·川陝蘇區卷》的編寫,是在川陝蘇區建立80週年之際編寫的,歷經80年風風雨雨。今天,人們對川陝蘇區歷史的認識更加客觀了,手頭的史料更加豐富了。因此,叢書的編寫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資借鑑或參考,又有全新的視角來認識歷史。這套叢書有一些新意,或者叫三個“創新”。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1、集大成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人們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對川陝蘇區的歷史有所忽視和淡化。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有過一段川陝蘇區出版熱,但後來又被冷卻了。我們這套叢書旨在為川陝蘇區鼓與呼,重新燃起人們的記憶。

我們閱讀和參考了逾百種數千萬字關於川陝蘇區的出版物,史料翔實,彌足珍貴。但是,勿庸諱言,現在,這些出版物在書店裡難以見到,即使有一些,也是零散的,不完整的。

這套叢書努力集大成。全書分六個分冊,包括總冊和巴中、達州、廣元、南充、綿陽。將5市分別作為一個分冊納入其中,這是過去所沒有的。

總冊分上下兩編。上編寫革命,從縱的方面展示川陝蘇區建立、發展和鞏固的歷史過程。下編寫建設,從橫的方面展示蘇區建設的基本面貌。這套叢書集大成,第一次比較完整地再現川陝蘇區四川核心區5市25縣的歷史畫卷。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2、講建設

川陝蘇區的歷史是一部革命史、戰爭史。先前眾多讀物寫出了一部部川陝蘇區革命戰爭的英雄史詩。

然而,我們對川陝蘇區的建設研究不夠。過去的讀物也寫了軍隊建設、文化建設,這是非常寶貴,但是著筆並不多,也不完整,

這套叢書一經引入“建設”,其面目就為之一新。我們在總冊中,其下篇用佔全書一半的篇幅講建設,並分章論述黨的建設、政權建設、軍隊建設、土地革命和經濟建設,以及社會建設,集中而系統地描述蘇區建設,這在此前的讀物是沒有的。其中,將社會建設作為專章論述,尚屬首次。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3、寫人民

以前的讀物寫川陝蘇區,重在寫戰爭,寫革命,也寫了一些人民的犧牲和貢獻,但很不夠。川陝蘇區人民對革命的貢獻太大了,而這些卻被弱化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偉大動力。”毛澤東的著名論斷言猶在耳。80年後,從縱向北,川陝蘇區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從橫向北,這裡的人民還有相當數量處於貧困邊緣,他們與全國其他發達地區比,差距太大;即使與同屬革命老區的井岡山和延安相比,差距也很大。歷史在呼喚,川陝蘇區人民在呼喚:這套叢書濃墨重彩地敘述川陝蘇區人民的巨大犧牲和偉大貢獻,散見於全書。其中在總冊用專章《川陝蘇區的歷史地位和巨大貢獻》寫川陝蘇區的人民,其它5個分冊也凸顯了當地人民,我們在為人民立傳。

幾經呼籲,今天,我們樂見國務院將秦巴山區整片扶貧開發列為國家戰略,為川陝蘇區的發展帶來新的歷史契機。我們企望這套叢書能夠成為川陝蘇區建設的一張名片,為老區建設鼓與呼。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歷史會永遠記住:這片英雄的土地、英雄的軍隊、英雄的人民。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陝蘇區史略


(擔任《《四川紅色經典.川陝蘇區卷》6卷本》主編,2012年為紀念川陝蘇區建立80週年而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