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李学明《序跋集》之九

囗李学明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公元1932年12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军川北,创建了川陕苏区。迄今80年了。

从1932年12月红军入川,到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实现战略大转移,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27个月,创建全国第二大苏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一、战略地位: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的第二大苏区,是中国苏区建设的典范

“苏维埃”是俄文cobet的音译,意即会议或代表会议,是俄国工人阶级在1905年革命时创造的一种政治制度。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总结巴黎公社和1905年俄国革命的经验,认为苏维埃是工农革命政府最好的组织形式,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适合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917年,在俄国,第一次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在中国,1927年秋冬,各地武装起义胜利后相继建立了革命政权。

当时,各地所建立的革命政权有的称公社,有的称农民政府,有的称工农兵民主政府。这年8月9日,共产国际向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苏维埃的指示。9月19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通过决议,放弃“左派国民党”的旗帜,提出了宣传和建立苏维埃的口号。

1928年,中共六大完全接受了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三个阶段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苏维埃政权的方针、政策及其实施方案。由此,在中国南方,掀起了一场汹涌澎湃的苏维埃运动。在农村,其活动地区称为苏维埃区域(简称“苏区”),所建立的革命政权称为苏维埃政权。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1、中华苏维埃中央苏区的建立

党的六大以后,各地党组织抓住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按照六大确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动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毛泽东、朱德领导开辟的赣南、闽西根据地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块根据地,为后来中央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央苏区是全国第一大苏区。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1933年秋,中央苏区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共设有60个行政县,其中江西省22个县,福建省15个县,闽赣省16个县,粤赣省7个县,总人口为435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长征之前,中央苏区所在的红一方面军的力量发展到8万余人。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2、其它十几个省苏区的建立

除中央苏区外,全国其他地方陆续开辟的较大的苏区还有闽东根据地、湘鄂川黔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人,连同地方革命武装共约10万人,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等十多个省的边界或远离中心城市的偏僻山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280页)。根据地建立后,立即开始了土地革命和苏维埃建设。与此同时,在同国民党蒋介石的军事斗争中,不断巩固与扩大。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3、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的第二大苏区

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到川陕边,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了川陕苏区。英勇善战的红四方面军,在苏区人民全力支援下,连挫强敌,拔城摧坚,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把苏区的疆域拓展到东起城口、万源边境,西至嘉陵江东岸,北抵陕南宁强、镇巴,南迄营山、渠县的广大地区。苏区纵横四五百里,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建立了23个县和1个特别市的苏维埃政权,是中华苏维埃的第二大苏区。

川陕苏区军民,抗击了四川军阀和蒋军胡宗南部的多次进攻,牵制了陕南军阀和部分国民党中央军的兵力,策应了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特别是策应和掩护了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的长征。随后红四方面军也长征到达陕北。这对中国革命渡过危急关头,走向新的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二、历史评价:毛泽东说:“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由于张国焘问题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川陕苏区的评价被低估了,人们对川陕苏区的研究被忽略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重视对川陕苏区的研究,掀起了出书热。但这些年来,对川陕苏区的历史和贡献的研究,似乎又不多了。

在川陕苏区建立80周年之际,怎样进一步对川陕苏区作出历史评价?让我们还原历史,从三个方面看看当时的中央领导机关的历史评价。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毛泽东的论断

川陕苏区的大发展,受到中华苏维埃中央主席毛泽东的高度赞扬。1934年1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红四方面军的英勇善战,在不足一年之内,已经在二十余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已经发展了十倍以上的红军队伍,号召了整个四川的工农劳动群众与白军兵士倾向于苏维埃革命,在中国西北部建立苏维埃革命新的强有力的根据地。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蒋介石与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苏维埃中国》第248-249页。)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2、中共中央的评价

对于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斗争的成就,党中央也给予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在1933年8月25日给红四方面军的信中,赞扬红四方面军的伟大胜利与川陕边苏区扩大,是“惊人的胜利”,“给整个西北的革命运动,奠下了最强固的基础,在征服中国各省革命发展之不平衡上,前进了一大步。”(《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编写组:《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选辑》第5页,1979年10月编印。)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3、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评价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是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的最高领导机关,1934年10月26日高度评价红四方面军的斗争:“摧毁了四川军阀反动主力,动摇了全川陕以至全国的反动统治,给了帝国主义通过国民党奴役中国的五次‘围剿’计划以极重的打击,奠下了‘赤化全川’以至争取全国苏维埃胜利的基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页。)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三、光辉历程:红四方面军从1932年12月入川到1935年3月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创立和建设川陕苏区两年零三个月,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27个月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8000个日日夜夜军队和人民的英勇牺牲,前仆后继,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壮历史,放射出灿烂的光华。

川陕苏区的创建和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1、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军川北

1931年11月1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宣告成立。

1932年7月,由于张国焘的错误,致使反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失利。是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在黄柴畈召开会议决定,撤出鄂豫皖根据地。

12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秦岭南麓小河口。12月10日,在小河口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在陕西建立根据地。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2、解放通江南江巴中,建立川陕苏区

1932年12月中旬,在陕西省西南面召开了著名的钟家沟会议,决定进军川北。12月17日离开钟家沟,向川北挺进,先后解放通江、巴中、南江。

1932年12月29日,在通江县成立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这是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前的最高政权机关。

1933年2月,在通江县召开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

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召开,川陕省苏维埃的成立,标志着在川陕边广阔的土地上,第一次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政权,使几千年来受剥削、压迫的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亲自参加政权的管理工作。

因而这个政权产生后,能最广泛最有效地发动全体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支援革命战争,推进土地革命,捍卫和巩固根据地。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3、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红四方面军进军四川,迅速占领通、南、巴地区的重大胜利,给敌人以很大震动。蒋介石连续电示四川各派军阀,要他们互相立即停战言和,共同对付红军,并向川陕苏区开展了三路围攻。从1932年1月到1934年6月15日,红四方面军粉碎“三路围攻”后,川陕苏区得到巩固,苏区各项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1933年8月至11月,红四方面军发动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红军取得了粉碎敌人新的围攻的胜利,巩固扩大了根据地,使川陕苏区由此进入全盛时期。

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历时共有两个半月,歼敌近两万人,缴枪1.2万余支,开辟了大片新区。川陕苏区发展到东起城(口)万(源)边境,西抵嘉陵江沿岸,南起营(山)蓬(安),北至陕南之镇巴、宁强,纵两百余公里,横250余公里,总面积达4.2万余平方公里。控制了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宣汉、达县、万源等8座县城。

建立了22个县和一个市的革命政权,即:红江、南江、巴中、赤江、赤北、江口、恩阳、英安(广元东北鹦咀岩地区)、广元、长赤(长池地区)、嘉陵(苍溪西北元坝场地区)、苍溪、仪陇、长山(营山北立山场地区)、营山、阆南、渠县、红胜(万源南部罗文地区)、宣汉、达县、万源、城口和巴中特别市,开创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革命斗争史上的鼎盛局面。

1933年10月16日,敌人发动“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取得节节胜利,特别是取得万源保卫战的伟大胜利,到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历时10个月,取得了粉碎六路围攻的伟大胜利。

1934年10月蒋介石的“川陕会剿”,1935年1月的广昭战役,1月下旬至2月的陕南战役,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4、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撤出川陕苏区,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1935年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从陕南回师川北后,接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电告:因敌人以重兵向中央红军追击,长江沿岸防堵甚严,中央红军已停止执行原在泸州上游渡江的计划,改在川滇黔边广大地区活动。红四方面军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的长征,牵制四川敌军,决定西渡嘉陵江。

1935年2月至4月,嘉陵江渡江战役的胜利,开辟了嘉陵江两岸根据地。

这时,红四方面军计有第4、9、30、31、33等5个军,连同随军行动的地方党政机关、学校干部和工厂职工在内,共约10万人。

5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先后撤出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经北川、安县、绵竹边境,向茂县、松潘等地开进。

5月底,红四方面军进军茂县、松潘,占领懋功,为迎接中央红军做积极准备。

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四、伟大贡献:川陕苏区军队和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将永载史册

1、川陕苏区培育的干部,成为创建共和国的栋梁

川陕苏区的8万名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有3万人(除去西路军损失),其中,红一方面军7000人,红二方面军1.1万人,红二十五军3400人。而红四方面军人数最多,达1.2万人,占1/3以上。

这些经过血与火锻炼的红军将士成为党和革命的骨干力量,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而且他们还是领导新中国建设极为重要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川陕苏区战斗的革命前辈李先念、徐向前、秦基伟、洪学智、王树声、许世友、陈锡联等,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

红军战士在战斗中成长为革命骨干,其中一大批成为党和军队的优秀干部。在1955年至1965年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以上军衔的四川籍军队干部共99人,其中有75人是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参加红军的。仅在巴中市,巴中籍的将军就有吴瑞林、傅崇碧、何正文等27人,还有200名人走上了省部级领导岗位。

2、川陕苏区500万人民的巨大贡献

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之下,共有2道23县和1市的县级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据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统计,在苏区建立、建设期间,仅现巴中市境内即有12万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各类群团组织发展也非常迅速,农村60%的贫民参加了贫农团;发展团员2万余人,有组织的青年达10万人;组织起来的少先队约3万人,妇女有30多万人,其中2000多名青年妇女编入2个妇女独立团。

川陕苏区共组织了2.8万人的地方脱产武装配合红军作战,组织庞大的运输队,动员群众高达200万人次运送军用物资。工人们忘我劳动,加班加点赶造火药、子弹、枪炮,补充前线损耗;农民们加紧生产,保证政府机关和红军的供给,仅粮食就提供了1.7亿斤;妇女们组织了支前队,把自己生产出来的、节省下来的东西送给红军。在有500多万人口的根据地内,所有有劳力者都为保卫革命成果积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红军撤出川陕苏区后敌人的反攻倒算、残酷杀害,川陕游击队和人民坚持斗争

从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陆续撤离根据地后,国民党反动派随即侵占川陕边根据地,组织“清共委员会”、“清乡军”,对凡是参加过革命工作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实行残酷迫害,进行反攻倒算,实施专制统治。

“据通江县解放后调查:还乡团杀害红军干部640人,军属71人,革命群众233人,共计944人;抄干部家107户,抄红属家255人,共362户;吊打干部、红属及革命群众,共1437户;霸占红属22人、革命群众家属33人,共55人;烧干部房子164间,红属房子220间,共384间。南部县升钟区有1500余间房屋被烧毁,有160余名干部和红军惨遭杀害。巴中县大罗场,原有300多户人家,房屋全被国民党焚烧;渔溪区被迫害,屠杀而死绝者达211户。南江县上两地区被杀害的达983人,杀绝的就有43户。宣汉县地方干部被杀害的270人,被杀绝的红军家属达1492户。南江长池乡伪乡长何群兰,一夜之间就杀了20多个苏维埃干部。这种疯狂的屠杀、残酷的镇压,连国民党的报纸也披露道,‘团甲惩处附匪、为匪工作之辈,团练即变成私人武力,杀人掳家,吊打恶拷,任意恣行……辗转牵连,自由擅杀’。”(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川陕革命根据军事斗争史》第239、240页)。

国民党军阀、豪绅、地主对根据地人民用尽各种灭绝人性的残酷暴刑,进行疯狂的屠杀,给根据地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但他们却不能摧毁和动摇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意志,相反更激起了人民对反动派不共戴天的仇恨,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

根据地人民继承红军精神,威武不屈,奋起反抗。以巴山游击队为代表的红军游击队,继续坚持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1940年5月。坚持5年的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川陕根据地仍在燃烧,他们的业绩永远长留在这片土地上。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五、一套《四川红色经典·川陕苏区卷》丛书,有三个“创新”,是一张老区建设的名片

我们这套《四川红色经典·川陕苏区卷》的编写,是在川陕苏区建立80周年之际编写的,历经80年风风雨雨。今天,人们对川陕苏区历史的认识更加客观了,手头的史料更加丰富了。因此,丛书的编写有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资借鉴或参考,又有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历史。这套丛书有一些新意,或者叫三个“创新”。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1、集大成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们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对川陕苏区的历史有所忽视和淡化。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有过一段川陕苏区出版热,但后来又被冷却了。我们这套丛书旨在为川陕苏区鼓与呼,重新燃起人们的记忆。

我们阅读和参考了逾百种数千万字关于川陕苏区的出版物,史料翔实,弥足珍贵。但是,勿庸讳言,现在,这些出版物在书店里难以见到,即使有一些,也是零散的,不完整的。

这套丛书努力集大成。全书分六个分册,包括总册和巴中、达州、广元、南充、绵阳。将5市分别作为一个分册纳入其中,这是过去所没有的。

总册分上下两编。上编写革命,从纵的方面展示川陕苏区建立、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过程。下编写建设,从横的方面展示苏区建设的基本面貌。这套丛书集大成,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再现川陕苏区四川核心区5市25县的历史画卷。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2、讲建设

川陕苏区的历史是一部革命史、战争史。先前众多读物写出了一部部川陕苏区革命战争的英雄史诗。

然而,我们对川陕苏区的建设研究不够。过去的读物也写了军队建设、文化建设,这是非常宝贵,但是着笔并不多,也不完整,

这套丛书一经引入“建设”,其面目就为之一新。我们在总册中,其下篇用占全书一半的篇幅讲建设,并分章论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建设,集中而系统地描述苏区建设,这在此前的读物是没有的。其中,将社会建设作为专章论述,尚属首次。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3、写人民

以前的读物写川陕苏区,重在写战争,写革命,也写了一些人民的牺牲和贡献,但很不够。川陕苏区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太大了,而这些却被弱化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动力。”毛泽东的著名论断言犹在耳。80年后,从纵向北,川陕苏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从横向北,这里的人民还有相当数量处于贫困边缘,他们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比,差距太大;即使与同属革命老区的井冈山和延安相比,差距也很大。历史在呼唤,川陕苏区人民在呼唤:这套丛书浓墨重彩地叙述川陕苏区人民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散见于全书。其中在总册用专章《川陕苏区的历史地位和巨大贡献》写川陕苏区的人民,其它5个分册也凸显了当地人民,我们在为人民立传。

几经呼吁,今天,我们乐见国务院将秦巴山区整片扶贫开发列为国家战略,为川陕苏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契机。我们企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川陕苏区建设的一张名片,为老区建设鼓与呼。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片英雄的土地、英雄的军队、英雄的人民。

渠江文明的碎片〡川陕苏区史略


(担任《《四川红色经典.川陕苏区卷》6卷本》主编,2012年为纪念川陕苏区建立80周年而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