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記

建水古稱步頭,明、清時期雲南臨安府的府治所在地,民國時也有一個時期叫臨安縣。臨安二字吐音音韻優雅,寓意深遠,後人們帶著美好意願把臨安這古意盎然的兩個字賦予了建水。走在建水古城的街道上,隨便抬頭一望,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房。小巷深宅裡,你腳下踩踏著的青石板,可能正是明清時埋下的。歷史在這裡並不顯得有多麼的貴氣和嬌揉,而是時時的與你氣息相投,常伴你左右。

高原的暖陽照耀著臨安小火車站那堵黃顏色的門壁。土黃色的光芒瀰漫反彈出來的正是早春的虛空。沒有潮水般的人流,小販,騙子和全副武裝的警察這些站前要素,候車室的寧靜和乾淨讓人誤以為走錯了時空,一排排舊式高背木椅也安靜的待著。右邊窗戶的一抹陽光斜照進來,使得略顯昏暗的大廳有了些生氣。這抹午後的陽光也照亮了地面,柔情似水般的鋪灑在這些紋飾複雜,色彩豔麗的雕花地磚上。磚面雖經磨損,但釉彩依然光亮鮮活,折射出一股帶有年代感的典雅氣息。遊走在空寂無人的候車大廳,任腳掌在這些漂亮的磚面上輕輕滑過,溫暖的陽光酵素激活的是一段曾經的記憶,令我產生一陣小小的旋暈,多麼的似曾相識啊。童年時常來常往的法式建築風格的昆明火車南站,和外婆,母親從這裡搭小火車去宜良,盤龍江邊甘美醫院等著打針的老候診室,塗著白油漆狹窄而高的過道,翠湖邊雲大會澤院的大門廳,都有著這同樣紋飾的雕花地磚竟是那麼相熟那麼如夢如幻,如今,我用雙腳在上面輕輕擦拭,不是式圖要抹去那段浮華逝夢,而是想重新觸碰那段曾經屬於這裡的一段法式風情。

建水古城記


建水古城記


出臨安站往西,便是那座氣勢恢宏“雄鎮東南”的建水古城門迎暉門了。上面的建築叫朝陽樓,當地人叫的小天安門就是它了。其實建水人太謙虛,朝陽樓的歷史比北京天安門還長,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樓層也比天安門高出一層為三層,整體氣勢一點也不輸天安門。據說這樓是師傅建造的,天安門是徒弟所建,遵照行規,徒弟不能超過師傅,故天安門比朝陽樓要少一層只有兩層。夕陽西下,蹬樓憑欄,望古城遠山邈邈,樓下青瓦白壁,人來車往。遙想當年,這裡的大小官員們騎馬乘轎,官排高舉,鳴鑼開道,大隊人馬從下面的門洞魚貫而出,這是何等的氣派和威儀。市井小民門都放慢腳步和手中的買賣,隨時有機會近距離瞻仰官員們的儀態尊容。想必那時候的官員們應酬沒有現在多,會議少學習也少,吃的生態環保,心理健康少抑鬱,一個個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那時候做官的都是經科舉考試選拔的優秀人才,胸中都藏有詩書萬卷,腦袋裡裝滿的是仁,義,禮,智,信,腹有詩書氣自華,此之謂也。這同樣的氣質在當地大戶人家的太太小姐身上也有所表現,就連街頭的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也顯得不俗。你看他們的表情,總是那麼的平靜和安詳,眼睛總是那麼的清澈和明亮,不卑不亢,不俗不媚。這些,從朝陽樓展覽的一組百年老照片中得到印證。

建水古城記


建水古城記


建水古城記


建水古城記


建水古城記


鄉會橋是一個火車站的名字,到了這裡才知道它不是相會橋,就此免去一段才子佳人橋上約會的傳說。鄉會橋站是古臨安府建水城外個,碧,臨,屏鐵路上的一個小火車站。車站很小,就獨一座青瓦黃牆的房子,一條鐵路從前面通過。鄉會橋站的房子很有特點,是一座中西合璧,獨具魅力的建築。遠看它的飛簷翹角像是宮殿又似寺廟,走近了又有明顯的西式建築設計元素。厚重的青石條石塊被鑲嵌進房屋的牆體之中,整個建築顯得堅實而穩固,雖歷經八十多年的風寖雨蝕,至今內外結構完好,仍然在使用。旁邊與它同期修建的中式土基房現在都倒塌成廢墟了,長葛青藤盡情地爬滿它的斷壁殘垣,於蒼煙落照中盡顯它的蕭瑟。此時我在想,既然這裡叫鄉會橋站,附近應該有一座橋才對。我走到站臺的四周極目張望,遠方是山,是村莊,是農田,水塘,沒見橋,我想象中的一座橋一條河又在哪裡呢?回程的小火車上,行車方向的右邊,田間地頭的盡處,有一條長滿雜草的小河,一座灰暗的廊橋橫跨上面,橋的身影藏在稀疏的樹叢中,一晃而過,這大概便是我要尋找的鄉會橋了。火車疾馳向前走,鄉會橋也急速向後退,跟著樹林也消失了。一座小小的風雨橋就這麼一恍而過,只留下它的名字在我的記憶之中。

建水古城記


建水古城記


建水古城記


建水古城記


如果說鄉會橋只是眼前一晃而過的浮光掠影,那麼雙龍橋便可算是真實近距的觸手可及了。這座建於大清乾隆年間的多孔石橋,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它修長輕盈的身姿都美美的橫臥在瀘江之上。而此時的瀘江,早已不復是一條江,只是一片微波輕浮的水塘。從橋下那些帶著分水尖角厚實的橋墩上猜測,當年的瀘江不該是如今這副溫柔的小模樣,應該是一條洪水濤濤,水流湍急,肆意氾濫的不羈之河,否則,這橋也不會一修再修,由最初的四孔擴到十七孔,橋墩也不會建得那麼敦厚。橋上面建有避風遮雨的亭子,讓往來通行的人們在這裡休息並得到臨時的庇護。走上橋面,橋上那些不規則的青石板早就讓人們從清朝,民國一路踏來走去,磨淺了幾分,擦亮了許多,溫潤而圓滑,一如歷經打磨的歲月人生。如今,過水通行的橋的功能已經減弱,橋上橋下都形成了熱鬧的集市。在過去的雲南紅河地區,大凡鐵路通過的村鎮都會形成一個集市,這裡商品交易發達,人的思想開化,早早就得到歐風的薰染了。

建水古城記


建水古城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