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对胆囊判“死刑”,发现胆囊息肉也可以保!

生活中,如果有人得了胆囊疾病,尤其是大于1公分的胆囊息肉,很多患者因担心癌变往往选择手术切除,但随后的病理分析又可能让这场手术显得十分"多余"。在临床上,医生已经可以借助超声造影技术正确诊断胆囊息肉疾病,健康胆囊完全可以"幸免于难"。

那么,什么是超声造影技术,原理又是什么呢?9月26日,在第十七期"刊媒惠"科技论文成果推介沙龙之"科技保驾健康生活"专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费翔,用自己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向大家展示了一场如何保住健康胆囊的"科学大救援"。

不要轻易对胆囊判"死刑"

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腔内突出的或者隆起性病变,大多数球形的或者半球形,有蒂或者没有蒂,可以单发或者多发,大多数胆囊息肉是良性的。胆囊息肉只是一个统称,根据息肉的性质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囊腺瘤,腺癌,脂肪瘤等等。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不要轻易对胆囊判“死刑”,发现胆囊息肉也可以保!

不同类型的病变治疗方案也不同。一般来说,非肿瘤性息肉是不会恶变的,不需要手术;肿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几率,可导致胆囊癌,需要进行手术。

当然,是否手术要依赖很多指标来判断,比如患者的年龄,是否有症状,是否有胆囊结石等,最重要的是要判断息肉的大小。当超声大夫发现胆囊息肉的时候,会精确测量出息肉的大小,如果大于1公分,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外科都会推荐患者进行胆囊的切除手术。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大于1公分的息肉都是肿瘤性息肉,需要手术切除呢?费翔说,在临床碰到的六个例子中,有将近有一半的息肉是不需要进行胆囊切除的。此外,有文献称,1公分以下,1-2公分,2-3公分的胆囊息肉恶性病变的风险不同。如果按照现在的外科指南,1公分以上的息肉都要进行切除,将会面临大量的不必要的切除。

不要轻易对胆囊判“死刑”,发现胆囊息肉也可以保!

超声造影技术让临床诊断更精准

胆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参与了我们的消化、吸收。医生能否做一些鉴别性的诊断工作,避免不必要的胆囊切除呢?这不仅需要目前的常规超声,还需要超声的新技术加以判断。

目前,常规超声对检查和诊断胆囊息肉敏感度虽然很高,但鉴别能力非常有限,所以超声造影技术在诊断胆囊息肉的病症中十分重要,它能够效反应胆囊局灶性病变微循环灌注的特征,包括增强时间、增强强度、血管模式、基底部宽度、壁结构完整性。胆固醇息肉、腺瘤性息肉、息肉样胆囊癌的造影表现不同,超声造影技术能够提高医生的鉴别诊断能力,弥补常规超声在这方面的局限性。

不要轻易对胆囊判“死刑”,发现胆囊息肉也可以保!

在临床中,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就是胆固醇性息肉,发病率最高,占良性息肉的50%-90%。胆囊超声造影技术应用后,胆固醇性息肉切除率明显下降,从93%下降到40%,53%的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胆囊切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