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旋於皇帝、太后之間,飽受詆譭的北宋名臣——呂夷簡


斡旋於皇帝、太后之間,飽受詆譭的北宋名臣——呂夷簡


呂夷簡,字坦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於宋仁宗時期任職宰相,曾一力扶保當時只有十二歲的仁宗皇帝趙禎上位,在獨掌朝政的劉娥,劉太后的手下閃轉騰挪,為北宋的家國大事費盡了心機。


斡旋於皇帝、太后之間,飽受詆譭的北宋名臣——呂夷簡

▲呂夷簡才識卓優、清慎勤政,在當世有“廉能”之譽,深受宋真宗重用,真宗曾贊他“有為國愛民之心”。


乾興元年,宋真宗逝世,其子趙禎繼位大統,是為宋仁宗。仁宗的登基,令呂夷簡正式拜相,坐上了北宋丞相的位置。但在當時,這個位極人臣的位置可不是這麼好坐的。首先是皇帝年幼,仁宗繼位時尚且只有十二歲,難以打理朝政,而一方面,之前還是皇后的劉娥就已經仗著真宗病重,而逐漸將北宋朝政大權握於手中。如今,已是太后的劉娥更是變本加厲,臨朝稱制,獨斷朝綱,成為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臨朝稱制,是由西漢的呂后呂雉所創,即是後宮代皇上掌權之意,如清朝末年慈禧的垂簾聽政,就是臨朝稱制。)


斡旋於皇帝、太后之間,飽受詆譭的北宋名臣——呂夷簡

▲劉娥之事,常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武則天)並稱,後世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太后雖然專權,但並非如武則天一樣,欲圖稱帝。在宋廷的冊封大典上,劉娥“違制”,不著后妃服飾,卻身穿帝王龍袍參加,如此行徑,自然令朝野震動。當時有臣子上書,請劉娥“依武后故事”,程琳亦獻《武后臨朝圖》,以此暗示劉娥稱帝。劉娥卻始終未曾邁出這一步,她將上書稱帝的奏章全部撕碎,擲於地上,怒斥群臣道:“不作此負祖宗事!”


斡旋於皇帝、太后之間,飽受詆譭的北宋名臣——呂夷簡

▲劉娥雖未曾稱帝,但常有僭越之舉,在民間戲文《狸貓換太子》中,自然而然的就被塑造成了一代奸妃。


雖說如此,劉太后也不是個善茬,她至死都不肯還政於宋仁宗,就可見她對權力的渴望。在這樣的情況下,北宋的朝局一時間是以太后為尊,任何事情,如未經過太后准許,那麼便不得施行。丞相呂夷簡身為朝臣之首,就因此陷入兩難之境,一邊要操勞國事,安撫眾臣,一邊又要勸諫太后,教導皇上,一旦太后與群臣意見相左,他又要根據事情大小解決。如是小事,就照顧太后,以其為準,如是涉及家國大事,就全力抗爭,寸步不讓,也就是在小事上裝糊塗,大事上不糊塗,以此為宗旨來調節北宋朝局。


斡旋於皇帝、太后之間,飽受詆譭的北宋名臣——呂夷簡

▲呂夷簡處世圓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在太后的專權下保證北宋的朝局不受影響。


就這樣過了幾年,劉太后、皇上、群臣之間一直相安無事,後李宸妃的病逝,卻幾乎打破了這個平衡,在朝堂之上掀起驚天大浪。原來宋仁宗的生母並非劉娥,而是李宸妃,卻因劉娥的壓迫下,仁宗一直未曾得知真相,母子相認。李宸妃死後,劉娥原先就對她沒有好感,絲毫不顧及她是皇上生母的身份,未公開治喪,想用一般后妃禮儀安葬,草草了事。但在這時,一向對宮內之事毫不干預的呂夷簡卻提出了異議,他規勸劉娥厚葬李宸妃,提醒她說:“太后不為日後保全劉家著想嗎?”這句話一下就點醒了劉娥,她馬上下詔以皇后禮下葬李宸妃,為其大辦喪事。這段記載也就是日後《狸貓換太子》的原型。


斡旋於皇帝、太后之間,飽受詆譭的北宋名臣——呂夷簡

▲《狸貓換太子》是《三俠五義》中的經典橋段,最早出自元雜劇中的《金水橋陳琳抱妝盒》一段。


呂夷簡的擔心果然沒錯,後劉太后病逝,得知真相後的宋仁宗在眾人的讒言之下,幾乎要將劉氏滅族,好在劉娥生前依呂夷簡之言,對李宸妃的喪事葬禮小心對待,此事被仁宗知道後,他盡釋前嫌,在劉娥靈柩前焚香祭拜,哭著說:“自今以後,大娘娘(劉娥)一生清白了!” 呂夷簡的勸諫,不僅避免了仁宗背上辱母的罵名,也為朝局下了一顆定心丸,如果當初呂夷簡未曾進言,得知真相的仁宗勢必會對劉太后一族不利,難免名譽受損,朝局動盪。


斡旋於皇帝、太后之間,飽受詆譭的北宋名臣——呂夷簡

▲趙禎為政清廉,曾開創”仁宗盛治”,《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劉太后死後,仁宗親政,呂夷簡更是盡心盡力,曾上”正朝綱、塞邪徑、禁貨賄、辨佞壬、絕女謁,疏近習、罷力役、節冗費“八條諫言,規勸仁宗修身養性,勤儉治國,也正是因此八條諫言,才有了當時的”仁宗盛治”,以及日後的千古仁君。後呂夷簡病重,仁宗竟然不顧”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古訓,剪下自己的鬍子送給呂夷簡,說:“古謂髭(鬍鬚)可療疾,今翦(裁剪)以賜卿。”可惜,仁宗並未將呂夷簡救回,呂夷簡終在六十六歲時病故,訃聞傳入朝中後,仁宗悲哭道:“安得憂國忘身如夷簡者。”旋即在禁苑中為其服喪發哀,並輟朝三日,下令有關卹典從優,追贈太師、中書令,賜諡“文靖”。


斡旋於皇帝、太后之間,飽受詆譭的北宋名臣——呂夷簡

▲”經緯天地曰文,……柔德安眾曰靖,成眾使安。寬樂令終曰靖,性寬樂義,以善自終。“此為諡號文靖之意。


可就是這樣一個憂國憂民的好丞相,卻因在廢郭皇后一事上和歐陽修、范仲淹等士大夫交惡,以至於日後名聲受損。在封建社會時,即便是皇上,也是不可輕易廢后的,可呂夷簡因郭皇后為人悍妒,並無懿德而上書支持仁宗廢后,這就觸犯了一眾熟讀經典的士大夫,於是開始對此進行強烈的抗爭。之後,仁宗廢郭後,貶黜范仲淹,這樣一來,作為對立面的呂夷簡就成了”奸佞“的一方,飽受文人唾棄。北宋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就曾說呂夷簡是”二十年間壞了天下。其在位之日,專奪國權,脅制中外,人皆畏之“,儼然已經將他比作了一個專橫的權臣。


斡旋於皇帝、太后之間,飽受詆譭的北宋名臣——呂夷簡

▲如今范仲淹的名氣要比呂夷簡大得多,即便日後兩人重歸於好,呂夷簡也因曾與其對立,而被後世所詬病。


然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呂夷簡就是這樣一位有氣量,為國家大事不計私怨之人,在西夏入侵,形勢萬分緊急之時,呂夷簡向朝廷大力舉薦范仲淹,使他重歸朝堂,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成功為北宋鞏固住了西北邊防。也因此事,范仲淹和呂夷簡言歸於好。但後世之人,大多以偏概全,以至於現如今,受譽”文靖“之人卻被稱為”奸臣“、”權臣“,實在是令人感慨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