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三)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三)

1905年在幹船塢內的"明石"號巡洋艦

從印度洋逃脫的"沃爾夫"號又將魔爪伸向澳大利亞途徑新西蘭至美國的南太平洋航線。日本海軍不得不在這片廣闊海域也進行護航,1917年4月組建第三特務艦隊,只有防護巡洋艦"築摩"號和"平戶"號兩艦,司令是山路一善中將。同時還規定第一特務艦隊繼續巡航印度洋、南中國海,第三特務艦隊巡航澳大利亞至新不列顛島海域——其實就是珊瑚海為主的南太平洋海域。可以很有把握的說,這兩艘日艦肯定利用這個機會掌握了這一海域的大量資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會有大用處。

1917年9月,這支第三特務艦隊途徑斐濟、航行至新西蘭奧克蘭入港停泊,受到新西蘭官方盛情接待,各界名流上艦參觀。9月15日,日本人忽然發現港內有一艘5根菸囪的帆船,向其發送信號卻沒有反應,懷疑可能就是"沃爾夫"號偽裝而成的。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三)

"築摩"號於是派遣海上臨檢隊去檢查,最終搞清楚了這實際是一艘運送木材的英國船。10月3日,築摩號航行至斐濟島停泊,島上的英國官員將包括雷克納爾少校在內的數名被俘德國破交艦官兵送到"築摩"號上臨時關押。這位勇敢的德國艦長上艦想必會讓日本人很激動,但當天在"築摩"號的日誌上只寫了一句"俘虜德國艦長雷克納爾登艦"。

1918年1月初,德國傳奇奇襲艦"沃爾夫"號出現在巴西海岸捕獲最後一個獵物,最終於2月完成了曠日持久的破交戰,英雄般的突破封鎖線回到了德國本土基爾港,船上甚至還剩有從日本郵船上搶來的絲綢。在此之前,壽命短暫的日本海軍第三特務艦隊已經在1917年初被解散了,它們沒有捕捉到任何德國襲擊艦,但也完成了在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減少德艦襲擊損失的任務。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三)

1918年回到德國港口的"沃爾夫"號破交巡洋艦

第三特務艦隊解散如此之快還有一個原因,即1917年世界範圍內爆發了"西班牙流感",而海洋上到處跑的特務艦隊成為了最容易感染病毒的日本人群體。從屬第一特務艦隊的"矢矧"號從新加坡返回日本的途中就爆發了疫情,船員們迅速一個個的倒下,到最後連值班站崗的人都沒有,穿著厚外套的艦員只好披著厚外套掙扎著起來值班。連艦長也開始擔當一些雜務。甲板上難得見人影,甲板下面卻到處是病人,熱氣和惡臭混雜著呻吟聲,簡直變成了一條"鬼船"。

倒黴的"矢矧"號巡洋艦成為了日本海軍歷史上受到疾病侵襲、損失最慘重的軍艦。掙扎著進入菲律賓馬尼拉港停泊(當時該國還處於美國控制下),"矢矧"號上已經沒有一個人有足夠的體力自己走路了。馬尼拉的醫院中收容了艦上一百多名船員,包括副長在內,最後有48人沒有走出醫院,死在了馬尼拉。"矢矧"號巡洋艦的悲劇對於日本舊帝國海軍影響很大,從此以後軍艦上一定要配備足夠的軍醫和藥品成為了慣例。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三)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步入尾聲,最終於1918年11月終結,日本海軍特務艦隊解散,4艘"最後的防護巡洋艦"也就結束了它們這一生的戰鬥歷程。這些服役年數不是太長的舊式防護巡洋艦然談不上有什麼豐功偉績,但數以萬里計的航程本身就是很有益處的經驗積累。德國神出鬼沒的破交巡洋艦令日本海軍手忙腳亂、無從捕捉之教訓,直接影響到"天龍"級輕巡洋艦的設計思路。新型的輕巡洋艦必須更加靈活、快速,類似於將驅逐艦進行放大,而非過去將大型巡洋艦縮小的思路。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天龍"級的排水量還小於"築摩"級,就是為了在技術能力還不足的情況下先追求航速。

"利根"號與3艘"築摩"級防護巡洋艦在整個20年代都在中國沿海與內河執行警戒航行任務,維護日本利益。1931年"利根"號和"築摩"號除籍後作為靶艦被擊沉,剩餘兩艦雖然在1940年除籍,但仍作為練習艦存活到二次大戰戰後被拆解。在新式引擎、增強裝甲和提高速度方面進行諸多嘗試之後,防護巡洋艦至此已經走到其發展歷程的終點,作為水雷戰隊旗艦的新式輕巡洋艦已是呼之欲出。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三)

1911年6月28日,"平戶"號防護巡洋艦在神戶港內舉行下水儀式

1916年,正當"利根"號、"築摩"級以及其他服役時間更長的舊式巡洋艦在各大洋海面上東奔西走之時,日本海軍的"八四艦隊"擴充案(1916年2月國會表決通過)中列入兩艘"築摩"級後續的新式輕型巡洋艦,一開始名稱是一號小型、二號小型巡洋艦,預算910萬日元。新式輕型巡洋艦的藍本,照舊是來自日本海軍一貫以來的老師、英國皇家海軍的C級輕巡洋艦,其噸位是3750噸左右,擁有50倍徑的152毫米(6英寸)艦炮,完全採用重油專燒鍋爐,航速達到30節左右,舷側水線擁有裝甲板防護。英國C級輕巡洋艦的服役時間很長,在二戰期間被改造為全身防空火力的防禦巡洋艦,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種新式輕巡洋艦率領驅逐艦隊,挺身參加了日德蘭海戰,在偵察敵情方面頗有功勞。對此豔羨不已的日本海軍列入擴充案的新型輕巡洋艦便是後來被尊為"日本現代輕巡鼻祖"的"天龍"級。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三)

"天龍"級輕巡洋艦

在此還需要對日本海軍當時驅逐艦的發展進行一番簡要的介紹,因為如前所述,新式輕巡洋艦明顯是以"驅逐艦放大"的思路來進行設計的。1914年日本海軍將"磯風"級驅逐艦列入建造計劃,試驗性使用煤、油混燒鍋爐,以120毫米艦炮統一火力,排水量1105噸,設計最高航速達34節,但實際因為鍋爐問題不大可能達到。對此不甚滿意的日本海軍於1916年"八四艦隊"擴充案中又列入一艘大型驅逐艦 "穀風"號,1917年建造其姊妹艦江風號,於是這2艘艦型上與新型輕巡洋艦極為相似的大型驅逐艦便被稱為"江風"級。"江風"級淘汰舊式鍋爐,採用重油專燒鍋爐,並以減速齒輪蒸汽輪機提供動力,"穀風"號使用布朗寇蒂斯式蒸汽輪機,江風""號使用帕森斯式蒸汽輪機,總功率達到34000馬力,最高航速達到37.5節。然而新穎的蒸汽輪機很容易發生葉輪斷裂故障,這成為長時期困擾"江風"級驅逐艦的問題。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三)

20年代的日本海軍第14驅逐隊,最靠右側的是"江風"號驅逐艦

與"江風"級驅逐艦同時列入擴充案的"天龍"級輕巡洋艦,當然與前者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這首先就要從動力系統開始說起。"天龍"級所採用的是和"穀風"號驅逐艦相同的布朗寇蒂斯式減速齒輪蒸汽輪機,顯然比"築摩"級輕巡的三段膨脹式蒸汽輪機更先進了,這也是在日本海軍巡洋艦上第一次採用這種制式的蒸汽輪機。"天龍"級的主機艙內有3組蒸汽輪機("江風"級驅逐艦是2組),每一組都有一臺高壓和一臺低壓的蒸汽輪機構成,各自同個一根推進軸推進一個每分鐘400轉左右的螺旋槳,總功率為51000馬力,而且還有挖潛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